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其送别诗更是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唐代送别诗不仅艺术手法巧妙.写法高明,而且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也远远超出了以前各代的送别诗。本文试图对唐代送别诗的思想意义略作评析,由此展现唐代诗人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人生观、社会观及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2.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沈祖(?)先生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说,七言绝句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因为它以最经济的手段未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见长”。“它所写的就往往是生活中精彩的场景,强烈的感受,灵魂底层的悸动,事物矛盾的高潮,或者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一个人物突出的镜头。”这也适用于五言绝句。因此,自唐代以来,绝句不仅受到诗人的青睐,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试帖”在唐代或指明经科考之法,或指进士诗赋试卷。宋代以后,特别是到清朝,通常把科举考试中进士所试律诗称作“试帖”、“试律”或“试帖诗”,而唐代的应试诗便相应被称为“唐人试帖”或“唐人试律”。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应试律诗也被后世奉为试帖之典范,是故清初复议试诗以后,选编评点唐人试帖渐成风气。今就所见,对这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刻本略作论说,以期引起世人的重视。 一、刊刻背景 现存清人选评唐试帖刻本可略分为四类:一类是康熙刻本。有毛奇龄《唐人试帖》(康熙四十年刻本)、陈汗《唐省试诗》(康…  相似文献   

4.
一些未学过诗词基本知识,或未有过诗词写作实践的人,往往把诗词看得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对于诗人更是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其实,生活是诗的源泉,生活处处有诗,每个人的身边也都有诗。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很多人都可以写出诗来。我们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看看生活与诗的密切关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太阳从西山落下,这是谁都看到、谁都知道的自然景象;黄河水流入大海,这是谁都能了解和体会得到的事实;至于登得越高,就能看得越远,这也是每个人都懂得的道理。王之涣…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我国诗歌极盛时期,唐诗中有许多反应牧童生活的作品,仔细品读后发现唐代牧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山果怀中落"的悠闲,又有"前溪风雨恶"的仓皇;既有横卧牛背的短笛声声,又有放牧归来的疲惫不堪.本文通过对唐诗中有关牧童作品的解读,以期再现唐代牧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唐诗与书法     
唐诗与书法是唐代艺苑中的两枝奇葩。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彪炳千秋,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会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诗的角度说来,鲁迅就曾说过好诗几乎为唐人作尽的话;闻一多在论及唐代诗歌成就之大时,也曾有过“与其说唐诗,毋宁说是诗唐”的宏论,在他看来,唐朝那个时代是属于诗的。从书法角度看,历来晋唐并称,意思是说,唐代的书法成就是在继晋代王右军父子为首形成的高峰之后的第二高峰。且不说  相似文献   

7.
"狂"在汉语文化史中多有贬义。从先秦迄于唐,"狂"的意义都停留在道德伦理层面,且多用在记叙性质的史传类著述中,在抒情审美类的诗歌等作品中出现极少。自唐代开始,文人在诗歌中广泛使用"狂"字,或总万物之情,或抒一己之怀。同时,唐代文人还非常钦羡和推崇历史上著名的"狂"人如接舆等,常以"狂"自诩。中唐"以怪为美、以丑为美"、打破传统诗教观念的束缚、重视创作主体个人情志表达的文学思潮对"狂"的风行和审美转化有着推波助澜的意义。"狂"作为审美的观念在唐代尤其是中唐以来的文艺品评中不断被采用,这标志着"狂"正式进入到审美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本书将立足点放在诗传上,而不仅仅是诗歌本身。读者可以读到用诗歌般语言呈现的诗人小传,小传的字里行间又解析了诗人在不同时段所创作的代表性诗歌,一方面使读者对诗歌的鉴赏有了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想展现了唐代的文化与历史发展。两册书共收录十篇诗人诗传,从盛唐的李白,安史之乱期间的杜甫、岑参、王维等,到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再至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勾勒出了一条唐代诗坛乃至大唐历史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9.
诗歌与电视──关于“电视诗”的思索黄辉小说与电影联姻,音乐与电视结合,使得电影故事片、音乐电视(MTV)异彩纷呈,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需求品。相形之下,被喻为“文学中的文学”的诗歌作品被拍摄成为电视作品──“电视诗”,却显得十分的单薄与苍...  相似文献   

10.
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唐代送别诗与其他题材的诗歌一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面貌,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本文就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作些粗浅的剖析,由此揭示唐朝的社会情况,反映唐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总结他们在创作上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崔红 《兰台世界》2012,(21):68-69
题壁诗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也是古代女子生命完型的一种形式。于是将唐代女子题壁诗汇集在一起进行研究,就可以看出一千多年前唐代社会的侧影,更可以看出留存于题壁诗中的唐代女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地处偏远的云南,因缺乏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其本土诗歌大抵要到唐朝才陆续出现,而诗人和诗歌作品的大量涌现则一直要等到明清时期。唐朝以前在这片土地上生息了几千年的民族,他们的诗歌创作没能流传下来,即使少数流传下来,也因史料的缺乏而年代不可考。因此,史载最早的关于云南的诗歌,是在中原文化中找到的。  相似文献   

1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诗。在西域这方水土养育下的各族人民书写出了性情与风情兼具的诗篇。自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唱和诗开西域诗先河,春秋代序,诗人如林,作品难以数计。其中一簇色彩鲜艳的奇葩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他们或编选集以明志,或述诗人以叙史,或就作品以咀华。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赵嘉麒等著《西域诗歌民族精神研究》则  相似文献   

14.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位身经百战的军人。他亲身参加过平型关战役、黄土岭战役、石家庄战役……直到上甘岭战役,他是著名的新闻摄影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抗日战争以来各个时期的生活场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他还拍摄了相当数量的领袖照。他,就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粮。  相似文献   

15.
古今诗作中,有许多题目为“无题”的诗篇,所谓“无题”,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我国诗歌发展早期的诗,例如春秋时期诗歌及《诗经》中的多数篇目,都是无标题,后人以诗篇中的首句或选其中一句为之命题。到了“楚辞”,才开始出现有标题的诗歌。另一个含义是后世出现的特意命名为“无题”的诗,作者为何偏要不写标题呢?这是由于诗人鉴于种种情况,或难于言表,或使人深思,或让读者猜测,而故意隐约其辞,归于“无题”。“无题”诗能婉转言情,寄意抒怀,但若寓意过深,也可能造成令人费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闺怨诗是我国诗歌中的古老题材,经历了漫长的传播发展过程.唐代闺怨诗的传播发展在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一是沿袭南朝诗风;二是题材丰富,拓宽诗歌表现空间;三是情感更为深沉,注重对现实的描写;四是具有绵密软媚与基调悲凉两种风格.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考察发现,唐代科举制度促进下的诗歌繁荣对图书装帧形式的改变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从制度的视角来探讨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对旋风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考察发现,唐代科举制度促进下的诗歌繁荣对图书装帧形式的改变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从制度的视角来探讨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对旋风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歌作为一门表现人内心世界主观情思的语言艺术.为了实现语言符号系统与表现对象的对应,采取了某种程度的语言变形造成模糊多义的效果。“电视诗——通过特定的屏幕造型语言,集中凝练地反映生活.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画面清新,诗句凝练,富于想象,强调节奏.具有诗的空灵意境和朦胧美的电视文学样式。”①电视诗歌既然是视听语言对诗歌进行重述的电视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