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商隐和辛弃疾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他们在诗词用典方面却有着诸多不同之处:首先,所选典故人物方面,义山诗多涉及历史上有着亡国亡家经历的封建帝王等人物;而稼轩词主要是具有超常智慧和英雄性格的名将、勇士、义士、侠士等。其次,在典故的组合方式上,李义山善于把没有直接联系的诸多典故灵活的组合在一首诗中,利用典故所包蕴的氛围来表情达意;辛稼轩则选取那些与作者理性情感有着密切关联的典故。最后,在不同诗词中相同典故的运用方面,李义山用典缺乏灵活性;而辛稼轩能够利用历史典故的多义性做到一典数用。  相似文献   

2.
稼轩词用典的独特与高超在于其典故意象的独特与组构方式的高超。具体表现在:(1)典故意象密度的适度;(2)典故意象与情感和主题相协调相统一;(3)典故意象之设置方式的独特  相似文献   

3.
历代词人次韵辛弃疾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全清词》(顺康卷)等历代词总集的检索与统计,我们获取了从南宋中后期至清康熙朝约500多年间历代词人次韵追和稼轩词的作品数据,共计有135位词人创作出384首次韵词,涉及稼轩词凡50调共103首作品。宋代以15人28首作品,拉开了次韵稼轩词的绚丽序幕;在金元只有1人2首次韵词的低潮之后,明代则以31人97首的数量将次韵稼轩词的创作推上个一个小高潮;清代顺、康两朝更是蔚为壮观,共有88人创作次韵稼轩词凡257首。通过对历代词人次韵稼轩词的定量分析,我们不仅对稼轩词的名篇杰作在历代的传播接受情况获得了一个新视角的体认,而且也得以进一步确证了辛稼轩在词学发展史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4.
用典小议     
关于用典,在《程史稼轩论词》中曾经有这么一段记载:据说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每次举行宴会,一定要歌女唱他所作的词.有一次,他写好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置  相似文献   

5.
词史向来把刘辰翁作为稼轩词派的后劲,认为二者词风相近。实际上,从选调用韵、用字、用句、用典等均可见须溪与稼轩词风在情感的基调、节奏、内涵及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的多重差异,从中又可看出须溪词在学习苏辛的同时,于南宋末年的时代环境下,无形中也透出一些张炎、周密等所谓风雅词人词风的特点,在情感风格、语言风格的某些层面上,与他们有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绍群 《语文天地》2012,(17):31-32
【设计理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在此单元之前,已先后学习了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和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作品,对宋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教授本课,引导学生联系苏轼作品比较阅读,可以让旧知与新学有机联系,增强学习能力。另外,用典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辛词中大量用典,这是他作品的特色。教学时要向学生仔细讲解典故的来由和意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词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赵善括是南宋中期著名的宗室词人,其创作在当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赵善括词中的用典情况也丰富多彩,现存49首词中,就有28首运用典故,其用典类型多样,效果突出,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同时还将他用典词的特点以及生活于南宋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活环境及个人遭遇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其咏物词极具特色.本文认为,稼轩以咏物词为"陶写之具",以"气"使物,不同于宋代咏物词审美理想;基于这一审美理想,稼轩咏物词取"俯瞰式"创作姿态,极大地拓展了咏物词的情志内涵,并在具体艺术表现手法上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黄峨,明代遂宁女诗人。其诗、词、曲讲究用典,表现在:典故数量多,典故类型广,使用手法活,同时重女性视角。究其原因,这与典故自身意义、黄峨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自身经历、文学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韦庄是唐末诗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在典故的运用上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韦庄诗中的典故根据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思乡之情等五大类。这些典故通俗易懂、浅显明了,而“新奇可爱”是其最重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唐诗中的典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语际转换过程中的主要难度所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于典故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在翻译界得到普遍的好评,其中对典故的处理技巧有其独到之功。对许译唐诗中典故的翻译技巧做出分析归类,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提供可鉴之资,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是一部得失兼具的早期文学史论著。该书内容丰富、分期合理、材料翔实,充分体现了文学史编写内容由宽而泛向纯而专过渡的积极意义;但也明显存在着结构有失均衡,资料引证过繁,未能谨守“纯文学观”而出现的偏颇。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尤其是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历史典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历史文化问题并就相关的典故和习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唐代墓志中表幼年的词语,有一部分是由用典产生的。它们分别出自《诗经》、《礼记》、《左传》以及各类史书典籍。这些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使语言更加精炼形象。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其作品往往有较浓的禅味,或者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禅宗或佛教典故,加上其用典灵活隐晦,往往让人难以得其真意。如果典故本意未明,就不能准确地理解黄庭坚的作品。古代注家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以具体例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文学的自觉和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视,追求形式之美成为魏晋六朝文学的显著特征,文士为文多造骈语俪句,讲求隶事用典,注重声律音韵,骈俪之风渗透到各式文类语体之中。批评文体自不例外,文论家普遍重视文辞形式的审美效果,认同丽辞为文学发展之正轨,不仅在理论上证明它的合理合法,更通过文体的创作实践在“以文论文”之中确立其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典故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经常用典,鲜明生动的形象性,精深不露的含蓄性,字数严格的规定性,决定了诗词用典的频繁性。从用典的方式上看,引用典故有明引和暗引;从用典的性质上看,引用典故分用事和用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事也可以引入诗词中成为新的“典故”。  相似文献   

19.
The Holy Bibl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books in the world.It is not merely a book of region.It influences the history of the whole world as well as th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We could find the trace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Bible in the different forms of human heritage.This thesis will try to illustrate these traces with some idioms,proverbsand literary quotations from both theEnglish andthe Chines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