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华科学文化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原因是什么呢?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制约近代中华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华科学文化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者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至今没有圆满答案的问题。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制约近代中华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是一个国家科学良性发展的前提。与西方相比,近代中国在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专业科研机构的创建、学术交流社团的产生、科学会议的召开、科学刊物的创办、科学奖励机制的形成、科学教育的专门化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科学体制落后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三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相似文献   

5.
李瑞 《文教资料》2013,(23):54-56,65
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闭关锁国的中国被强行打开了国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大量输入并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21世纪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无不反映出中国对科技落后根源的探索.中国落后的根源是什么?中国何时开始衰落?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中国近代衰落及科技发展落后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科技发展仅在制度上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文化上进行改良,与制度建设并举才能扭转科技落后的现状,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但在近代落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需要论以及儒家思想与科举制度的紧密结合出发,把中国近代不能诞生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中国不具备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力与原创力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问题的指向即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缺失。不可否认的是,公元前1世纪到16世纪,中国在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欧洲。但是,近代以后,尤其当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维方式等方面日益消极,使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对当代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及其他因素的支持、离不开创新、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稚晖在旅欧时期由于受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尤其是无政府主义的深刻影响,使他把教育看作是一个国家盛衰的“总因”,认为配称教育二字者只是科学工艺,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就在于科学工艺发展的迟滞。在批判国内旧式教育的同时,他编报印书,普及科学常识以提高国民素质,鼓吹科学工艺以倡导青年劳作。特别是他创造性发起的留法俭学运动和创办海外中国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易经》是否阻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必须清楚《易经》与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异同,历史上《易经》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否有过阻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事实等问题。这场争论的本质是百年文化论战在新时期的继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说明中国知识界仍然有太浓厚的文化情结和唯科学主义思想在中国几乎成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0.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1.
说"父母官"     
“父母官”是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古代统治者为其地方基层行政长官掩盖压迫、剥削实质的一块遮羞布,不能用来称呼我们今天的人民干部。人民干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与专司压迫、剥削人民的“父母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的人民干部以“父母官”自居,必然会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其发展下去,定会使党的事业遭受损失,最后也毁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这一重要思想,是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认真0学习、坚决贯彻这一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宣传的“三贴近”,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进一步搞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法宝。大力倡导并认真实践“三贴近”,将更好地推动新闻工作的改革,使之更有效地发挥新闻舆论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就是要用代表中国先进化的道德治国,这就要求正确认识道德在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治传统,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观,正是针对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偏离了社会之"善"(不损害一人利益而反应和体现所有公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善的型"(生产力或者国民经济总量)这一问题。党和政府正是是站在历史的特殊发展阶段,对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总结和理论反思,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之善"标明了最终的路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并把它作为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法治”与“德治”在国家的治理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以德治国 ,必须坚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后盾 ,发挥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一个部党纲就是一面旗帜。“三个代表”是我党新时期的政治纲领,是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旗帜;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是我国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为了实现人才市场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和促进,我国的人才市场建设必须从“场所”走向“关系”,即由以提供平台为主的现场招聘会转向以促进企业和人才信息沟通的关系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远程开放教育是“教”与“导”的转变,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要认真研讨学习者、导学者、教学内容和网络工具等导学过程,处理好面授教学、教材和媒体资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大潮扑面而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产业成为新世纪发展的引擎,我们必须牵住"牛鼻子",加快发展中国"硅谷".依据中国国情,确定超越战略,铸造中华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