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职业?”他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  相似文献   

2.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3.
乍看题目,学员们会纳闷:靶子──模特──练笔,风马牛不相及,彼此没有必然联系,硬把它们扯到一块,是不是故弄玄虚?当然不是。这个题目的由头是这么来的:10届函授学员黄石明,年初寄来一篇消息,教务处认为有研讨价值,就在第3期《函授通讯》上登出来了。目的是通过学员改写,共同探讨新闻写作。小黄原想让老师们“指点”,没想到会公之于众。他虽然表示“我明白这是老师对我的良苦用心”,其实,用心“良苦”在哪里,当时他并不明白。只是对自己的作品成了“众矢之的的‘靶子’”心里还有点介意。于是,我们急忙出来解释,这不是“…  相似文献   

4.
科长已不止一次的“盯”着我说:“小刘,写一篇文章,参加‘我与档案工作’征文。” 我巴不得快些溜之大吉,故作无辜状:“可是我的档案工作生涯才一个月呀。” 科长毫不退让:“可是你是目前上海档案局馆系统第一个拥有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呀。” 我哑口无言。提到这个“第一”,不禁想起离校前,遇见的一位正在教档案专业本科生的女教师。她问我的去向。当得知我去了档案局,她笑了笑:“怎么去了那儿?这不是大  相似文献   

5.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6.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面对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当我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告别前,罗宾森女士和我互赠礼品。我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只“鼻烟壶”——内壁绘有一位仕女,漫步在香花芳草间的小路上。这是北京制作的工艺品。它也是一种传播媒介,既可作为礼品以传递友情,亦可显示我国目前传统手工艺的水平。罗宾森收下“鼻烟壶”,惊喜地说:“哦,中国‘香水瓶’,真美!”我想加以“更正”,遂嘟囔道:“这不是‘香水瓶’,而是  相似文献   

9.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11.
说“转产”     
说“转产”阎玉才“转产”这个词,木是企业方面常用的名词,现在有人把它转用到社会日常生活中去了。一次开会,碰见一位原来的同行。我说好久没有在报纸上见到你的大作了,干什么去了?他答道:“现在‘转产’了,正忙于搞开发(经商)。”在闲聊中,我才知道,我们同时...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个老翁接到女婿让他代买“否”的信,到处打听也没有,他戴上老花镜又仔细看后,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于是,他跑到街上买了几斤杏,写了封信,托人捎去。信是一首打油诗:“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你翁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有个学生在送给老师枇杷的附信上,把“枇杷”写成“琵琶”。老师见后痛心地说:“‘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只因这个学生“枇杷”、“琵琶”  相似文献   

13.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4.
政经资讯     
话语“改革是让人‘换饭碗’,而不是让人‘丢饭碗’,改革是人才流动,而不是人才流失。”——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罗保铭“我们常讲‘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不能只当作口号喊。”——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若不解决房地产市场中的官商勾结,所有的宏观调控都收效甚微。”——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认为养猪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事情等等,都是传统的、陈腐的观念。”——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呼吁媒体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大家都一块毕业的,在学校你还不如我呢,怎么你就上去了我没上去,这不就心理不平衡了吗?心理一…  相似文献   

15.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2):93-93
“很多新媒体内容提供者喜欢贴一个‘杂志’的标签。他们没有印刷版,只是弄一个网站,时不时更新内容,然后管自己叫‘杂志’,你能怎么办?说它不是杂志吗?它的进入门槛如此之低,几乎人人都可以建一个网站,然后管自己叫‘杂志’。比如Blog,是杂志吗?我不知道,我不是排外的人,我会说,OK,这是一个没有出版周期的杂志。”  相似文献   

16.
程洁 《新闻记者》2001,(3):38-40
这将是我这一生中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次采访。在刚起步不久的记者生涯中 ,我遇上了这样一位特殊的同龄人———他曾犯下滔天罪行 ,在逃两年。与他的接触中 ,我体会到了作为同龄人所不易体悟的东西 ;这些感受更让我明白了———“记者”这个名词背后更有它的另一番意义。就在年前 ,曾有一位读者给报社来信 ,他说 :“作为记者 ,他承担的不该只是报道任务 ,记者的身上更肩负着启迪民智的社会责任。用手中的笔去开启大众的民主、法制意识 ,自由、平等观点。授之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记得当时在阅报栏上看了这封信后 ,报社的副总编辑任洲…  相似文献   

17.
新兵连紧张的生活刚结束,我被分配在连队当通讯员。记得有一天,指导员叫我去团机关抄通知,第一次进机关办公楼,我格外谨慎,把着装整了又整,生怕给首长留下不好的印象。“”报告”,等听到“请进”时我才小心翼翼地推开门,“报告首长,我来抄通知。”一位中尉放下手中崭新的杂志,“哟,抄通知,我帮你问一下。”我胆怯地问:’‘这不是值班室?”中尉笑了笑说:“这是报道组,值班室在二楼,正好你把刚到的(新闻与成才》带回连”。抄完通知走在回连的路上,我信手打开《新闻与成才》,那一个个专栏立刻把我吸引住了,内容也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8.
角度辨     
学过或没有学过新闻的人在进入新闻机构后接受的“传、帮、带”的第一个内容往往都不是新闻的“真、快、新”,而是“写新闻要会‘抓角度’”。“抓角度”这一观念在中国新闻界中的承传是如此坚强。一位老资格的编辑告诉我.在她作为小字辈刚进入县委报道组时,接受的新闻启蒙就是“抓角度”;而今天,刚刚进入报社的学生学的仍然是“抓角度”。  相似文献   

19.
王乾荣 《传媒》2002,(6):22
《环球时报》驻伦敦特约记者许安结3月14日报道:“近日,英国《星期日快报》完成了一项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评选全世界最美丽的三百位女性。” 我认为这不是“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星期日快报》评出的,仅仅是它这个报,或者说它所聘请的五十位评审委员心目中的“最美丽女人”。所以它拉的“全世界”这个大旗,完全是唬人的。 世界何其大,是区区五十双眼睛所能搜寻得过来的吗?我看便是他们每个人都长着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不行。恰巧我最近看到一位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