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黄济先生是我恩师的恩师,我是黄济先生的徒孙,亦是先生的学术助手。2011年8月,我进入北师大学习,师从石中英教授,并开始担任黄济先生的助手。初见黄济先生,我称他为"师爷",先生以为不妥,希望我称之为"黄老师",而先生实为我老师之老师,故我不敢"从命"。先生略加思量,建议去掉"黄老师"的"师"字,改称其为"黄老"。先生对我的称呼最初为"小于""同志",后来也称我"贤契"或"小鬼",不同  相似文献   

2.
<正>我1990年至1993年跟随黄济恩师读书。读书期间与先生成为忘年交,先生真正堪称为良师益友,他好几次称我"老金"。先生住院治疗的时候,虽然去看过他,但没能说上一句话。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和悔恨。在先生日渐衰弱的这些日子里,我曾梦见山顶的冰雪,也梦见恩师脸色苍白,在寒冷中颤抖,我在给他寻找御寒的棉衣。2014年12月30日,我梦见恩师来到学生区,去看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黄济教授90华诞,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他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我与黄济同志认识已半个多世纪。自从1956年我从苏联回国,分配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工作,我们一直同事到今。  相似文献   

4.
郭华 《中国教师》2015,(2):93-94
<正>2015年1月8日晚8时整,黄济先生仙逝。2010年7月我们在英东楼为黄先生过90岁生日,欢快情形似乎还在眼前。总觉得,黄先生还没走,在英东楼里、在校园里,也许还会迎面遇到;也许走着走着,背后传来一声呼唤:"郭华同志,郭华同志。"黄先生比我年长45岁,94岁高龄。在黄先生病重之前,我一直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黄先生会先我而去;他那么健康,那么开朗,会一直是我们可敬可爱的黄先生;至少在我生  相似文献   

5.
<正>黄济先生乘鹤西去的那个晚上,我直到凌晨近四点才睡。虽然对先生的离去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断浮现于眼前,我只好遍查旧电脑、移动硬盘寻找我手头留存的先生的照片,我写过的关于先生的小文,以及我责编过的和先生有关的文章。才发现,我认识先生已经到了第15个年头,我是如此的幸运。再次提笔回忆黄济先生,心中满溢感动!感动一:谦和2000年,我跨专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劳凯声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刚入学,我  相似文献   

6.
《家教世界》2016,(4):36-37
一儿子6岁那年,成为班上年龄偏小的三个孩子之一。入学后,他还不会写阿拉伯数字1到10,把9的"豆芽头"歪在了另一边,把10写成"01";我让他数教室后窗栅栏里的一溜花盆,他硬是数不到15;做作业时,他的小手软软地握着铅笔,拼音字母写得比他自己还幼稚。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与先生始终顶着巨大的压力,除了给儿子修了一门软笔书法,没有逼他参加其他辅导班。  相似文献   

7.
鱼霞 《中国教师》2015,(2):82-84
<正>我不是黄济先生的入门弟子,也不是他的同事,却是他学生的学生,是教育学的同道中人。我所知道的黄先生,更多是他对学生的仁爱,对友人的真诚,对病妻长期照顾和不离不弃。当得知黄先生谢世,心绪难以平静,写下这些文字,以一个教育学晚生的身份对一位自己敬仰的人生楷模和大师表达一份缅怀之情。初识黄济先生的名字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时他编写的《教育哲学》的封面上,当年教我们这门  相似文献   

8.
<正>初次听到先生的名字,是在石中英老师的"教育学原理"课堂上,那是2001年的春天,我读大一。"我的老师黄济先生"是石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讲到某个教育概念或教育问题的时候,黄济先生的观点会被引用;讲到为学为人之道时,黄济先生的事迹则会被拿来做例证。十几年过去,石老师那自豪而仰慕的语气,仍然清晰地印在记忆里。当时就想,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能有这样神奇的魅力,赢得学生如此的敬仰?后来读过先生的《教育哲学通论》,听过先  相似文献   

9.
正Part 1桑尼是我在拉萨孤儿院当老师时遇见的孩子。那时候开课已经三天,三十几个藏族孩子我已基本熟悉。第四天早上上课时,突然冒出一个漂亮的小男孩,坐在最后一排冲我笑,是那种带着调皮与好奇的笑,夸张地张着嘴巴。按照惯例,我让这个孩子做自我介绍。他说:"老师我不想讲话。"我又让他用汉文写一篇300字的自我介绍,其余的孩子早已经交给了我,大都洋洋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黄济教授90华诞,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他健康长寿,阖家幸福!我与黄济同志认识已半个多世纪。自从1956年我从苏联回国,分配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工作,我们一直同事到今。当时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是王焕勋教授,副主任就是黄济同志。他们两人都是从华北联合大学并入中国人民大学,又从中国人民大学调整到北京师范大学来的。  相似文献   

11.
<正>黄济先生已驾鹤西去,教育界的悲伤层层叠叠。心中酸楚,几次提笔,放下,怀念涌动。这篇小字,写得不易。面对一个高山仰止的学者,一个普通平凡的晚辈,究竟怎样的文字才是合适的呀?我不是先生的入室弟子,但算是他的学生,尽管他不一定记得我。但我和所有的84级教育系同学一样,想起来心中便泛起骄傲和幸运。大二的时候,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的90多名学生,在北师大教七203教室,迎来了我们共同的教育哲学老师——黄济  相似文献   

12.
黄济先生(1921-2015)是1978年来以来中国教育哲学重建和发展时期的重要开拓者、引领者。黄济先生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在于熔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于一炉,体现在他众多的哲学论述当中。价值立场上,黄济先生继承儒家研究人之为人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传统,探索“人的解放”问题;他又秉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人置于社会现实中去,强调人的解放所需的社会条件。思维方式上,黄济先生走入历史、重视经验,坚持儒家的中庸之道,希望从各种极端的、对立的思想主张中,寻求一条新路;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给黄济先生以批判改造各种偏面思想认识的方法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从历史经验中生发智慧,与时俱进。总体上,在黄济先生教育哲学思想中,儒家进取、务实、包容的品格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批判性交相辉映,二者共同形成黄济先生教育哲学论述的思想风格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3.
吾师黄济先生以九秩之年完成了他的自传,嘱我为之作序,这让我既高兴又惶恐。作为学生,我没有资格写序,但作为一个长年恭陪先生左右并亲历这本自传产生过程的人,我的确有义务把我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既勉励自己,也表达我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4.
题记:陶行知先生在1919年4月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第一流的教育家》的文章。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批评了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去办学"。陶行知先生指出,今日之教育家,必须"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批评的三种庸俗的"教育家"依然非常普遍的存在着,虽然不是每个教师和校长都能成为教育家,但他一定要有成为教育家的情怀,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5.
<正>吾师黄济先生以九秩之年完成了他的自传,嘱我为之作序,这让我既高兴又惶恐。作为学生,我没有资格写序,但作为一个长年恭陪先生左右并亲历这本自传产生过程的人,我的确有义务把我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既勉励自己,也表达我对先生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6.
幸福三要素     
《初中生》2014,(16):22
正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有希望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  相似文献   

17.
<正>掐指算来,我在三尺讲台上已经耕耘了三十余年,但我却不敢妄测过往的学生们背后对我作何评价,我也不可能贸然的给自己戴个"高帽"。日常生活中,我横竖都觉得自己是个比较无趣的人——我没有兴致在八小时之外,和其他同事一样扛上一根长杆,然后坐到水塘边静静的等候"愿者上钩";虽然我也希望有机会来一次"大快朵颐",但我却没有操刀掌厨的天份,无法让家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舌尖上的中国";我更不可能手持一把喷  相似文献   

18.
<正>黄济先生一直以"一曰勤,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座右铭。先生一生勤勉,最后可以说是牺牲在工作上——94岁高龄的黄先生不仅老骥伏枥、笔耕不止,他的溘然离世竟是因为希望改进睡眠质量、提高写作效率而多食了一些安眠药,因而在如厕时瞌睡导致颈部骨折,进而住院牵引、导致并发症……先生之"勤"德,自不待言。黄先生一生谦逊,虽在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国学教育等领域建树良多,但却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宣称自  相似文献   

19.
刘洁 《中国德育》2010,(9):65-66
黄济先生的谦和我早就有耳闻,谈话者每每说起先生时的那种由衷的尊敬和爱戴往往打动我的心,我也一直热切地盼望着自己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先生的风采。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人     
古代波斯诗人萨迪在谈到自己时写道:"我花了三十年进行漫游。我同世界各国的人在一起生活过,在无数篝火旁边烤过火。我见到了布满宇宙的伟大的美的一小部分。第二个三十年我用于学习.而最后三十年则用来进行创作。"具有这种生活经历的人是幸福的,他给后世留下了"自己心灵的压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