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语文教科书是聋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为了解我国聋校语文教科书的研究进程,采取内容分析法,整理了1991—2020年的101篇相关研究发现,一线教师是聋校语文教科书研究的主要实施者,研究内容主要关注教科书使用、开发和内容特点三个方面。我国聋校语文教科书的研究正从起步阶段迈向繁荣发展阶段,教科书的价值内容的课程社会学分析、新版教科书的使用、教科书资源体系的开发以及教科书的历史研究,可以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不少从事过聋校低段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反映该段教材中的识字教学偏难。主要表现为:不少生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故聋生识记困难,书写出错率较高。笔者针对该问题对低段聋校教材(人教社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和两种普校教材(教材一: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教材二: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生字笔画作了统计分析.现将统计结果列表于下:  相似文献   

3.
语文要素关系着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聋校语文教师可基于聋校语文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建立单元语文要素网状链接,整合阅读教学目标与其他领域的目标,统整单元语文要素与阅读基础性目标,促进听障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和核心素养养成。  相似文献   

4.
作为聋校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聋校八年级语文教学实际,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5.
聋校语文新教材从第二学段开始围绕语文要素编排单元内容。语文要素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语文要素教学属于能力培养。开展语文要素教学时,应以语文要素为核心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并以能力训练为要,“瞻前顾后”地开展相关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延续了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又有不同于前册的编排特点,如重视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深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习作和语言交往的应用性等。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夯实基础,尊重差异;联系生活,强化运用;重视整合,灵活设计。  相似文献   

7.
微课中视觉内容所占比重大,正好适应聋生学习语文主要依靠视觉的特点。聋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形象辅助,所以在微课制作中要特别重视根据聋生特点对影像加以运用,字幕、手语画中画、语音也是聋校语文微课中必备的元素,须恰当处理。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好微课使用的时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实行新课标以来,普小对教材实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版与修订,使教材与社会发展接轨、让学生新观念、新信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我们聋校现行的语文教材内容陈旧、内容狭窄,严重制约聋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我校通过考察和研究,于2 0 0 7年起尝试对普小教材与聋校教材整合使用。经过几年的试验得出结论,聋校语文在引进普小教材时不能同步使用,应该降低一个年级。以下是本人对聋校二年级语文教材与普小一年级语文教材整合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地理》的编写指导思想,指出其继承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的特色,认为其针对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了有效创新,突出对聋生素养的培养,彰显了地理的育人价值。这套为聋生量身定制的地理教科书便教利学,可以满足聋校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以来,聋校语文教学过度强调语文的"语用"功能,忽略了对人的生命活动意义和精神世界价值的构建,加上聋校频繁发生学生打架斗殴事件,这就要求聋校语文教学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追求生命深层次的理念,这也是聋校语文教育职能所在。笔者现就谈谈如何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一、在文本阅读中开展生命教育聋校语文学科教材蕴涵着丰富的生  相似文献   

11.
自身情感体验浅显和对外情感沟通不畅,这一直是聋生教育中的难题,为了使聋高中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笔者作为一名特教学校语文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想,研究聋生情感现状,分析了语文教学在聋生情感教育中的优势。这种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够使聋生开始注重的情感积累和情感表达,为聋生健康、和谐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汲取传统语文教学精华,借鉴国外母语教材先进经验,更新教育理念,突破了语文教科书旧有的编排模式。“人教版”的鲜明特色,是以生活主题组织单元,优化整合教科书各个系统,简化头绪,突出学习重点。“苏教版”的整体编排上以主题合成单元为主,名著推荐与阅读单元和专题单元穿插其间。主题合成单元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单元,是富有创造性的新设计。“语文版”在教科书结构和内容编排设计上的新思路,是按照言语技能的不同层次,重新构建语文能力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制是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行动,对于指导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国普通中学拥有相对成熟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其主流劳动教材设计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遵循联邦州教学大纲,构建两级问题解决能力体系;设置多种类型的主题单元,搭建跨学科知识体系;遵循项目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4.
保证中学教育质量需要优质的中学理科教科书,为此,需要深刻认识:中学教科书是国家的教育、文化名片,是中学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中学教科书是"典",是标准,它要全方位的规范、准确,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无小事,其细节当完备,修订理科教科书应关注、致力于完善它的细部.通过阅读通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修订版)小札,指出了其中值得修正的地方,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编写、出版理科教科书,当对学生、对社会、对历史负责;文字简洁、准确,内容科学、图片清晰是理科教科书的核心元素;教科书修订工作要加强,必须严格执行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展扫盲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教育干部读马列原著,提高马列主义水平,成为精通政治和业务的专家;学校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内容、目的,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6.
在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对高师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调整,高师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必须坚持和突出知识的广博性、分析的深刻性和讲授的示范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聋人高等教育给我们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当今国际最着名的美国两所聋人大学办学模式、教育模式,以及两所大学共同具有的特色,并总结了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中国有关专家探求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聋人大学教育模式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础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作、思辨和交际。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中,却并不能使人满意,一是习惯于硬性灌输的思维定势,致使课本内容编选常滞后于时代;二是习惯于传统的严管教育法,而不是疏导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教学评价基本建立在单一认识上,只有好坏优劣之分,而不能客观看待个体差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乡村学生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漠,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日益疏远;学校管理模式城市化,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明显隔膜。传统耕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意蕴: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全面育人功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方联动力量,连通古今联动家庭学校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耕读教育作用的路径:深入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耕读教学元素;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创建生动、活泼的耕读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0.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outcomes of education for most school leavers who are deaf in Northern Ireland are weak literacy skills and below average reading ages, a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is situation. The views and experiences of teachers of children who are deaf, and of young people who are deaf in Northern Ireland, where oral and total communication forms of instruction are employed in their educ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weden where a sign bilingual is used in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policy and practic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find out if there are elements of Swedish policy and practice that could help resolve the situation for Northern Irish learners who are deaf.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adopted via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of deaf and young people who were deaf in both countries. Findings are reported in relation to polic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attitudes to deafness, status of sign language and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