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译者的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多样化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译者的个性化解读体现在对原文的见仁见智和误读上。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代的《论语》英译本多达二十种以上,理雅格、韦利和安乐哲的译本译于不同的时代,也是影响较大的三个经典海外译本。虽然三个译本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但由于翻译目的和译者主体的差别,翻译策略也呈现细微差异。三个译本因各种因素的局限,都存在对原文的误译。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之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在《论语》英译研究中,学界多从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角度来进行研究,鲜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者。本文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刘殿爵《论语》英译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在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体现了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对翻译策略进行相应的适应和选择,这样的处理方法准确传达了《论语》的精髓,真正搭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谈到原文与译文之间具有切线关系、延续关系和互补关系。考查《论语》的多种英译本.原文与译文之间恰如本雅明所言具有上述三种关系,彼此平等互补,无谓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7.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之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它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讨论《论语》中虚词“而”的意义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总结了“而”在《论语》中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论语》英译已有300多年历史,其各类英译本数量已达60余种。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它不断地被学者与译者在语内层面和语际层面进行诠释和翻译。《论语》的英译经历了由西方传教士主导、西方汉学家主导到国内译者渐渐占据主导的过程,分析其译介过程中译者主体身份与传播效果的变化,有助于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外宣。  相似文献   

9.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史及哲学史上最具权威性的文献典籍之一,至今已被译成英语60余次,译者身份多样,既有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哲学家,也有国内学者。哲学家刘殿爵翻译的《论语》有着其它译本难以企及的销量。本研究立足于刘殿爵《论语》英译本,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用Wordsmith5.0软件对译者风格进行数据统计和定性分析,以探讨刘殿爵有别于其他译者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1.
《论语》英译由来已久,译本数量惊人。与传统纸质译本传播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论语》英译本传播更具多样性与开放性、研究性与普及性、可读性与包容性特点。《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有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陈爱倩  陈青 《英语广场》2022,(25):20-22
《三体》一举斩获“雨果奖”,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其英译本译者刘宇昆功不可没。现今国内研究《三体》刘宇昆英译本的文献很少,且鲜有文献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研究视角。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解读《三体》刘宇昆英译本,有助于理解刘宇昆翻译策略所创造的“熟悉感与陌生感”,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分析刘宇昆英译本在语言维和交际维上的适应与选择,以期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语言生命说”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僵死语言的等同.原文与译入语都有生命,都会演变.由于原文和译文都在演变,纯语言永远都只是一种追求.考察《论语》文本的演变及其不断涌现出的英译本,正如本雅明所言,原文语言经历新陈代谢的同时,译者的母语也在发展.因此新的英译总是源源不断地问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阿Q正传》的两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意识形态理论”、应用统计学方法从历时角度考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语境下的译者意识形态与其翻译转换策略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杨译本为异化本,拉译本为归化本,译者翻译策略受到各自民族、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译者在意识形态内容方面翻译策略与总体翻译策略相一致,但自身在分布上存在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关于《论语》英译本翻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深入探讨。采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目的是探讨功能语篇分析对《论语》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功能语篇分析出发研究《论语》英译本的翻译,可以揭示原来被忽略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译者个性因素不容忽视。同一原文,常因译者个性不同形成译本的多样化。以《论语》为例,选取具代表性的五个英译本,探讨译者的不同个性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理雅各的学者气质,辜鸿铭的古怪个性,林语堂的作家气质,庞德的诗人气质,以及安乐与哲罗思文的哲学家气质都使各自的译本风格互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中国典籍著作之一,其特殊语言和名言警句对后世文学创作以及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在韦利英译本《论语》中误译上的体现,得出翻译成败的关键就是看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译者不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文化、把握原作者意图,还要考虑到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尽可能避免误译,充分再现原文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比"君子""道""觚"等具体词语在理雅各、威利和黄继忠的《论语》英译本中的翻译,再次揭示出恰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所言,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着切线关系、延续关系和互补关系。并且这三种关系之间彼此平等互补,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自建的《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论语》十个英译本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苏慧廉和沃森对于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力求文章上下一致;理雅各、刘殿爵和利斯遵照原文形式;庞德偏向使用简单词汇;安乐哲的文化特色词翻译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道森、亨顿和韦利则偏好根据文化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对于《论语》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而言,译者如果能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特色及文化差异,采用简单词汇来直译,或对于难以直译的词汇,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殷小娟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9):109-112,115
基于对韦利﹑辜鸿铭﹑刘殿爵和丁往道四个《论语》英译本中有关"仁"思想内涵的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文化背景不同的译者对原著思想的理解和使用翻译策略的不同对中国古籍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