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教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近代的学校历史教育(1903—1949)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强调,历史学应将历史教育史纳入其研究的视野,科学合理地构建基于史学视野下的学校历史教育史研究体系,从史学、教育学的角度掌握研究学校历史教育史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反思了战后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三种模式,并提出以"中国中心观"为主导范式来研究中国历史。这为当前我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教育史研究首先要关注"人"的研究,并树立"整体"教育史观。  相似文献   

3.
上海是一座新兴的城市,但是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这座年轻的城市,在近代中国教育史和学校发展史上却占有主导地位,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许多开创性的改革和实践,大部分来自上海。如梅溪小学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小学,南洋中学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格致中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系统传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活跃在上海教育舞台上的一批知名学校和著名教育家,则是这段开创性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  相似文献   

4.
杨慧 《现代教育科学》2003,(3):13-15,24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所兴办的女子教育,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它率先偶办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和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并形成独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女子教育的本土化,以及国人对女子教育的自觉重视和自发努力,才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史是对发生在中国社会历史中教育活动的一种历史性解读.大致涉及两个纬度:纵向涉及教育活动本身的历史演变,横向涉及教育与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然而,统观已有的中国教育史教材,无论纵、横都以制度化教育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以至于出现民生教育之缺失,大多数教育对象被遗忘.科技教育的缺乏与商业教育的缺失.制度化教育单轨独进的发展路径,使学习者对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学习产生诸多疑惑。  相似文献   

6.
2002年12月,湖北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大型系列学术专著《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该书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教育史基金项目,由李国钧教授主编,上海、南京、山东等地多位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阅读这套书,使人感到该书在教育史研究的开拓上化了很多功夫,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视角新颖。长期以来,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两个角度着手,在全国的范围内,对以往教育发展进行各有侧重的考察,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往往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加拿大教育史协会通过设置学术奖项、定期开展学术会议、发行专业的《教育中的历史研究》期刊以及在各大学教育系中进行教育史课程授课及研究等工作,推动加拿大教育史学科的发展。21世纪以来,加拿大教育史学科发展呈现以下新特点:研究主题广泛而有时代特色;注重对本土教育史学、传记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关注大学史研究以及对女性主义教育史研究的创新;注重加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教育史研究在中国一直没有引起教育史界的充分重视,长期以来,科技教育史的发展在科技史学科中获得了比在教育史学科中更重要的地位。教育史学界对科技教育史研究的讨论把科技史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对于广泛的职官科技教育、艺徒训练以及私学、家学中的科技教育研究薄弱。回顾科技教育史研究百年来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对教育史研究和科技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应该扩大教育史学科的研究范围,使教育史研究突破狭隘学校教育观的束缚,寻找典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历史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8,(5):9-18
教育史的本体内涵与写作形态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这将关系到教育史学自身形象的改变。针对"什么是教育史",教育史本体的历史构图显现为教育历史事实、教育历史认识和教育历史语言。针对"如何写教育史",教育史写作的方法图景表现为客观形态的教育史写作、思辨形态的教育史写作和叙述形态的教育史写作。把握住教育史的本体与写作,有利于教育史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为此,教育史研究者需要拥有历史哲学的立场和技艺。  相似文献   

10.
舒新城怀着对中国新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而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他不仅构建了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的理论框架,而且以质疑的眼光去反思中国近代教育史,促成其揭开了中国新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历史认识活动的研究优先于对教育历史实践活动的研究,现实的人的教育活动由此被抽象化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承认历史是人的活动,并且从主体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人的活动,这启示教育史研究须相应地完成从认识论到实践活动取向的转换。实践活动取向的教育史研究,关注教育历史上人的活动与活动的人,将教育史学术实践视为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的过程。它以理解的心态对待过去的人与活动,从当代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感知曾经的教育生活世界,在对教育活动及其过程的把握中重构历史情境,并由此拓展出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之外的第三条研究路径——教育活动史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学界划分的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凡109年。中国近代学校历史教育史从1904年到1949年,凡55年。显然,中国近代学校历史教育史与中国近代史并不完全同步。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历史教育史则的确与其并行演化,可谓同呼吸、共患难。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①显然,中国近代学校历史教育史与中国近代史并不完全同步。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历史教育史则的确与其并行演化,可谓同呼吸、共患难。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此等民族主义,既是国人直抒爱国情怀,追求民族独立,争取国权和世界地位的民族主义,也是在摸索中适时地混杂军国民思想和世界主义等复杂元素的民族主义。审视近代学校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30年代,舒新城为改革中国教育,毅然转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概括其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中国教育专题史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出版多部论著;三是对于中国教育史史学观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在中外教育史中历来就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领域。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都特别注重历史学科的明智和育人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的历史进程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其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更戍该重视这一点。我们理应在历史教育中不断渗透人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30年代,舒新城为改革中国教育,毅然转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概括其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中国教育专题史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出版多部论著;三是对于中国教育史史学观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会教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教育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与中国传统教育截然不同,采取的是新式教育,因而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它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学术界研究探讨了中国教会教育史的历史发展轨迹及所存在的几种范式,但总体来说,研究的现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目前,仍有诸多问题亟待开发与深化。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是一所历史文化名校,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于1864年,原名育英中学校,是北京近代教育史中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学校。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在教育国际化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18.
权瑚 《教育史研究》2003,(4):59-61,68
书堂是韩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民众最基本的教育机关。到了近代,“书堂”一方面维持了民间教育、民族教育及以儒家经典著作与诗赋为中心的教育;另一方面为未能上新式学校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书堂”是韩国教育史上的最后一个旧式教育机关,它的消亡宣告了旧式教育的落幕。著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了解韩国教育史的一些情况,并为从事教育史研究工作的中国朋友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从清末"新政"至民国前夕,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思想最为激荡人心的理论转型期.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成为当时传播现代教育新思想和新理论的重要学术阵地.然而,在此后的近百年里,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人们对王国维的教育影响始终讳莫如深,其教育思想也鲜为人知.回溯30年来学者们对王国维教育思想研究的渐次深入以及理论思考和意义发掘,对于新一轮的当代中国历史大转型与教育大变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一定程度上讲,历史教育是中国史学的灵魂。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使史学的研究范围得以扩宽,而且能够加深对史学、教育史、思想史的了解,从而将史学的整体发展得以促进。本文通过对古代历史教育的宏观研究及其活动研究的具体阐述,对二十年来中国历史教育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