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条件让学生做“露的形成”的实验,用观察“冰镇啤酒”代替,效果也很好。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啤酒瓶过一会外壁上就出现许多小水珠,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1 动手操作 ,发现问题在教学中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拓展实验的时空 ,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 ,教室向家庭 ,学校向社会延伸 ,其作法是 :成立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开放自然实验室 ,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 ,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 ,设计一些小实验 ,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去实验、去创新。另外 ,还适当地拓宽实验内容 ,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雨和雪》时 ,把雨形成的模拟实验 ,设计成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经历雨的形成过程 ,使他们发现雨的形成和水蒸气遇冷有关 ,…  相似文献   

3.
我们周围空间的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物质的存在状态要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物态变化成为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一、自然界的物态变化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草、瓦、石块、树叶等)液化,使水珠附着在冷的物体上形成的。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空气中的尘埃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漂浮在空气中形成了雾。雨雨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聚集形成降水。露、雾、雨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的小水珠。这实际上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以下时,放出大…  相似文献   

4.
雨后,小明和爸爸到池塘边去玩。小明发现池塘里荷花叶上有球形水珠,一个个像珍珠。池塘的水面上有小昆虫在滑行,像滑冰运动员。小明问爸爸,为什么昆虫掉不到水里去?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爸爸说:“这是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一种收缩绷紧的力的缘故。我们可以做一些实验来证实水具有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6.
1 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拓展实验的时空,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作法是:成立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放自然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设计一些小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去实验、去创新.另外,还适当地拓宽实验内容,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雨和雪>时,把雨形成的模拟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经历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发现雨的形成和水蒸气遇冷有关,并推想雪的形成与雨的形成基本一致,只在受冷℃以下而已,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继续研究,"怎样使雨、雪变成水蒸气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训练了他们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  相似文献   

7.
一、翻云覆雨雨形成的基本过程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小水珠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并合,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  相似文献   

8.
1“液化条件”的实验 将烧瓶装水加热,可看到插在瓶塞上弯成直角的玻璃管口会出现一大团雾状的“小水珠”,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凝结而成的,这时,若让打火机的火苗靠近玻璃管口,即见不到雾状的“小水珠”,但可见到火苗向前倒去,说明管口的确有看不见的水蒸气冲出,当一移开火苗,管口又重新出现“小水珠”。  相似文献   

9.
雨的形成实验教材中的做法是: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使其变成水蒸汽,在瓶口上方附近用一表面皿挡住从烧瓶口冒出的水蒸汽,由于冷的表面皿和热的水蒸汽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差,所以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表面皿时,就在表面皿上凝结成小水珠,许多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形成较大的水珠,  相似文献   

10.
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立足于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使我提高了教学技能。2005年6月初,我参加贵港市上课比赛,我上的是一年级阅读课文《荷叶圆圆》,荣获一等奖。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第一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要读好这句话应先感受到荷叶的美。我通过课件出示荷叶图,让学生感受荷叶的美,再让学生把“圆圆的”“、绿绿的”这两个词语读好,从而领悟到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们理解到小水珠的晶莹美,议一议小水珠为什么喜欢把荷叶当成摇篮?让学生演一演小水珠,感受躺在荷叶上时…  相似文献   

11.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塑料袋里有一些小水珠”这一现象,从而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小水珠从哪来的?”的好奇心。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测。]  相似文献   

12.
物理课开篇第一节就指出。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 ,重理论轻实验”的心理 ,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仅仅是“题海战术”里的高手 ,更应该学会如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从实验中分析问题 ,让他们体验、认识科学的思维方法 ,并再将知识融于生活之中 ,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现在的中学生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并不强 ,比如他们每天都在用开水 ,却很少有人想过开水壶周围的“白气”倒底是小水珠还是水蒸气 ;每…  相似文献   

13.
水珠的奥秘     
冬天的清晨有些凉意,阳光穿过层层高楼照射在我们身上。我和孩子们正在感受朝阳的美好,这时侯奇小朋友发现滑梯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水珠,他一喊,所有的孩子全拥到了滑梯边。我看到孩子们的兴趣点已经转移,就改变目标,与孩子们一起观察研究起了小水珠。我说:“大家猜猜看,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有的说:“是爷爷刚刷过滑梯。”有的说:“是楼上的人用盆倒下来的。”有的说:“是下的雨。”有的说:“是雾。”……到底谁说得对呢?我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大家商定中午的时候再来看。吃完午餐,孩子们急急忙忙来看。咦?…  相似文献   

14.
再现彩虹     
自从牛顿在1666年用三棱镜做了光的色散实验后,人们便认识到白色主要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混合而成的,据此人们便揭开了天空常出现“彩虹”的神话传说的真面目,认识到“彩虹”就是太阳光被悬在空中的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色散而形成的彩色光带。古人云“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生虹”,就是说,只要人们背着太阳光观看空中大片小水滴,便可见到“彩虹”。  相似文献   

15.
下雪不冷熔雪冷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或小水滴凝固而形成的,这两个过程都要放出热量.熔雪时,雪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因此,下雪不冷熔雪冷.水缸“穿裙子”,不久雨将至在装着水的水缸下部周围,有时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人们叫水缸“穿裙子.”出现这一现象,有可能夫要下雨.水缸里的水由于蒸发而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缸表面液化成一层小水珠.在空气干燥时,液化成的少量水很快就蒸发掉,缸面上看不到水珠.在空气潮湿时,液化成的水蒸发很慢,在缸面上就会出现小水珠.空气潮…  相似文献   

16.
吐水现象     
夏日的清晨,我去菜园里浇水,发现黄瓜叶子边缘有几颗钻石般的小水珠。你也许会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了不起,叶片上的小水珠谁没见过,雨后一大把呢。”但是,刚才并没有下雨呀?  相似文献   

17.
例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06年江西)分析早晚温差大,白天蒸发的水蒸气在晚上降温后液化成小水珠,若空气中有较多的尘埃,小水珠就以浮尘为凝结核,浮在空中形成雾;若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就形成  相似文献   

18.
谢欢 《中学理科》2006,(9):13-16,47
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物理《物态变化》中对“雨的成因”,传统的方式是以教师说教为主,由于缺乏直观和形象性,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自制一种“雨的形成演示器”,生动形象,直观性很强,效果不错,同学易作,大家不妨一试。1实1、验冰装块置;2如、右铝图片制盒;3、大烧杯;4、泥土、水混合物(注:泥土以示大地,且泥土高于水面);5、石棉网;6、酒精灯;7、图钉;8、水滴。注:铅片制盒正反面都刷上蓝漆,以示蓝天。2操作方法1、按装置图安装器材。2、点燃酒精灯加热。稍倾,“土地”升温,水分“蒸发”,“烟雾”缭绕,继而遇冷铝片,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蓝天”上,片刻,水珠逐渐…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天气现象的。在各种天气现象中风和雨是最基本的,其成因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热对物质的影响”和“水的三态变化”,为学生探究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雨的形成过程,并为他们学习下一节课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本节课教材编排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点和难点:理解雨的形成过程;能运用模拟下雨的实验解释自然界下雨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