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众心理主要指受众的意志、愿望、情绪、要求等,民生新闻与受众的寻常生活密切相关,也与受众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这一民生新闻栏目的成功,就在于它把握住了新闻与受众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高度关注受众的心理需求,抓住了受众的求近心理,顺应了受众的求快心理,契合了受众的求新心理,符合受众的期待引导心理,满足了受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提出的三种受众研究(结构性受众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为基础,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概念,和对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钟凯 《东南传播》2018,(8):104-105
网剧质量的好坏对受众的影响各不相同,同时受众拥有自主选择权,所以网剧的质量与受众息息相关。本文从受众角度入手,结合受众的选择权利以及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分析受众在鉴赏不同质量的网剧时产生的不同审美体验和自由情感,最后从受众和创作者两方面得出实现网剧高质量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受众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源泉 受众有人数众多、分散、混杂、匿名、流动、隔离(媒介和受众之闽没有交融,以及受众之间的互不认识)等很多特点。受众没有共同的背景,没有一定的组织,但无论哪个媒介离开受众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受众的这些特点要求媒介要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  相似文献   

5.
档案信息网相比档案馆,受众类型更加多样.要增强网站信息传播效果,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可以把受众细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制定相应的网站传播策略.最后要注意统筹传播策略和稳定现实受众、争取潜在受众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受众资源是传媒从事传播活动的重要社会资源之一,也是传媒产品生产实现其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基本前提。对受众资源的有效管理作为实现传媒各项资源间价值转化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媒体受众资源的认知,即把握受众的数量、质量,了解媒体受众资源的规模与结构;受众资源的调整,即优化现实受众结构,拓展现有受众的规模,使现实受众与目标受众趋向一致化;通过人际传播等其它传播渠道或开发传媒产品链等形式,发掘受众资源或其它相关媒介资源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7.
受众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源泉 受众有人数众多、分散、混杂、匿名、流动、隔离(媒介和受众之间没有交融,以及受众之间的互不认识)等很多特点.受众没有共同的背景,没有一定的组织,但无论哪个媒介离开受众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受众的这些特点要求媒介要迎合受众的各种需求.  相似文献   

8.
李薇 《新闻爱好者》2011,(15):12-13
通过对蒙牛与伊利、腾讯与360互掐事件中受众参与行为的解析,发现网络媒体的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消解了受众获取权威可信的信息文本的自主度;受众参与方式多样性,消解了受众选择大众传播载体的自主权利;受众参与的实时性,消解了受众自主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的能力;受众参与的"零门槛"属性,消解了受众自主解读信息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档案信息网相比档案馆,受众类型更加多样。要增强网站信息传播效果,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可以把受众细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制定相应的网站传播策略。最后要注意统筹传播策略和稳定现实受众、争取潜在受众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传播对象是受众,离开了受众,新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要搞好新闻工作,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掌握受众的心理规律,围绕受众进行新闻策划,使新闻报道准确反映受众的需求,正确表达受众的好恶,引起受众的共鸣。本文以报纸新闻宣传为例,分析探讨了好奇心理、对比心理、得益心理、求近心理等几种常见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1.
传播生态环境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由于受众与社会、媒介等系统的互动关系日益变得复杂,受众角色在传播生态中也呈现出不同层次,即大众受众、群体受众和个体受众。对3个受众层面各自涵义的解读,是对受众的多样性及能动性充分认知,同时也有利于传播生态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受众角度探析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分析涉及受众定位、受众结构和受众品味三个层面,指出媒体对受众的定位需要作由静态闭合走向动态开放的思路转变,以灵活开阔的视界对待受众研究,并以此为指导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受众结构,点明各阶层受众借媒体实现利益诉求之需要,建言突破媒介产品同质化的藩篱、避免盲求高端的误区、寻求多样与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张亮 《报刊之友》2013,(8):25-28
本文目的在于论述媒介与受众之间存在的冲突和平衡。在简单介绍媒介的发展情况,受众利用媒介的原因和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的冲突。同时本文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的平衡,介绍了媒介监视环境等正面功能。随后,媒介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使受众拥有了"话语权"。此外还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相互作用的现状。媒介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始以受众的需求为主,而受众在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同时,逐渐对媒介产生依赖。最后阐述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相互修正、相互提升。媒介在以后的发展中定要培养新闻职业道德,而受众也应该逐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做好自己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14.
张亮 《今传媒》2013,(8):25-28
本文目的在于论述媒介与受众之间存在的冲突和平衡。在简单介绍媒介的发展情况,受众利用媒介的原因和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的冲突。同时本文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的平衡,介绍了媒介监视环境等正面功能。随后,媒介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使受众拥有了“话语权”。此外还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相互作用的现状。媒介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始以受众的需求为主,而受众在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同时,逐渐对媒介产生依赖。最后阐述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相互修正、相互提升。媒介在以后的发展中定要培养新闻职业道德,而受众也应该逐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做好自己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的受众意识为切入点,在厘清受众意识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受众意识演进的动态轨迹,并考察了其受众意识不断深化的深层动因,最后结合百年对外传播受众意识演进过程归纳出经验性策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受众意识从初步确立到不断强化,其深层动因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贯坚持、“统一战线”思想的始终践行以及党的历史使命变迁及与时代、环境变化的共振互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实践,国际受众观业已形成,但在实践中运用不足。未来需继续坚持以受众意识为核心,明确受众主体地位,建立完善的受众研究体系,选择并善用能够影响更多国际受众的“第一圈层”受众。  相似文献   

16.
媒介具有教育、培养受众的功能。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众本身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了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所呈现的特点,分析了受众思想教育媒介路径的多元化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的建构,以促进受众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敏 《新闻界》2013,(1):34-37
本文主要探讨了都市类报纸受众的文化空间与消费意识,梳理并充分例证了都市类报纸受众消费意识的五种基本类型与其文化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受众与文化消费意识;受众与精神消费意识;受众与物质消费意识;受众与公共消费意识以及受众与生态消费意识,认为都市类报纸的定位与销售目标必须以受众文化空间和消费意识为导向。  相似文献   

18.
正《心向受众》一书近日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为该书作序。《心向受众》一书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为指导,从受众需求出发,强调以受者为中心,从节目设置到组织生产、从新闻表达到传播抵达,都应贴近受众、顺应受众、服务受众,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阐述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新的传播理  相似文献   

19.
刘清生  杨琴 《传媒》2016,(20):81-83
新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两者形成了双向作用的依存关系.从媒介供给和受众需求两个层面来分析,媒介更加突显"受众本位"意识,加强媒介供给,在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增加受众黏度,强化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受众则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理性,避免过度媒介依赖.  相似文献   

20.
曹蔚 《青年记者》2015,(5):62-63
新媒体语境下"碎片化"的受众受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划分。受众的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受众群的个体间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由于受众具有流动性、广泛性、隔离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其需求也是难以界定的。同时,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呈现出双向性,对于信息的选择也是由受众心理所决定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受众"碎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