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德国人谈到中国教育时说:“你们学生的书比我们的厚,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要买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由此,我们甚感中国教育的尴尬。究其原因,有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培养问题。学生因个性修养不足而导致其创新能  相似文献   

2.
杨振宁先生来国内讲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在国外,中国的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同样一类题目,中国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已做过成千上百道了,不少外国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在考察德国教育时,德国教育专家史密特对他说了这样几句话:“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教科书也“厚”过了其他先进的国家,却有一个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汗颜的事实摆…  相似文献   

3.
一位德国教育家对他的中国朋友开玩笑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我们买德国人的货的确是事实,那么试问:我们的书厚得有没有必要?我们的题目难得有没有价值?我们的教育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在世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中国学生拿金牌如探囊取物,而国际上最具创造力的诺贝尔奖却与中国无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使孩子能得到全新的教育!这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痛苦反思后发出的呼吁。是的,我们的孩子学的书是够厚了,题目也够难了,考分也够高了,但他们…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和杨振宁曾不谋而合地指出:中国学校较多强调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注重书本应试能力,中国留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是激励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明显不足,使他们在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的创新上不如人家。这段话向我们道出了一个观点: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着重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5.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与生命共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人的生命诉求予以了高度重视,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评价的改革,把"以人为本"、"尊重主体"、"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的灵魂和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然而审视过去的教育教学,学生被看成是活动的客体,其生命发展的自主性、开放性、无限可能性与超越性在我们的教育和评价中几乎丧失殆尽.为此,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笔者试图通过对课程评价中生命缺失的深层反思,倡导生命本体观照下的课程评价应坚持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强调评价的自主性,突出评价的开放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重视评价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尝试建立一种"学生自主合作评价、家长介入评价、社会参与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多元主体评价机制来客观评价学生,让学生在客观、全面、公正的环境中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7.
正压抑一词往往给人以一种消极、黑暗的联想:石头砖块下的小植株、封闭狭小的空间、严厉苛刻的指责……它们总是在第一时间里让人感到心理上的某种不舒服,或者产生某种抵触和压力。而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对学生的压抑。压抑人,或被人压抑而不自知,这样的现象在教育上就很自然地发生着。张蔓菱女士曾对考入北京大学的大学生如此评价:"并不是你们比你们(没考入北大)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因此,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贯彻新课改强调提出的"情感态度"、"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精神呢?对此,本人将结合自己的课改教学实践,从营造课堂氛围、拓展教学内容、对学生有效评价等几方面,浅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近几十年,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教育发展也稳定推进,从而实现了以教育促经济的发展目的.教育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根据地,好像与"人"越来越远.如今,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中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教育教学重新回归到了"人".  相似文献   

10.
<正>学校的教育,东西方国家提倡的学习观略有差异.几十年来我国学校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观是"学以致用",而西方国家却走在了我们前面,他们很早就提出了 "学以致知"的学习观,更注重素质的塑造.对学校教育,现在国家提倡学校教育要关注"核心素养",它与"学以致知"相比,则提出了更高、更丰富的要求.因此,有些学者提出了"学以致慧"的学习观,因为学生的学习观决定着学生不同的学习境界,最终将导致教育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下面通过"住房平面图"这一教学案例来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中的榜样:伦理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教育中榜样的研究,涉及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以往大多基于事实层面进行讨论,而忽视了相关价值问题的探讨.事实上,榜样因具有符合主体价值取向的优秀品质而被选取为学习的目标.在教育中,他们可以将品质具体化并激励学生的成长.以关注"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中心的美德伦理学启发我们,为有效地发挥榜样的教育意义,应以"成为榜样那样的人"为目标,注重人的品质与理性,选取涵盖履行了责任的主体与践行超责任的主体两种人为榜样.具体讲:了解学生"想成为的人",建立"榜样库"供其自主选择;重视学生的理解与反思;提供践行机会;注重"品质中心"的评价与反馈.  相似文献   

12.
李鑫 《湖南教育》2014,(8):56-57
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纷至沓来,探寻衡水教育之因,以期找到提升本地教育的法宝,但是不少人都留下了许多困惑,比如"为什么同样的学生在衡水就能考出高分,在我们这里却不能?""我们的教师也很辛苦,学生也很累,为什么成绩总没有大的起色?""我们的教师收入比你们高,我们的条件比你们好,为什么老师们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等等。去年年初,我也跟随着学校领导去衡水寻访教育奇迹,试图解密这一地区的教育神话。  相似文献   

13.
蒋建华 《教书育人》2013,(26):48-49
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则短信。一位长者问一个青年:"你们这一代的责任是什么?"年轻人回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不负责任。"虽然有些调侃味儿,但却显现出当代青年人缺乏责任意识的严峻现实,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思。当下,在我国教育内部,由于受到陈旧思想观念和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的影响,导致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教育过度",而道德品质养成、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足"。  相似文献   

14.
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应从培养和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文章从"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切实改革评价制度"三个方面论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生命自觉是人的精神世界能量可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勇夺金银铜卡,争当十好少年"的评价模式唤醒并激发儿童真正拥有生命自觉,丰富着学校教育促进儿童生命自觉的实践性内涵。在夺卡评价过程中,注重内容细化,体现指导性;形式直观,体现趣味性;注重过程,体现发展性;关注差异,体现生本性;树立典型,体现示范性。夺卡评价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为核心价值观,评价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关注学生行为的内化,关注学生内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李帆 《人民教育》2011,(1):12-15
皇皇近三万字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一句话如此耀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是常识. 可现实中,我们往往讲了许多大道理,却唯独少了对常识的敬畏.一位香港教授曾在内地大学开讲座.他在台上说:"一加二等于四,你们觉得怎么样?"没有一个人说话.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我们一些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理念,却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结果让"自主"变成了"自流","放松"变成了"放纵".  相似文献   

18.
时下的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的彰显以及多元评价等新理念的渗透,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越来越充满兴趣。然而,在一派繁荣的教学现象背后,我们却不经意地丢失了课堂上所本该有的安静。潜心会  相似文献   

19.
<正>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越来越深入地思考和践行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活动。然而,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光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任务,还承担着陪伴学生走过完整而快乐的童年的任务。语文阅读,是当前国内学校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细思量,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越来越注重"人本"理念的表达和实践,但却忽视了学生是儿  相似文献   

20.
一、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学习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是"我们应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