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孝”     
"孝"字最早见于金文,西周语料中,"孝"的对象全为死去的先祖考妣,结合"孝"的字形,可以得出"孝"的本义是专门针对先祖考妣的祭祀,其行为主体是宗子,行为对象是先祖考妣。当这种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改变时,"孝"就由"祭祀"引申出"善事父母"义,成为"孝"的核心义项,并进一步引申出其他义项。"善事父母"这一行为的中心义素由"行为"变成"人"的时候,"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孝顺的人"。当"善事父母"中的限定义素减少,只保留了一个义素"善","善事父母"引申出"一切善德的通称"。"善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赡养,因此,"善事父母"又引申出"畜养保育"义。"善事父母"的主要内涵是关于子女怎样对待健在的父母的,当父母去世后,这一行为就延续为子女如何对待过世的父母,"善事父母"又转移为"和丧事有关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2.
高校培育"孝"文化,应注重营造适于"孝"德生长的校园文化;要加大推进"孝"德教育进课堂的力度,在思政理论与实践环节突出或渗透"孝"德教育内容;发现和培养大学生身边的"孝"星榜样,充分发挥"孝"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孝的思想并不简单,他认为在行孝的过程中,"隐"和"谏"同样重要,但是基于中国传统最注重血缘亲情伦理,所以"隐"还是第一位的.然而真正的做法不是一味的"隐",而是"有隐而谏".由于父母的离世,所以孝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父母在世之孝和父母去世后之孝.在这两个阶段,虽然会有些小的冲突,但是孔子都要求人们从真情实感出发做到真正的孝.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孝”的原始含义是崇拜祖先、孝敬祖先,以祈求祖先对其子孙的庇佑,属于人伦范畴。后被统治阶级引伸到政治生活中,与礼、义、忠、信并列而成为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本对“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化及其二种性探本溯源,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孝"作为父母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中国古代社会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最基本的一项伦理道德规范。文章以《论语》为中心,认为"孝"应从养亲、敬亲、谏亲、继志做起,子女对父母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奉养和精神上的关怀,而且还要能够做到谏亲、继志,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  相似文献   

6.
“孝”是儒家伦理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 ,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孝养、孝敬、孝谏和尊老的孝行为 ,又有子女珍惜自己生命以慰藉父母的谨言慎行、建功立业以彰显父母的孝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 ,批判地继承孝传统 ,努力实施孝教育 ,积极倡导孝行为 ,不论是对于促进人际和睦、社会安定 ,还是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孝"的基本涵义包括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爱护自己四个方面。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现代人所忽视,人们在"孝"观念与行为上存在着不能供养父母、不能体谅和尊敬父母、自伤甚至自杀等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的主导性作用、大众传媒的引导性作用和法律的规范性作用来传承优秀孝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古时有"八端"之说,"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以为"八端"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八端"中之尤其重要者,"百善孝为先","不孝"在古代就是犯了最重的律条. 陶星的事迹,就是一个字:"孝".读陶星的"孝",让人明白了"反哺"的含义,让人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我为陶星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为很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为很多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学生.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把"孝"渗透到教育中去,努力发扬孝文化的精华。我们都知道,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使不少学生感到迷茫。传统的孝文化也越来越失去最初的精华。面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中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拯救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的论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关于"孝"的名言仍然存在着宝贵的价值,仍旧熠熠闪光。在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当下社会的家庭观念,父母子女关系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孝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如今"孝"的传统美德在中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所以,孝文化教育不可忽视。现代孝文化的内容体系包括善事父母、尊老爱幼、立身行道、热爱祖国和爱护生命。孝文化融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包括:全面、深入地认识孝文化;自觉、有效地践行孝文化。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范畴之一.经过数千年之演进,"孝"无论是内容(孝道)还是形式(孝行)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起源上看,"孝"的主要内容包括:"尊祖敬宗"、"事奉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它都是含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经过了"社会源起"、"家庭转向"两个阶段,现代意义上的"孝"则正向"社会回归"."孝"在不同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431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6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90后大学生的"孝"观念传承了传统孝道中的核心成分,他们非常认同"孝"的价值,也愿意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父母给予支持和关怀。但同时,大学生"孝"观念体现出新特点:(1)在整体"孝"观念上,"孝"的伦理道德色彩弱化,感情色彩增强。(2)在具体的"孝"的行为上,"孝"与"顺"相分离,以相互尊重代替对父母的谦恭服从。因此,在进行孝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培育和激发亲子间的感情,减少道德说教的成分,增强亲子间的平等沟通,促进代际之间的理解,有效促进"孝"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成为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从四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权威、服从"对比"民主、平等";"彰显父母意志"对比"体现个体价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比"游四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比"个人利益至上"。美籍华人如何在多元文化杂糅的当今时代重新审视自身身份,重拾自身传统孝文化记忆,不断努力寻求自我更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上对比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徽州文化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其支柱的.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孝"思想在这里有着突出的表现和深远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对父母"无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都被徽人融入生活之中,极大地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徽州和徽州人.  相似文献   

19.
孙虹 《教师》2011,(23):14-15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大学应关注孝文化,崇尚孝价值,培养大学生的孝意识与孝行为,并要把孝顺父母纳入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体系之中,因此,提出"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尽孝"这一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学生"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是中学生的新变化加大了"孝"教育的难度;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四是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知行脱离的现象;五是没有专门的"孝"教育教材。文章针对"孝"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三、更新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孝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四、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五、制定专门的"孝"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