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正燮精于考据之学,擅长做考据文章,不仅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都很强,而且能免于落入俗套,推陈出新,因文制宜,体例灵活多样,文字长短不一,读来通畅顺达,如有的撰文专考,有的则论考结合、述中有考,甚至有的以辑代考,考据形式和内容结合紧密,而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出俞正燮作为清代著名考据学家的学术风采。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     
背景链接 俞正燮(1775—1840),字理初,安徽黟县人,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的后期代表。代表作品有论文汇集《癸巳类稿》15卷、《癸巳存稿》15卷等。  相似文献   

3.
<俞正燮(四养斋诗稿)初绎>一文,是作者在通读<诗稿>基础上,紧密联系一代大学者、思想家,也是诗人俞正燮生平和学术著述,掌握其思想感情脉络.从心忧天下,关心民瘼,崇尚气节,刻苦攻读、高朋厚谊、安贫甘苦、尊崇妇女,情景入诗八个方面,进行归类梳绎和分析论证,从而明确俞诗基调与其学术著述及为人基本一致,而俞正燮的深邃思想、生活情趣及抽象哲理,是通过丰富的题材和形象、精炼而含蓄的诗的语言来表达,寓理性于感情之中.  相似文献   

4.
俞正燮和李汝珍是清代两位女性同情论者 ,他们立足于人是平等之人的观点 ,分别通过自己的理论和塑造的艺术形象 ,揭示了传统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残害。  相似文献   

5.
清朝著名学者俞正燮有着强烈的经世意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他从国计民生高度,运用文献考据方法,针对中国古代财经政策、制度和措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反对重农抑商、支持赋税改革、重视水利建设,以及关注衣食文化等,他的财经思想至今还有着较大的历史影响和借鉴意义。俞正燮应是嘉道之际学术由考据走向经世的先驱者和代表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开展对三国时期魏吴校事制度的研究,清代学者俞正燮是较早的一位。他认为:“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候官,明之厂卫。民国时期,胡适、杨若渔、宿白等学者也发表文章对这一制度进行勾勒,但是都还停留在对材料的搜集排比分类的阶段,而对于制度本身未能透彻的说明,至于校事产生的背景、兴废的原因、社会影响等问题更未涉及。建国后,研究三国史的论著很多,但对这一制度却几乎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个缺陷。我们认为探讨魏吴的校事制度,对于三国史的研究是有其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说文解字》收录了大量同部重文,还有一些处于不同部首,音义相同,字形相关的异体字,人称、并部重文。俞正燮、王筠等虽已提出不少,但不无遗漏。今从《说文解字》中寻检出七组,对其分类并一一疏证。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存稿》两稿中有关妇女问题的考证之文,指出这位布衣学者对妇女问题的精辟议论和卓见,充满着朴素的人权意识和男女平等思想,他的妇女观在那个时代具有超前意识,是近代提倡男女平等之说的先驱,并对后世乃至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倡导者们如蔡元培、周作人、鲁迅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俞正燮(四养斋诗稿)初绎》一,是作在通读《诗稿》基础上,紧密联系一代大学,思想家,也是诗人愈正燮生平和学术述,掌握其思想感情脉络。从心忧天下,关心民瘼,崇尚气节,刻苦攻读,高朋厚谊,安贫甘苦,尊崇妇女,情景入诗八个方面,进行归类梳绎和分析论证,从而明确俞诗基调与其学术述及为人基本一致。而俞正燮的深邃思想,生活情趣及抽象哲理,是通过丰富的题材和形象,精炼而含蓄的诗的语言来表达,寓理性于感情之中。  相似文献   

10.
南宋以降,程朱“存理灭欲”成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存理灭欲”实质上是对人民生存权的扼杀.尤其对妇女的摧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戴震目睹社会现状,展开了对程朱伦理观的批判,提出“理存于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等新的伦理观,为平民阶层争取生存权,其伦理思想影响了如凌廷堪、俞正燮等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11.
俞正燮为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恶想家、考据学家。他一生家境贫寒,穷困度日,却能泰然处之;个性鲜明,为人处世,特立独行;笃好读书,虽不乐仕进,不得已参加三次科考,两次会试名落孙山;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佣书为业,笔耕养家;勤于著述.存世《癸已类稿》、《癸巳存稿》是他的心力交瘁之作。  相似文献   

12.
我省徽州到了明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文化、科学、艺术也日益繁荣,形成了新安学派。数学,是新安学派的突出成就之一。这一时期,徽州数学名家有:休宁县的程大昌;屯溪的程大位、戴震;绩溪县的周成;黟县的汪廷榜、俞正燮、程鸿诏;歙县的周原诚、吴思孝、程瑶田、汪莱、凌廷堪、罗士琳、王大善、程思泽、郑复光、汪光衡;徽属婺源人胡炳文、江永、董桂科、余煌、程尚志、王焕奎、余丽元、张潮、汪钢等。  相似文献   

13.
关内侯为二十级军功爵制之第十九级。有无食邑,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三国人如淳说:“列侯出关就国,关内侯但爵耳,其有加异者,与之关内之邑,食其租税。”此为最早之论述者。唐颜师古认为关内侯“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谓‘关内侯则虚名而已”。清人俞正燮专门撰写了《关内侯说》一文,对其得名及历史演变作了详尽的考证,谓秦代的彻侯为虚封,汉代“列侯、关内侯有食邑”。但对汉代确实有无食邑的关内侯之现象又未作解释。至于现代,仍莫衷一是。马非白先生谓:“关内侯自  相似文献   

14.
兰州水烟,久负盛名,为甘肃六大特产之一(其余为食盐、皮张、砂金、毛类和药材),行销海内外,有“兰州水烟甲天下”之声誉。从史料记载来看,兰州水烟在清代已屡屡见诸史乘。如《金壶七墨全记》上说:“乾隆中,兰州特产烟种,铅铜为管,贮水而吸之。谓之水烟。”俞正燮在《癸已存稿》《吃烟事述》上也曾提到兰州有水烟,并说当时有些人见人不吸食水烟,笑话其为明朝人。赵世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水烟真者出兰州五泉。”这些记载,说明至迟  相似文献   

15.
黎琳 《语文知识》2000,(7):30-31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像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语》、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谈》等都曾提到。《楹联丛话》说:“尝闻纪文达(即清代乾隆时学者纪昀)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等都有记载。如《蜀梼杌》说:“蜀末旧宋  相似文献   

16.
校事,是三国时代魏、吴两国设立的特殊的官吏。《辞海》给它下的定义是:“古代掌侦察刺探的官。”俞正燮《癸己存稿·校事》载:“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官。”它的职责是作为皇帝或执政的耳目,刺探臣民言行。校事原来并非两汉常设的官吏,  相似文献   

17.
清嘉道间朴学家俞正燮,治学善于上挂下联,归纳句例;逐层推论,多方类比;博取古今,打通经史.俞氏在大量考据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诗无达诂,得其句例则达诂”的治《诗》通则,克服了前人孤立思考、缺乏整体思维的“循文立训”的治《诗》方法的局限性,纠正了无条件使用“诗无达诂”说解《诗》的主观穿凿和随意附会之弊.其上承戴震之绪而光大之,向下则开启了胡适的新考据学,可视为新时期科学《诗经》学之先声.  相似文献   

18.
清嘉道间朴学家俞正燮,治学善于上挂下联,归纳句例;逐层推论,多方类比;博取古今,打通经史。俞氏在大量考据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诗无达诂,得其句例则达诂"的治《诗》通则,克服了前人孤立思考、缺乏整体思维的"循文立训"的治《诗》方法的局限性,纠正了无条件使用"诗无达诂"说解《诗》的主观穿凿和随意附会之弊。其上承戴震之绪而光大之,向下则开启了胡适的新考据学,可视为新时期科学《诗经》学之先声。  相似文献   

19.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20.
彭祖是古代典籍中屡被提及的长寿之人,然而古书中记其寿考却异说纷纭。有的说他活了七百多岁;有的又说他活了八百多岁;还有的说他历虞、夏、商,则其寿何止千岁!本来,作为自然的人,即使在科学技术很发达的今天,恐怕也没有人能够活那么大一把年龄。而作为古书中记载的养性长年之人,彭祖的寿考之所以今天还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因为人们在阅读和征引古籍时将经常遇到彭祖究竟有多大年龄这一问题。清代学者就很注意这一问题,曾发表了一些意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里主七百岁之说,而俞正燮的《彭祖长年论》(《癸已类稿》卷十五)则主八百岁之说。梁氏持论谨慎,但是论证稍嫌简略,读者或以为憾;俞氏旁征博引,但是颇信方书杂记,难逃学者讥诮。而我们在阅读古籍时发现,关于彭祖寿考,虽然表面上看来异说分歧,难得其(角思)理,但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寻的。即,古人言彭祖寿考,先秦典籍但言其长寿,而未记其究竟活了多少岁,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