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牧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那远大的抱负、坎坷的经历、敏锐的才思和旷达的性格使其诗歌形成了“雄姿英发”、“清新俊逸”的鲜明风格。其咏史七绝在题材和艺术上的特点是:一、议论纵横带有史记色彩;二、含蓄蕴藉,不着议论而议论自见;三、论列大事,指陈病利,揭露大胆,鞭挞有力;四、游历之作,抒情性强,含而不露;五、写景怀古,意境深远,情韵悠长。杜牧咏史诗承前启后,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文章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左思的《咏史》在抒发个人怀抱,体现“风力”之美的同时,缺乏高屋建瓴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历史思考,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上亦失之于浅陋直露,缺乏意境之美,对咏史一体的基本特征把握不准,导致咏史诗未能像同期产生的田园、山水诗一样蔚然成派,左氏《咏史》的不足当为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唐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的诗歌大家,李商隐创作了为数众多的咏史诗,其中以七律和七绝居多,尤以七绝为多。李商隐的咏史七绝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上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杜牧其人其诗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较深入准确地论述了他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特点与关系。认为杜牧的艺术风格,既有其主导方面,又有多样性和变化发展;杜牧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作家个性、家世、时代等请多因素的交互作用,特别是作家后天的生活实践和环境的动态流程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咏史诗是唐代诗人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唐代咏史诗在体裁上经历了由古入律、再由律体入绝句的发展历史。初唐是咏史诗的草创期,盛唐是咏史诗的奠基期,中唐是咏史诗的成熟期,晚唐是咏史诗的繁荣期。从唐代咏史诗同社会的关系看,它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歌颂到暴露、由规讽到鞭笞的演进规律,在艺术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唐代咏史诗是研究唐代社会与唐代审美观变化的必不可少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人们对杜牧常喜以“风流才子”冠之。依据主要有三:其一,他早年在淮南幕府中任掌书记的一段生活。其二,他的《遣怀》诗中的“自白”。其三、他做湖州刺史的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杜牧“风流才子”形象进行再认识。杜牧的扬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且杜牧扬州生活的主旋律被他表面的浮艳风流所淹没;《遣怀诗》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舍人牧湖州”段子,既便本事是实真的,恰恰体现了杜牧对女性人格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8.
《桃花扇》题辞内蕴丰富,从辑出的八十三家四百首题辞来看,联章绝句为主要题辞形式。题辞一开始便受到前代怀古诗和咏史诗的影响,而且早期题辞在表达程式、写作手法及用典等方面影响了后来者的创作。题辞在整体上是与咏史诗更接近的诗歌类型,它们的表现方式、意象群相似;而对剧中人物的探讨则与怀古诗相似,在对人物行为的描述中加入诗作者的判断与情感。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人们对杜牧常喜以“风流才子”冠之。依据主要有三:其一,他早年在淮南幕府中任掌书记的一段生活。其二,他的《遣怀》诗中的“自白”。其三、他做湖州刺史的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杜牧“风流才子”形象进行再认识。杜牧的扬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且杜牧扬州生活的主旋律被他表面的浮艳风流所淹没;《遣怀诗》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舍人牧湖州”段子,既便本事是实真的,恰恰体现了杜牧对女性人格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10.
试论晚唐咏史诗的悲剧审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晚唐咏史诗的空前繁盛不仅是晚唐特定的时代特点所致,也与在这种时代条件下形成的诗人的悲剧性心态有关。文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晚唐咏史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清人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是目前杜牧诗最流行的注本。冯注引据充分、注释详密,值得借鉴,也为后人读杜牧诗提供了很多方便。冯注也有繁简不当、疏漏之处,这应引起我们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3.
《全唐诗外编》第四编《全唐诗续补遗》卷十补录杜牧诗七首、零句两联,除《九华山》一首外,皆属《全唐诗》已收者:《滕王阁》,为《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杜牧集四《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文字稍有异。《金隆怀古》,非杜牧诗,见《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三许浑集六,又见于许浑《丁卯集》卷上,文字稍有异。《秋浦》,为《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集一《池州送孟迟先辈》的第六十七至第八十句,文字无异。  相似文献   

14.
唐代科举中用诗歌干谒名流,而金榜题名者甚多,白居易、王维、杜牧、朱庆余、卢储、高蟾、杜荀鹤等人都以生花妙笔的干谒诗展示自我才华而走上仕途。解读这些干谒诗,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咏史诗闲话》体现了诗性与智性的和谐融合。作者评诗论诗善于引导读者走上诗性审美的道路,同时又具有智性深度,注重在情感与理性两方面给予读者强烈的感染与有力的征服。  相似文献   

16.
唐自大中间,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诗至晚唐,商声四起,诗坛上萦绕着阴郁的感伤之影,诗风迥异前代。这种以“悲怨”为特征的感伤诗风,前人曾直观地感觉到:诗人许浑“善作佗傺之言”;杜牧的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李商隐之作乃“屈宋之遗响”;刘沧诗“悲而不壮,语带秋意”;罗邺诗则“无一题不以寄怨”;郑谷诗“声调悲凉”;曹松写涛“颇能为寒苦之句”……晚唐诗人之作,无论是杜牧的“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还是韦庄的“伤  相似文献   

17.
李贺诗歌意象探析李军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①。确实,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具有其鲜明特点,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对此曾作过十分精当而形象的描述,可谓至论。但另一方面,李贺诗歌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不解之谜,读者...  相似文献   

18.
对方文章先生创作的历史传奇黄梅戏<情洒杏花村>从历史、情感、艺术三种视角进行了全面的文化把握与定位审思,认为该剧艺术地再现了杜牧与杏花村的传奇故事,剧本依托本事但又不拘成说,既着重历史原则,又着重艺术原则,既暗含历史真实,又表现情感真实.剧本将杜牧与鹤娘的爱情、杜牧与池州的民情这两种情感交织互渗,透射出了杜牧强烈的民本意识.该剧结构安排精当合理,人物形象塑造独具匠心,情节设计贴切巧妙,将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和民俗风情渗透进剧情之中,无疑也增强了该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后先继起,有如群星闪耀,呈现出品莹璀灿的景象,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光彩。在这些诗人中,有不少是京兆人,如王昌龄、杜牧、韦应物、韦庄、韩偓等硖频恼抛魏颓罔河?也都是京兆人。《全唐诗》中有张孜《雪诗》一首,秦韬玉诗三十六首。清沈德潜的《唐诗别裁》无张孜诗,秦韬玉只选《贫女》、《春雪》二首。清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也只选秦韬玉《贫女》一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的《唐诗选》,则张孜、秦韬玉各选一首,即《雪诗》和《贫女》。晚唐时期,藩镇之祸,愈演愈烈。各节度使之间互相攻伐,战争连年,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20.
《花间集》收录了唐文宗开成元年到后蜀高祖天福五年间18位作家的词作,共500首。虽然其中咏史怀古题材的词数量不多,但却有2/3的作家涉足这一题材,他们借古代的历史事实或传说故事,表达身世之感、家国之痛,或暗讽当朝统治者的荒淫无耻。首开了咏史怀古词的先河,影响着后世咏史怀古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