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毛泽东著作中",舆论"的概念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舆论是一种很复杂的信息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毛泽东没有对舆论本身下过定义,但从他运用这个概念看,舆论是分散的、自然状态的意见。因而他在谈到"舆论不一律"时这样写道":我们在人民内部,是允许舆论不一律的,这就是批评的自由,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的自由,宣传有神论和宣传无神论(即唯物论)的自由。……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  相似文献   

2.
吴柳林 《今传媒》2011,19(1):143-144
大跃进时期,新闻媒介并没有通过构建"主流舆论场"来发挥自身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当时在"舆论一律"观念的影响下,新闻媒体大量刊登高指标、放卫星,批评不相信高指标的人是"右倾保守",在媒体的报道氛围中,所构建的舆论场是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3.
既体现统治者意志,又反映民众愿望,且能使二者达成基本一致共识的大众传播言论,便是社会的主流舆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民族国家有各自不同的主流舆论。社会主义社会,执政党的纲领是建立在人民共同利益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人民内部通过民主的、自由的讨论,能够达  相似文献   

4.
王菲  马磊 《东南传播》2011,(12):51-52
微博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的融合性媒体,它蕴涵了巨大的能量与可能性。新闻信息的多元、多媒体化的标志性特征与庞大的用户群使微博日益成为舆论滋生的平台和舆论意见的集散地。多元的新闻信息、众多的参与者、自由表达的可能似乎预示着微博成为意见交锋的自由市场,兼具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特征,但是,纵观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的走向与数量,其更多的呈现出一种"舆论一律"的状态。本文旨在揭示微博舆论所呈现的错误逻辑与其非"公共领域"的具体表征以期对如何建构理性的舆论做出一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舆论辩论是思想达到真理的必经之途,但很多辩论都可能导致舆论攻击和舆论一律,使不同意见遭到压制。辩论不仅引发人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而且可以避免某种见解垄断观点市场,钳制舆论。在依法治国的时代,抵制强制的舆论一律,成为公民的法律意识,但民意同化的舆论一律时时都在形成,构筑了坚如磐石的舆论方针。  相似文献   

6.
舆论一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盛行以来,曾经导致全社会的言论禁锢。直到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关于舆论一律与不一律的注解仍然时常激起纷争。理解毛泽东提出的舆论一律与不一律必须从其起源、转变入手,理清其历史脉络,在当时的语境中分析、把握舆论一律的可行性以及不一律最终走向。并为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7.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3,(5):7
略论"舆论倒逼"丁柏铨在《新闻记者》2013年第4期撰文指出,"舆论倒逼"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方、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方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作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做出相应的处理。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民意、民声、民心,因而"舆论倒逼"就有了不可低估的力量。"舆论倒逼"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由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了不  相似文献   

8.
霍仟  王亦高 《新闻界》2013,(9):79-80
<正>"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是毛泽东在1955年提出的一对概念,在我国新闻界流行多年。毛泽东认为,在人民内部,允许舆论不一律;而对反革命分子,则要实行舆论一律,不许反革命分子发表反革命意见。  相似文献   

9.
陈力丹 《新闻界》2020,(4):24-34,5
武汉因COVID-19疫情,2020年1月23曰至4月8曰封城。作者集中观察了这76天里七个微信群里1300多个文件、图片、视频,思考社交媒体在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舆论现象。作者赞同毛泽东的观点: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作者认为,注重舆论数量的考量,应对措施才会得当;要意识到并运用好社交媒体的自净化功能;我国网络舆论的管控需要法治化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APEC会议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APEC蓝"。经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传播,"APEC蓝"在短时间之内成功建构了民间舆论场,它反映了广大市民期盼首都蓝天的强烈愿望。而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并没有回避网友戏谑般的调侃,而是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形成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良性互动的局面。本文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为例,分析民间舆论场的建构和媒体间的议程设置,以期正确引导舆论,反思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的存在方式,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有形的物质看得见,摸得着;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并不是没有物质存在。即使是真空,也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有形物质而言,真空之中不存在“有形之物”,但真空不等于什么都没有。物质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物,一种是场,在不见可视之物的地方,“场”可是存在着,因而真空不空。 舆论场就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形态,是一种聚合了的意识现象。 舆论场具有无形的驱使力和感召力 舆论场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无形的躯使力和感召力。很多现象说明,一个人…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论价值的偏离与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新闻界》2009,(1):59-61
网络舆论价值存在于网络舆论的效果之中,由于网络的自由和开放使得网络舆论的效果具有双重性.只有有效发挥网络舆论应有的功能使其价值"归位"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舆论及舆论导向的问题,是新闻界讨论较多的热门话题之一。这种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重要指示精神,使新闻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把舆论和新闻舆论混为一谈,忽视了舆论的客观性和群众性;有的把舆论导向和舆论批评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4.
对"两个舆论场"之说,有的文章强调"两个舆论场不仅对同一现象看法不同,甚至对社会整体认识也有很大差别",需要"打通两个舆论场,使二者尽量吻合"。有的文章则认为,两个舆论场讨论的内容大抵相同,只是讨论的方式、使用的话语不同。还有的文章指出,舆论本来就发生在民间,官方媒体只能引导舆论,将二者"打通"既没有必要,也无法做到。这些文章之所以产生歧义,因为人们对舆论、舆论场及主流媒体的功能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刘家铭  刘丽莎 《新闻世界》2010,(10):121-12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迅速出现。一方面,网络传播使公众在网络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舆论空间和更多的舆论自由,促进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网络虚假信息泛滥、舆论管理不易等问题。其中,信息暴力是近年来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网络传播现象。本文从网络舆论的产生过程及特点出发,分析探讨了与网络舆论发展过程有关的两种信息暴力现象及其成因,并对如何减少信息暴力行为提出了两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记者、律师与法官各有其活动领域及恪守的专业主义,然而在中国,这三个行业的从业者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联性,其社会角色常常错位.如新闻记者一不小心就可能充当了法官或者律师的角色,造成了人们常说的"媒介审判"或"舆论审判".更复杂的是,对这种角色错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得视情况而定.简单地说"舆论审判影响司法独立"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得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媒体的"舆论审判"很多时候是非常必要的.如邓玉娇事件,如果没有媒体和律师们的深度介入,邓玉娇是难以重获自由的,这似乎构成了一种"正向的舆论审判",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部分司法不公.谁能说舆论审判没有造成正面的社会后果,甚至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复杂之处.这种复杂性也表现在记者(媒体)、律师与法官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舆论学的迅速发展似乎给人一种启示:新闻的边缘学科才更有活力。人们开始确信,新世纪的中国舆论学研究将有辉煌的一页。 一、20世纪舆论研究的梗概 1900年至1949年,中国尚未出现一本舆论学专著,仅有10几篇舆论学论文。如果说1922年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写的《舆论》一书标志舆论学的诞生,那么到1988年我国第一本舆论专著面世,在学说形成的时间上我们就落后了60余年。80年代改革开放的骤然惠临,新闻传播领域出现惊喜的变化,舆论学的诞生正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写照。建国后至1980年这30年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局级干部班上演讲大纲的部分内容,主要谈及舆论的基本理念:衡量舆论是否存在的要素、辨明什么不是舆论,以及关于舆论形成的几种情形.作者认为,如果持某种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接近三分之二,这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当权者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相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也是自我欺骗.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只达到三分之一,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作者还认为,现在一些舆情报告所说的“舆论”无法被证明是舆论,所说的“情”可能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言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不能轻易把网上的意见视为舆论.  相似文献   

19.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传播技术发展迅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展示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受众接收信息途径的扩展、获得信息数量的剧增和获取信息速度的加快,对作为信息"把关人"和"引导者"的新闻编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理论上讲,受众接收信息是有主动选择自由的,但面对媒体上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选择变成了超选择的选择,自由也变成了太自由的不自由,信息进入了一种过剩、过滥的失控状态.因而,"把关人"和"引导者"在信息选择、编发及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新闻编辑意识要适应媒体转型时期的变化,相应地"转型".  相似文献   

20.
李娜 《今传媒》2011,(8):50-51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使网民能长期关注某一特定的网络媒体、某一网络事件则成为媒体人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网民心理、网络媒体自身特点以及网络事件的研究,防止在网络上出现"热舆论"冷化和"舆论倒伐"现象的出现,从而促进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