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点灯的人     
纵观历史,文学教育在我国起步是比较早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然而迄今为止,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中收到的成效却不容乐观。这与它所走过的曲折漫长的历程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昏暴之君,但在文学上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反映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刚健豪迈,气势恢弘,有扭转颓风,开启唐音的重要意义;其以写景见长的山水诗,刻画细腻,意境优美,艺术上为后人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人生文学是一个泛化的不具原生性的概念,但人生与文学关系的新的关学建构是实现中国文学观从古代。“致君尧舜上”的教化正统观走向现代的根本性转变的标志之一,由“人生文学”衍生出的不同阐释和理解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演绎出现代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是能体现中国现代文论之现代性与本土性特色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4.
宋玉被奉为赋体文学的开山鼻祖,后世赋体文学的发展一直都没能脱离宋玉所开创的赋体文的文体特征.宋玉赋的主要特征——问答体形式,更是被后世赋家一直沿袭传承,几乎成为赋体文的固有格式.究其原因,问答体的形成与宋玉娱君的特殊身份有一定的关联,更与同样用于娱君的优语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皎然反对强效复古,推崇艺术创新,充分肯定了齐梁诗的艺术成就;批判了“文章道丧五百年而有陈君”的言论。他的复古通变理论,独树一帜,代表了唐代文学发展观的最高成就。其理论阐述与批评实践贯穿了发展论和辩证法,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应当改变传统观念,给予恰当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南唐李后主李煜在中国历史上兼有亡国之君与杰出词人的双重身份,他的华采词章,在词的发展史上有极高的评价,缠绵悱恻的哀怨之音感动过无数的读者.为什么一个"误作人主"的"风流才子",一个政治上软弱无能的失败者,会在文学上取得这么高的成就?从文学艺术审美情感的深层特征探讨,可认为是他将自我情感与人类共有的情感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清代戏曲南北高峰之一的《桃花扇》 ,是一部结构宏伟的历史悲剧。它通过复社文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始末 ,串演了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孔尚任借侯、李的悲欢离合 ,寄南明的兴亡之感 ,把整个戏统一于苍凉深沉的悲剧气氛之中 ,并通过它所塑造的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表现了剧作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民主的进步倾向。作者笔下的李香君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体生命态度与人类总体自由的融合点。意识形态叙事本来不一定与历史叙事、精神叙事、人性叙事分离,文学叙事是历史活动与历史精神的同时叙事,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也应该是历史与精神一体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9.
启蒙文学的建构与解构,即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这一转向既是政治对文学的强加,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启蒙文学的建构与解构是文学与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同时,陶渊明又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所倡导的无君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生活的君权削弱的时代背景来研究其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无君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民主性的精华。庄子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君主的暴行,坚定地与君主统治者不合作,肆意倡导“无用之用”哲学,竭力讴歌“至德之世”的无君社会。庄子无君论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2.
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卓越的政治才能,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特别是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曾使多少炎黄子孙热血沸腾。司马迁以其史学家的锐利、文学家的文笔、尤其是以一颗同样伟大而高尚的心灵去发现他,去发掘他,去为他立传,去寄托自己的激愤和哀怨之情。  相似文献   

13.
鲁迅笔下的子君被奉为“中国的娜拉”,似乎不曾引起争议。重读《伤逝》,对子君有新的认识。虽然子君诞生在“娜拉出走”的历史背景下,但她不是娜拉的舶来品。她的婚恋悲剧蕴含的女性解放表述,承载的是鲁迅对“娜拉”中国之行思想移位的冷思考。文章据此立论,展开论述,揭示“子君”文学语码被“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同时,陶渊明又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所倡导的无君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生活的君权削弱的时代背景来研究其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5.
历史将迈进二十一世纪,行将终结的二十世纪终于以完形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如何界说,八十年代中期,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君曾率先提出这一话题。尽管当时文坛反映不一,但作为一个学术命题,这个观点的提出,无疑对后来更新文学与史学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本世纪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迄今,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探讨,著述颇多,笔者亦曾加入其中,然而这是一个似乎无法一次说尽的话题。在面临世纪之交的今天,再次讨论目前接近完形的本世纪文学,我以为结论也许会比当年更为客观一些。二十世纪,既是…  相似文献   

16.
有关历史文学的探讨多从历史与文学这两门学科的角度展开,历史文学究竟该侧重文学性还是该侧重历史性是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超越二元对立的格局,重新定义历史文学,继而谈到历史文学的三个特性:虚构性、民间情感、文本流传.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这首先体现在对人的认识,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认识上;其次体现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具备了世界视野,认识到了盲目自大、帝王君亲等落后观念;第三体现在众多有识之士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而选择了文学事业,这些选择本身就蕴涵着理性的力量。但五四新文学同时也相应地体现了某些非理性的因素,五四对个人价值的发现与推崇,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新的个人崇拜与偶像塑造埋下了伏笔。五四虽然带来了先进的世界视野,却也带来了对外来事物的过分崇拜甚至迷信,接受过多而消化过少;那么多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文学实际上过分抬高了文学的地位,夸大了文学的作用,将文学与社会人生过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五四新文学的深远影响同时体现出了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因素,深入思考这两种因素的共存与纠缠对总结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就1949--1976年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是以政治为标准的历史分期,而不是以文学为标准的历史分期;从文学自身的视点出发,1964年是1949--1976年中国文学历史的重要分水岭。  相似文献   

19.
历史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是文学内容的构成部分。而文学中的历史意识或历史观,就是作家对现实与历史的审视,具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性或主体意识。文学既是一种话语的实践也是一种历史的实践,它在参与、再现和言说历史时就被赋予了关乎人类心灵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正>文学与历史的对话是当今学术的一大研究方向。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观察中国现代文学是不是意味着文学研究从此与历史研究不再分别了呢?当然不是,对于文学而言,无论什么样的角度最终都是为了展示文学自身的独创性,也正是在品味文学韵味的地方,文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