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4,(6):56-57
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有一些观点存在问题,原因就是当时不可能对此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今天,我们在对人体受力、发力进行科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再回过头去看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观点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认真学习和了解太极拳技击中人体受力、发力情况,对我们从传统劲力理论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论太极拳理论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太极拳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拳种之一,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之中。太极拳的理论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认识了太极拳理论的中国传统哲学渊源、辩证法和整体思想的基础,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太极拳的文化特征,揭示太极拳的奥妙。  相似文献   

3.
形、神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和中医学讨论的重要命题,太极拳则继承了这一基本观点,用以指导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而太极拳所追求的"形神相生"、"形神统一"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模式实现了跨时代,跨地域的吻合,这也使得太极拳运动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无限的现代文化生机。在东方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融合的转型时代,要想更好地传播与发展太极拳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在注重太极拳运动形式、技术特点传承的同时强调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研究传统太极拳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将太极拳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养生学、传统医学、传统军事学、传统美学等多维视角来探讨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全面观察了太极拳的理论根源。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太极拳独特而珍贵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普及,许多人已开始从太极拳的“着熟”阶段步入“懂劲”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实践往往使我们走许多弯路或犯许多错误,于是便一头扎进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试图认识了解劲力理论和掌握运劲发力规律,提高自己的拳技。但由于传统劲力理论的局限,不少人被弄得一头雾水。因此,我们很有  相似文献   

6.
兵家思想在太极拳技击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兵家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力图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能够较充分展示太极拳蕴涵的兵家思想。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作用与对其理论研究等,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1):F0002-F0002
太极拳养生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太极拳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养生的价值取向。陈鑫将意、气、经络等理论融入太极拳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养生理论。在道家思想、儒家文化以及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作用下,太极养生思想逐步完善了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借鉴传统武术和太极拳理论并结合作者多年练习太极拳的经验体会,由对简化24太极拳运动的思考进而对近年来常见24式太极拳图书进行考察,揭示其作为24太极拳运动的教材在拳理、示范、演练讲解、技击等内容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需要改进之处,认为24式太极拳图书的改进能对传统太极拳、传统武术甚至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相关传统太极拳与文化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基础都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飞跃。传统太极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理论博大精深,主要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传统养生学、中医学等其基础理论。传统太极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定慧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传统太极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等众多思想也正是中国炎黄子孙所长期追求与寻找的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传统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深受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练习太极拳,它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0.
周世勤 《精武》2005,(12):46-46
王培生先生一生致力于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他以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众多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钦佩和敬仰。本文简述王培生先生的太极拳推手技艺,以和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11.
康伟,陈式太极拳名家,现任北京太极山庄文化研究会副主席,自幼习武,系统习练太极拳及推手三十余年。他用二十余年的时间系统学习、研究《周易》《道德经》《中庸》等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对传统太极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析,  相似文献   

12.
李秒丰 《精武》2007,(12):18-19
引言:看了2007年《精武》第10期发表的浦汉健先生的《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的文章后感慨颇深,先前看过多篇浦先生的文章,浦先生对传统太极拳的执着和深研令人赞叹不已,从浦先生挚谈吴式太极拳,到改称浦传太极拳,从中也渗出了浦先生的苦涩与无奈.但浦先生时传统太极拳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是值得真正的太极拳的爱好者和追求者由衷敬佩的,今观其文,挚诚之心依然可表.诚如浦先生开篇所言“‘什么是太极拳’,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真要想讲清楚,其实很不容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深入解读了太极拳的拳学思想,分析了拳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就集太极拳理论之大成者陈鑫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中庸”、“礼”、“仁”以及“浩然之气”、“内圣外王”、“舍己从人”等思想学说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检验太极拳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文章考察了家庭熏陶和学校太极拳教学两条途径的效果和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家庭熏陶,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喜欢,也更加愿意学习太极拳;2)太极拳教学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3)太极拳能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态度产生积极作用,但太极拳教学和家庭熏陶两个影响途径存在交互作用,太极拳基础教学对有家人练习太极拳的学生没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太极推手传统理论与文化及现代推手的技术实践等进行研究,认为太极推手秉承了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风格和文化特色,且具有含蓄、谦让、和谐的对练技术特征.但将太极推手作为一项攻防竞赛项目开展,有违太极拳运动的传统理论和运动规律,误导人们对太极推手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民国时期太极拳著作中序的研究,了解民国时期人们对于太极拳的认识和态度.研究发现太极拳被赋予了强种强国的政治任务;太极拳健身功效被普遍认可;太极拳出现了理论不断渗入和被借鉴的现象.张三丰创拳是当时太极拳源流观的主流;太极拳成为中西体育文化对抗中的“武器”.  相似文献   

17.
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以及健身养生的特点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剖析论述,探讨了太极拳整体理论中的天人合一观、阴阳观、道观、气观以及太极图与太极哲理垢内在联系;太极拳功法中的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修形与悟道、反者道之动以及一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辩证内涵。辨析了太极拳技击中所蕴涵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等哲学思想。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作用等,都有着极其重在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传统美学的审美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太极拳的美学特征。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神韵之美、虚实之美、劲力之美等。通过研究揭示了传统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太极拳传统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扬太极拳。  相似文献   

19.
谢远基 《武当》2023,(3):14-18
<正>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传统太极拳与现代竞技太极拳异同,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促进太极拳术运动发展,很有意义。一、从理论基础上看,传统太极拳比竞技太极拳受传统太极理论影响更为深刻,竞技太极拳则更多地受到了现代体育理论影响其一,传统太极拳以经络学说为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剖析太极拳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古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太极拳理是对中国人处世智慧的形象写照;太极拳理中处下、不争的道家智慧,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儒家思想,舍己随人、外圆内方的辩证思维,都是经世致用、为人处世的智慧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