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率低、从事职业范围狭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主要原因有社会文化因素、就业政策和法律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大众传媒因素等几方面。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即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中拥有社会性别视角、从国家政策层面消除女性就业歧视、以社会性别视角完善女性就业法律、大众传媒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就业、从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期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2.
原丁 《教育评论》2013,(1):63-65
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因性别原因而带来的尴尬,既体现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从中也暴露了女大学生的自我能力不足和社会媒体的过度关注。本文从女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现状入手,分析刻板印象社会化建构的原因,探讨解决的途径,希望女大学生及社会客观看待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从而实现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3.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弱势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一系列变革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转向了"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逐年递增的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一是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二是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三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四是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问题。因此,只有政府、学校、女大学生自身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缓解直到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女大学生越来越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也因此抬高了就业门槛,设置了性别限制。由于性别歧视的存在,女大学生就业时多难以受到用人单位的公平待遇,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此,社会要提高性别意识,消除性别歧视,转变性别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与此同时,女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5.
对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更加突显,由此带来一定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问题.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社会角色教育,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卓 《文教资料》2011,(2):222-223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除了社会环境、用人单位的区别对待等客观原因,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本文从社会性别观的视角入手,辨析了社会性别的概念,探讨了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观念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影响性别观念的因素,并从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产生就业市场的职业性别隔离和“玻璃天花板”现象;二是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够,导致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这种现状显然与创业即就业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为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困扰、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是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三大障碍。运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为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搭建平台需要重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修正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和利用经济的杠杆作用进行调节。简而言之,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改变我国目前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试图从性别文化的视角切入,找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从根基上缓解直至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同题,一是要改善社会的大氛围;二需要高校采取开设性别课程、开展性别讲座、实施差异教学法等措施来树立女大学生的正确就业观;三是学生个体要真正了解到性别文化对自身就业的各种影响,正视自身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和社会学实证研究与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状况、成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新疆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具体思路.文章认为,政府积极干预、率先垂范在大学生平等就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协助配合是纠治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自觉地、有意识地引导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营造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实现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治本之策.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对于新疆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就业体制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因其性别特征显得更为突出。本文从高校就业制度、社会因素和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做了深层次的分析。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就要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减少性别损失;女大学生也要自我完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2.
对湖南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调查,通过湖南女子学院的个案分析,分析研究湖南女子学院的基本状况、女性学科的课程体系、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最后提出加强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促进就业的措施,通过加强现代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加大对女大学毕业生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对女大学生性别心理问题的调适,以帮助其增强未来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促进妇女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就业仍面临困境。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4.
广西女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西849名大学生(其中女大学生584人)进行问卷测验,着重研究广西高校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性别态度、就业归因对就业预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女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比男大学生低.低年级的女大学生比高年级的更倾向于就业内部归因,同时就业预期也要高.2.就业归因与就业预期存在正相关;性别态度与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预期均存在负相关;而人际交往能力与就业归因和就业预期均存在正相关.3.女大学生就业预期同时受就业归因、人际能力、性别态度(负向)3个因素的影响.就业归因越倾向于内部归因、人际能力越高,性别态度越倾向于中性化,女大学生的就业预期越高,反之女大学生的就业预期越低.  相似文献   

15.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显著低于男生,究其原因是就业不平等问题普遍存在。有着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理工科贫困女大学生面临"性别""地域""生理""经验""婚孕"等就业不平等,亟需社会关注。文章从政府和社会、高校及理工科贫困女大学生本人几个方面深度剖析了产生就业不平等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过程中,女大学生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36.7%提高到2003年的44%,因此,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并分别从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以及女大学生自身五个方面剖析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国家以创业促进就业政策鼓励推动下,虽然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但创业之路充满艰辛。本文基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对江苏省48所高校46个本科专业660名创业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对女大学生的创业特点、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一个三本院校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分析发现,一方面农村女大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精英情结;另一方面,社会排斥在具有阶层和性别“先赋型”双重劣势的女大学生身上明显存在.这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认知的冲突,抉择的困难.为此,需要理性看待农村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精英情结,合理设计反社会排斥的就业制度,以实现女大学生自身的性别突围,达到就业机会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较为严重.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干预女大学生就业.可通过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和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及推行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等多种方式来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促进两性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观念误区、市场调节失灵、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劣势以及女大学生自身能力缺陷等因素均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塑造现代性别意识;健全女性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其素质;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是减少和避免就业中性别歧视,为女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