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信息之窗     
《宁夏教育》2007,(2):78-80
平民教育平民就是百姓,平民教育就是面向最大多数平民百姓的教育,它注重每个人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平等。走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显学》开篇提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学代表下层平民文化,是劳动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兼爱"、"利人"、"非命"等道德主张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仍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应当注意从墨家伦理思想中汲取精华。  相似文献   

3.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贫贱,代表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追求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伦理基础,政治上"尚同"、"尚贤",经济上"节用""节葬""非乐",外交上"非攻"的"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完美的平民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墨两种文化是两个有着不同特征的价值体系:儒家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墨家则更具有大众文化的意味.在思维方式上,儒家重理性,墨家重感性;在价值标准上,儒家重人文,墨家重实用;在价值取向上,儒家致和,墨家尚同;在社会基础上,儒家代表着社会新贵,墨家则立足于平民.  相似文献   

5.
墨翟首创科学实验教学法韦石墨翟(公元前475?──前396年?),创立了儒家之外的一大显学──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墨翟本人不仅有高超的制作技艺,而且是位博古通今的学问家,其门徒也多来自社会下层的能...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受俄国十月革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相继流传到国内的各种“新思潮”的影响,中国思想界一度出现了普遍的“平民化”倾向,“平民”一词成为时髦。这一对期“平民”的概念到底包括哪些内容,至今尚没有人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是:“当时所谓平民、主要是指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这种说法大概是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段话引伸出来的。那段话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昕谓‘平民’实际上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段话的原意是说: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下层人民大多没受过学校教育,既不识字,更不能读书、看报。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没有深入下层人民群众当中,这样,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就“只能限于”市民阶级知识分子一层。这是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所能达到的范围来说,与当时思想界流行的“平民”概念所指的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当时所谓的“平民”在多数场合与古来的“布衣百姓”含义是一致的,即是指社会下层人民。请看下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中,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两种人道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爱人与爱物的区别,强调人之异于物的独特价值。其相异之点在于儒家有见于人性的理性之维,其人道思想体现了对人的道德自觉能力的尊重;墨家有见于人性的感性之维,其人道思想侧重于对人的感性欲求的满足。儒家把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比较符合宗法制社会的实际情况,且在儒墨对峙中相对开放,吸收了不少墨家的合理思想,秦汉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墨家的兼爱由于过于理想化,不合当时人们的思想实际,加上自身的封闭性及忽视理论发展等缺陷,使其兼爱思想趋于湮灭,只是在后世的游侠或农民起义思想中有过短暂的再现,成为下层人民反抗暴政的武器。把两种人道思想置于近、现代人道主义的视域,其共同缺失在于忽视个体价值。儒家对道德理性的片面强化,使个性屈服于社会性,人道思想成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主要表现为统治利益)的工具。墨家思想强调人的感性欲望满足的必要性,但忽视了人的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因而中国古代虽有很丰富的人道思想却未能发展出近、现代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引言对于先秦诸派,我们知道更多的是以孔子为首的以"仁"为思想核心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为首的以"道"为思想核心的道家学派,而往往忽视了以墨子为首的以"兼爱"为思想核心的墨家学派。由于墨子和墨家学派代表的是社会下层小生产劳动者的利益和思想,而这恰恰是与封建时代专制集权的统治思想相悖的,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期墨家失去了先秦那种"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的显学风光,被弃之如敝屣。导致对墨家的研究越来越少,并且对墨家思想的理  相似文献   

9.
战国初期,墨家从社会下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幅以“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蓝图。围绕“兼爱”这一精神内核,墨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来阐述其和谐思想。重新发掘墨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盗贼有两种类型,一是江湖上做恶性的歹徒,一是生计无着的善良百姓。由于忠奸对立观念的明晰,清官企慕的增强,濡染到江湖文化中,与下层民众正统观念结合,形成盗敬清官的普遍民俗及心理。具体表现为深固的臣民意识、正统等级观念;自赎意识;不与清廉忠正官员作对。这些表现体现了下层平民心理的情感好尚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语言在中国先秦时期是哲学家探讨的中心话语和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儒、道、墨、名等各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诸家之中,墨家表现出极端重言的特点,其积极成果就是墨家语言哲学思想的研究:指称论思想、言语行为思想、语境思想和隐喻思想。纵观研究先秦诸子语言哲学的文献,可以看出,墨家与儒家、道家和名家的语言哲学研究相比明显逊色。墨家的语言哲学思想至今并未得到专门的、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期望学界改变墨家语言哲学研究滞后的状况,从而丰富先秦语言哲学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孙诒让是在两千多年墨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性人物。他是中国新旧墨学的分水岭,既是传统治墨方法的集大成者,又是新墨学的催生者。孙氏的治墨成果,是现代和未来墨学研究者的起跳板,既是必须依赖的文献基础,又是期待超越的思想对象。孙氏《墨子间诂》和《籀庼述林·与梁卓如论墨子书》等重要文献,充分证明了孙氏在墨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和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儒家与墨家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两家在许多方面针锋相对。实际上,两家分属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同时又互补互用,共同为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礼”对“推类”思维的诉求;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政治伦理实践对“推类”思维的诉求,说明先秦的政治伦理实践与“推类”思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其思想观点多以儒家的反对命题而提出,儒、墨辩难,分庭抗礼,显赫于时。墨学兴盛原因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阶级根源使然;历史所成就。  相似文献   

16.
先秦墨家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一度显赫非常,成为与儒家并列而对抗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在儒家理论体系中,“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大多上升为经验科技的形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成果,为古代技艺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人权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渊源。从社会背景看,现代社会的转型促使胡适围绕人权问题思索,进行价值重建;从家庭背景看,母亲的容忍禀赋对其“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人权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留学经历看,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其人权思想的直接来源,杜威的实验主义为其人权思想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墨家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推出辩学元典《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范样式。杂家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兼容发挥墨辩,发展了墨家推理论和语义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谱写墨辩发展史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19.
墨家总结战国百家争鸣的思维论辩方式,推出辩学元典《墨经》,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范样式。杂家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兼容发挥墨辩,发展了墨家推理论和语义学,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谱写墨辩发展史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