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疑"出一个新问题——"三角形边的关系"与"三角形的分类"哪个先教在调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82页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片段回放:师:同学们随意拿出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次教学:探究能否围成三角形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你们能用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分小组合作用小棒围三角形)师:请各小组同学汇报一下用小棒围三角形的结果。(生答略)师:是不是什么样的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呢?那么,什么样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小棒不可以围成三角形?……【评析:这次组织合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些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一些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然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摆三角形     
用下面的六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单位:厘米)?选择小棒摆三角形时,要注意围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果只用三根小棒,可以摆出以下三种三角形:  相似文献   

4.
正一、综合与实践内容丰富重在激发兴趣1.综合与实践内容可以是课本知识的延续。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可以设计一节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活动课。学生本以为有三条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但在用不同长短的小棒、吸管等材料自主围摆三角形的活动中,发现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使他们感到惊异、迷惑:"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  相似文献   

5.
<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数学知识,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那么,是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呢?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呢?现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案例一:师:现在提供给大家三根小棒,上面标有长度,先动手摆三角形,然后将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填写在下表中,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  相似文献   

6.
<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学习中唯一一个不见图形,却要对边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数学内容。教材安排旨在引导学生从摆小棒围三角形入手,逐步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据此探寻其中的规律,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我进行了两次磨课,发现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忽略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我做了调整,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主导,分层次设置思考路  相似文献   

7.
【案例点击】在课前,我布置每人准备2cm、3cm、4cm、5cm、6cm长的小棒,任意选三根小棒,动手摆一摆,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并记录下来。上课时,学生已经发现了:当两短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的时候,能摆成三角形。但在此时生a却提出:"三根长2cm、3cm和5cm的小棒也能摆成三角形。"问题一提出后,教室里顿时炸了锅。出现了如下的教学片断:生1:通过刚才的探索,我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大胆探索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遭遇学生的质疑,当你的课堂中遭遇学生质疑时,你会如何处理呢?我们先看以下的几个教学情境:故事一:我能摆成三角形!我在执教"三角形边的关系"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了2cm、3cm、4cm、5cm、6cm长的小棒,任意选三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通过汇报交流,大家已经认可:当两短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的时候,就能摆成三角形。这时一个学生却提出自己的三根分别长2cm、3cm和5cm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教室里顿时炸了锅。在同学们用小棒拼摆中仍然没有解决问题,我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生1:3厘米、3厘米、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小学六年制数学课本第三册第78~81页。教学要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用3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9根小棒可以摆成几个这样的三角形? 指名读题后,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根据题目要求摆出来吗?(指名板算,要求列式并用竖式计算出来。其他同学用学具操作摆图。教师巡视,请一同学到幻灯机的投影仪上摆。)学生摆后,教师提问。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先拿出3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再拿出3根小棒,又摆成一个三角形;还有3根小棒,又可以再摆1个三角形。订正板演。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生:有3根小棒就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9根  相似文献   

11.
[课堂回放]师: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5根小棒,它们的长度分别是3、4、5、6、8(单位:cm),同学们小组合作,看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把你们的研究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让学生理解"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很多课堂,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了长短不一的多根小棒,然后由问题"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驱动,学生进行拼搭,并记录下结果。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三  相似文献   

13.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适合学生学习,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下面就以其中的精彩片断谈谈自己的感悟。【精彩片断】师: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知道干什么吗?生1:摆角。师:不,是用来摆三角形的。你们会摆吗?生:不行,不行!要3根小棒才能摆三角形。师:那好,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是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你会再配一根小棒,使这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动手摆小棒,也有学生在纸上画)生汇报结论:6厘米、4厘米、2厘米、7厘米、8厘米、3厘米、1厘米、0.5厘米。师:上面的…  相似文献   

14.
<正>除了国家课程规定的数学课本上的学习内容外,还有怎样的内容也可以作为"课程"进入学生的学习视野呢?我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探索。直到这一天,班上一位名叫许诺的学生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使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从三角形到椭圆2013年4月8日星期一晴今天,周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练习题:有两根小棒,分别长14厘米和12厘米,可以把其中的一根剪成两段,然后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不同的围法?大家讨论后,我们对这道题形成了如下统一的想法:(1)不能把12厘米长的小棒作为截断对象,只能剪14厘米长的小棒,因为14厘米>12厘米,无法形成三角形;(2)拆分14厘米长的小棒时,分成"1+13"厘米不  相似文献   

15.
在执教"认识三角形"时,我让学生用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长的四根小棒,任选其中的三根摆三角形.学生通过拼摆、观察、比较、讨论发现:较短的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如果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就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已掌握了最简便的判断方法,可以说这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我喜滋滋地走进办公室,这时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画的三角形说:"许老师,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长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但是这么长的三条线段能画出三角形,你看……"他边说边拿直尺量给我看.哇,他画了许多三角形,选了一个在量着.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学校和市实验小学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由两所学校的两位教师共同执教"认识三角形"一课。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环节时,两位教师以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流程。现结合他们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此的粗浅认识与体会。教学片断一(教学材料为4根长度不一的小棒和探究记录单):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小棒(4cm、5cm、6cm、10cm),任意取三根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并把你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课件展示: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师:老师刚才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想知道用它做什么吗?生:是用来做三角形的高的。生:是用来做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师:告诉大家,是用来围三角形的。生:两根小棒怎么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师:那你觉得几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生:应该用三根。师:应该用三根,大家已经看到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评析:上课伊始,课…  相似文献   

18.
【课前思考】《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一节"探索与发现"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发现并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既然是探索课,教师就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情境,教材提供了四组不同类型的小棒摆三角形,这四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3cm、4cm、5cm;23cm、3cm、5cm;32cm、3cm、5cm;41cm、3cm、5cm。显然,这个意图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三角形,然后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得出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时,一位教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从信封中取出一根红色的小棒,将它剪两次剪成三段,使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师:哪位同学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实物投影出示图1)  相似文献   

20.
犤教学内容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自编教材)。犤教学目标犦1.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2.从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中,猜想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具备怎样的关系,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3.培养逻辑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