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荆楚方言中的词缀和类词缀相当丰富,也很有特色。文章考察了名词和形容词的词缀和类词缀。  相似文献   

2.
河北宁晋方言中的若干词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宁晋方言区属北方方言冀鲁官话中的石邢片。本文对宁晋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名词词缀、动词词缀、形容词词缀从语法和语义角度加以分析,希望对研究邢台方言以及宁晋方言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词缀“呃”在梅州大埔客家方言中相当活跃。文章以大埔客家方言词缀“呃”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方言语料的基础上,借鉴目前汉语方言词缀的研究成果,对大埔家客家方言词缀“呃”进行举例分析,得出大埔客家方言词缀“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词缀"呃"在梅州大埔客家方言中相当活跃。文章以大埔客家方言词缀"呃"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方言语料的基础上,借鉴目前汉语方言词缀的研究成果,对大埔家客家方言词缀"呃"进行举例分析,得出大埔客家方言词缀"呃"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潘虹 《现代语文》2008,(4):59-60
东北方言词缀十分丰富,极具特色,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东北方言名词的词缀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梁山方言中的词缀很丰富,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而且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尤其是名词加词缀、动词加词缀、形容词加词缀等,这些实词加上词缀后形成了很多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方言词汇。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入声一直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于大同方言之中。"圪"词缀和"忽"词缀是大同方言中的一种能产性强、使用频率高的入声词缀。本文描述了"圪"词缀和"忽"词缀的早期形式和构词方式,以展示大同方言词汇的部分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高唐方言中有丰富的词缀、可以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这些词缀在高唐方言中的用法和在普通话中的用法有同有异.本文主要介绍这些词缀在高唐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9.
东北方言词缀丰富,极具特色.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东北方言词缀"挺"的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语音方面的同化和经济原则机制双重影响下,形成"挺"后缀.  相似文献   

10.
山东郯城方言属中原官话系统,其词缀较为丰富.本文主要讨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词缀,并分析词缀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于在北京话以及广大北方方言中存在的儿化音节中的"儿"的性质一直存在着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儿"作为词缀的语素,也有人否认"儿"的语素身份,理由是儿化音节中的"儿"不够一个音节。本文将从词缀和语素的定义出发,指出对于语素的理解不应该狭隘,重点讨论了"儿"作为语素的几种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如皋方言地处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渡地带,属江淮官话泰如片。如皋方言中,词缀数量多、使用频繁。前缀主要有"老"、"第"、"阿"等,中缀主要有"的(里)"、"不"等,后缀主要有"儿"、"子"、"头"、"佬(儿)"、"宝儿"、"家"、"俫"、"侯"、"不刺"等。与普通话相比,如皋方言中的不少词缀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对如皋方言来说,词缀是其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个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河北新乐方言中派生构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作为派生构词重要要素的词缀,在新乐方言中也是形态各异、复杂多样,可以通过对新乐方言中的常见词缀及其用法的描述,找出这些词缀在构形和表义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从而为分析新乐方言的派生构词方式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绩溪方言中的虚语素“头“,指出虚语素“头“既可作为词缀存在,又可作为语尾存在.并分析了其他的语尾“头“,以期能加深了解汉语方言中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主要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类词缀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近40年以来,前期各位学者对类词缀整体进行定名、定性、定量研究。此外,还有类词缀小类和个别类词缀类词缀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类词缀研究角度更加多样化,如词语模概念的提出和模因论的引入,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类词缀提供了新的理论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已经出现了词缀的现象;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词缀法在现代汉语里是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构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渭南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不但数量多,而且独具特色,极富表现力。它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的词缀;叠音成分多;音节匀称,和谐悦耳;反映了本地区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8.
关于单音节动词后的“取”字,前人有“语助辞”、“时态助词”及“词缀”等各种说法,可称为“V取”式。但在古汉语中,实际上存在着极大量的“取V”式双音节动词这些与“取”字“词缀”说相反的语言事实,有力地证明“取”是一个泛义用法的动词,而不应看作“词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