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的瑶族古歌抒写自然,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人类既热爱自然,同时又敬畏自然.瑶族古歌审视和反思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既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又有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瑶族古歌关注人类精神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自在的自然中,人类拥有美好的精神家园,人与人和谐相处,然而在环境遭受破坏时,人的精神遭受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应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繁衍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人对自然处于一种被动的适应和依赖的状态;在封建社会,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比较协调的状态;工业革命后的二三年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人的自然观中,最和谐的形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园,其理想模式是男耕女织。自六朝人发现自然山水后,改变了以家园为精神寄托之所的自然观,开始以审美的态度关注自然。人类的进步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全面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事件发生在工业时代。当“人类中心论”和“科学至上”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时,它也在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科学理念的支配下,自然变成了“明的野蛮”的索取对象。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了“诗意地居住”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文明的主体是人与机器,人类在这种文明所导致的生态失调状况下开始反思并力求寻找新的出路,建立人与自然、机器的对话平台,共生哲学观强烈地呼吁人与机器、生态自然与人造自然之间合理的建构,创造人类社会与自然高度的和谐。那么,师法自然的仿生设计就是一种良策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艾野 《考试周刊》2011,(80):35-37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向自然无条件地索取,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的庇护,而人类在得到更多资源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自然资源已经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当自然的极限被打破,自然将开始报复,人类为了延续就要阻止自然的"自爆"行为,必须合理地利用资源,创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修复人类对其的伤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问题的最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地关系系统。人类的活动能够改变自然,自然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有一个平衡,平衡即和谐。当平衡被打破,自然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很多人的眼里,自然是人类要征服的对象,似乎只有战胜了自然,才显出人类自身的力量。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对自然的摧毁,换来的是人类对自身的损伤。而欣赏自然的魅力,与自然和谐共存,更能显示人类的自知和自律,也更能体现出人类的力量。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许,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做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发展为线索,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生态批评,分析其体现的生态思想。即主要从自然对人的惩罚促使人类的觉醒,于是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且探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这是自然主义和谐;尽心知性、与天地参这是伦理主义和谐;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这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政通人和,秩序井然,这是社会的和谐。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不仅是一部经典后殖民小说,更是一部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通过对马洛刚果之行的所见所闻的叙述,康拉德指出欧洲殖民者受利润驱使,疯狂地开发和破坏非洲的殖民行为是引发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危机的根源,同时还暗示只有借用东方生态智慧,敬畏自然、关爱同类和克制欲望,才能为化解西方殖民危机找到救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自然主宰人类的时代,人类敬畏自然;人类主宰自然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恣意掠取。这种转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环境道德约束规范,切实保护好环境,以求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珍·克雷赫德·乔治的经典儿童小说《狼群中的朱莉》,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掠夺自然的忧虑之情。小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将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首关于爱斯基摩女孩与狼群相互依存的自然之歌。女作家敏锐的视角和朴素的生态和谐意识,给当今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英雄与怪物:《贝奥武甫》中对人类理性的呼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欧洲第一部民族史诗,古英语学最重要的作品,本结合诗歌中的历史背景,考察了主人公同怪物的关系,分析了诗歌中对财富与人生价值的思考,指出在似乎荒诞的斗妖故事后面包含着反对仇杀、渴望和平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传统的消费模式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特别是无节制、“反生态”的消费意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与生态文明要实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消费模式进行变革。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伪善,一方面,他们所讲的性不同,孟子是从人之所以为人处讲性,而荀子则是从人的官能欲望处言性,并从官能欲望的流弊言性恶;另一方面,他们所讲的善亦不同,孟子是从成善的能力处说善,认为人皆具有成善的能力而言性善,而荀子则从成善的结果说善,认为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心的思虑和能动的"伪"才能成善而持伪善论。孟荀二人如此言性、言善,根源在于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孟子重在解决成就道德的根基问题,荀子则重在解决道德如何达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角度看,当下的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逻辑。因为,资本的掠夺本性和整体无理性仍是危机的客观根源,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及其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变种仍是危机的精神根源。但与马克思、列宁时代不同的是,这次危机爆发的经济形态已由资本帝国主义发展为金融资本主义。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时代发展的基础上,重申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要私所社会与自然割裂开来,要私所社会简单地等同于外在自然,因此,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的社会概念。事实上,社会是一种采取社会历史形式运动着的自然存在,它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又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既同自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又同自然有着千丝尤缕的联系。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自然-社会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思孟学派还是亚里士多德,其思想中人性与德性都是统一的,都将人性确定为人之为人的特性。但是由于他们对德性内涵与结构层次的理解不同,双方关于人性的内涵和结构层次就出现了差异,表现出中国重"仁德"而西方重"智德"的倾向。此外,思孟学派认为人性与德性具有先天性,使得其人性与德性的社会性幽暗不明,而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道德德性是社会的产物,理智德性也是在社会中完善和发展的,使人性与德性的社会性和后天性得到突出和强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精神根源上可追溯至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分的哲学模式。现代人把自然生态作为征服的对象,而忘记了自己永远是自然之子。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的哲学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模式。人作为自然之子、与自然物共处的生态系统成员,同时肩负着自然呵护者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