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读者的反应。接受美学强调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对旅游文本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避免以文本为中心,而应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等因素,实现译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从而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2.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菜翻译除了传达菜肴基本信息之外,对于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探讨在滇菜英译过程中,如何将源语文化注入目的语语境,达到顺应目的语读者文化习惯,从而提高交际能力的翻译目的,从而实现云南餐饮文化的世界性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若干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文文本,发现译者往往不考虑译文读者,译入语文化等非语言因素,结果影响了翻译活动预期目的的实现。本文作者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参照英文平行文本,对这种译文中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已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新载体,每个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负载了隐藏的文化信息。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源语模因在被译为目的语模因的过程中,译者选择何种英译策略会直接影响文化信息的存留。运用归化翻译策略的译文通俗易懂,却使源语模因在目的语中发生了变异,失去了源语模因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而翻译策略的译文却让读者体会到了源语模因的异国情调,新的目的语模因甚至会激起读者探究其中文化内涵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视点理论作为语言学界和文学批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对英汉互译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语篇视点理论出发,结合典型的翻译实例,就视点标志及其翻译策略进行论证,指出译者应正确解读原语语篇的视点,用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将其真实地再现给目标语读者。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翻译活动通常都是在一定的客观政治环境中进行.翻译主体的行为受其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影响必然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以严译<社会通铨>为个案,具体分析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的政治性及译著对目的语社会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论强调,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而翻译目的又取决于目的语读者.读者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以中国政府网中新闻编译实例为研究对象,指出增译、删减、改写、拆分、合并等具体编译方法的使用主要受目的语读者需求的影响,进而得出编译在政府网站新闻翻译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各级网站新闻翻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活动中,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与审美体验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而接受美学"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概念的提出恰好弥补了文化翻译中存在的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本的审美缺陷问题.在接受美学视野内,翻译的文本不但要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更要起到开拓读者接受视野的作用.唯有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保有一定的阅读空间和审...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是典藏、陈列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它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博物馆中的藏品更是外国游客了解我国历史文明的桥梁。因此,博物馆公示语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法研究了徐州博物馆公示语的英译现状。分别从语用型翻译失误、语言型翻译失误、文化型翻译失误三个方面来指出存在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博物馆公示语英译质量的有效途径,以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策略根据翻译行为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公示语英译根据其翻译目的应注意翻译策略的选择,要符合合适原则,注意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问题,形合与意合的取舍,同时还应恰当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翻译过程的四个阶段逐一分析保定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功能不对等现象,探究在公示语翻译实践活动中可以规避的翻译谬误,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提高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助力保定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建立《天下》古诗英译汉英平行语料库,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等方面探讨了其翻译叙事建构的特点,指出译者既有对目的语境和目的语读者接受度的考虑,也有对源语文化的坚守,试图描绘一个"通而不同"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涵义的阐述,结合实例以及参照文献对译者主体性的意义进行简要研究,明确了译者本身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释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必要性,虽然其受制于诸多因素,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作者与译者语言思维方式不同等因素,但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在本质上提高翻译的质量,尽量缩小译入语与译出语在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上的距离,更好的展现原作的风采与情感。  相似文献   

14.
麦积山佛教石窟英语介绍文本,指附于石窟景点介绍、画册介绍和旅游宣传图册的情景性英文片段。世界遗产天水麦积山佛教石窟国际传播的核心翻译问题体现在用国外游客不熟悉的中国表述方式讲述麦积山故事。在韩礼德语篇分析视域下语场信息序列混乱、语旨域外读者意识薄弱、语式措辞正式度较高。针对翻译问题,选择借鉴印度阿旃陀佛教石窟英语语篇特征,重构麦积山佛教石窟汉语介绍文本语境并英译,以达到源语与目标语在语场、语旨及语式参数上的对应。只有创新表达方式,用外国游客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麦积山故事,才能实现“让保存在文物库房中的千年文物活起来”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目前,传统的翻译忠实伦理已向文化交际伦理发生转变。翻译伦理译学作为一个动态信息的传播过程,强调作为主体的译者与"他者"的关系,无论这个"他者"是文本,原作者,还是读者。本文从哈贝马斯的翻译伦理学角度出发,以《世界人权宣言》的英汉被动句式句式转换为例,来阐述英汉双语对比研究不仅仅限在源文和目的语文本的句式层面上,还受到权力关系,观念等社会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阐释了《名利场》杨必译本中幽默言语的翻译策略,指出幽默言语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注重原语文化,"忠实"传达原语文本中幽默诙谐风格,又要根据目的语文化中读者群的可接受度适时调整翻译策略,尽量把"文化缺省"所导致的翻译障碍灵活处理,达到作者、原语读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的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语言诠释学视角解读翻译行为,即译者通过与原作谈话进行翻译。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进行流传,翻译是一种谈话行为,需要译者具备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以谈话的方式参与到文学作品当中,使其对自己发生作用,并孕育出一种既不同于原语,也不完全等同目的语的一种新的语言。翻译活动的结束意味着读者与译作的新谈话开始了。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两者相互兼容.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语用学分析和应用方法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承担着传播我国文化的重任.借鉴关联理论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进行简单的探析,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带出最大语境效果,但同时结合相应的技巧突破文化障碍,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中,数字翻译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数字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严重的还会有碍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的沟通,甚至造成某方政治或利益上的损失。若想处理好数字翻译,就要了解两种语言在数字表达上的差异,掌握数字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用语言作为载体,将源文进行本土化,使之符合本土语言,为译入语读者接纳吸收。语言的翻译事实上是文化的翻译,诗歌翻译是跨文化翻译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许渊冲主张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应努力达到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通过举例其“三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呈现翻译美学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为其他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