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部吴语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方言中,在表示"很""非常"义时,通常会使用方言同音字"穷"来表示。通过详细考证,吴语中程度副词[d?io?]的本字应为"迥",而非方言同音字"穷"。  相似文献   

2.
"×死了"是一个双音节谓词性语模,多用于口语交际。"×"的语形特征主要从词性、音节结构、语法结构三方面分析。"死了"逐渐副词化,语义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凸显性状义,致使结果义,顶级程度义、主观量化义。"×死了"可以充当谓语和独立语,还可独立成句。具有主观评价和转移话题的语用功能。"×死了"和"×透了"在语义特征、语法形式、受事位置、评价色彩、时体特征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死"属于程度副词,"透"属于范围副词。"死"的语义程度强于"透"。  相似文献   

3.
"更"作评注性副词是在近代汉语时期才出现的,它表频率"又""再"义,表程度"愈""越加"义,表语气"难道"义,还表主观情态"就、绝对、根本、确实、实在、一点也"义。另外,评注性副词"更"有传信功能和情态功能,前者起确定客观信息的作用;后者表达了说话人对事情的观点和态度,具有十分明显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引言 关于"都"的意义及用法,很多专家、学者作过研究,问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常用副词"都"的基本义是表示总括还是指"事物的每一个",如王还先生曾三次撰文指出"都"用在复数上不太准确,认为应是指"事物的每一个";二是"都"的义项究竟有几个的问题,如吕叔湘先生将其归纳为三项,即表示总括全部的范围副词、表示"甚至"义的范围副词、表示"已经"义的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5.
"怪"最早是形容词,释义为"罕见的,奇异的",主要在句中作谓语和状语。在句法位置改变、词义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怪"在明代发展出程度副词用法,表示"很,非常"义,在句中作状语。随着使用频率不断上升,程度副词"怪"在清代发展成熟。主观性增强和隐喻是"怪"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还原主义的[分解-还原]分析方法,把本不属于"可"的所谓"表示疑问语气"、"表示提醒语气"、"表示叮咛嘱咐、告诫劝止语气"、"表示程度高"等意义从"可"身上剥离出去,还"可"一个本来面貌。剥离后的语气副词"可"只有一个核心意义,即表示客观事态与主观预期之间的匹配关系。所谓"表示疑问语气"、"表示提醒语气"、"表示叮咛嘱咐、告诫劝止语气"、"表示程度高"等意义起初都是"可"的核心意义与语调、否定词、语气词等句子其他要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运用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理论来研究汉语方言词汇程度副词"太*",遵循邢先生"大三角、小三角"理论的"表—里—值",透过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用特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程度副词"很"和"太*"调查、描写、分析、比较的方法,展示方言词汇"太*"在其分布区域、句法功能和语用特征上的规律,揭示了方言的程度副词"太*"和普通话程度副词"很"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刘华林 《考试周刊》2014,(62):24-25
项城位于河南东南部,属于中原官话区漯项片,程度副词"镇(恁)"和普通话程度副词"很、非常"相似,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其修饰名词的范围较普通话扩大,且能修饰本身含程度义的形容词等。  相似文献   

9.
《儿女英雄传》中"最"类程度副词有"最"、"最为"、"最是",其中"最"又可分为两类:(1)客观相对程度副词"最1";(2)主观绝对程度副词"最2"。该文从产生年代、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最"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揭示"最"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特点:"最"的使用频率一直较高;"最是"产生年代最晚,程度等级方面相当于"最2";"最为"产生年代较早,但是明清以后不太常见。  相似文献   

10.
《儿女英雄传》中"最"类程度副词有"最"、"最为"、"最是",其中"最"又可分为两类:(1)客观相对程度副词"最1";(2)主观绝对程度副词"最2"。该文从产生年代、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最"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揭示"最"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特点:"最"的使用频率一直较高;"最是"产生年代最晚,程度等级方面相当于"最2";"最为"产生年代较早,但是明清以后不太常见。  相似文献   

11.
从传世典籍来看,战国时期始有程度副词{太},同时"太"字已用来记录程度副词{太}.然而,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出土简帛资料表明:在字与词的关系上,程度副词{太} 和记录它的"太"字出现的时代并不一致.西周时期已有程度副词{太},表示程度过甚.这种用法是从程度副词{大}表程度深引申而来的.不过在东汉中期以前,程度副词{太}在出土文献资料中多作"大",或假借"泰"为之.程度副词{太}写作"太"是在"大"、"太"二字分化之后,时间不会早于魏晋.典籍中"泰"作程度副词属假借现象,即"大"、"太"假借"泰"为之.这种现象集中在两汉时期,魏晋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2.
该文考察了"X都NP了"句式及其扩展式"Y还S呢"的句法、语义特点,认为:"NP"具有顺序义,"都……了"模式表示变化义和主观大量,扩展式表示与预设相反,"X都NP了,Y还S呢"整个句式表示对比和比较。最后确定副词"都"为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并对对外汉语副词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没魂”和“老”都是南通方言中用来表程度的副词。“没魂”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太,特别”,是绝对主观程度副词;“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是绝对客观程度副词。二者在句法功能、语义特征等方面保持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本文试从二者的相同之处出发,找出彼此的细微差别,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二者的方言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否定词前的"了"本是表示接近于"空"的极量少义,由于是完成极小量否定的手段,并且与所在句子内容的主观性相关而成为语气副词。在"了无"、"了不"等凝固结构中是强调否定程度的语气副词。"了"又可用于肯定句,所表示的程度义较语气义更为突出。这在清代之前并无疑惑之处,纷争源于现代将其误定为总括范围副词之后。  相似文献   

15.
洛阳方言中,"较起"属于低程度、客观、相对程度副词,在语义、语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稍、稍微",却并不等同,是个富有地方色彩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不光"有两种词性:一为副词,表示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一为连词,表明两个句法成分是递进关系。此二种词性的出现是历时发展的结果:限定范围义副词"光"先与否定副词"不"结合,发生词汇化,形成副词"不光",表示超出范围义。副词"不光"再语法化为连词,表示递进义。在语义上二者有联系。从共时来看,"不光"的副词和连词两个词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非范畴化的作用下此消彼长,语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时不时"是一个表示中等频率义的副词,同时,它也属于描写性频率副词,"时不时"在权威字典中解释多为"时常,时时"之义,但"时不时"并不完全等同于"时常,时时",与之有细微的差别;"时不时"在句法功能上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它主要用于说话者想要表达不是非常明确的时间段,但表示动作行为每次发生的时长相对较短、事件发生频率较适中的语境中,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18.
"不过"在婺源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并且涵盖了连词、副词和词组等多种用法。作连词时其转折义高于"就是",在一定语境下与"就是"能够替换使用。作副词时,"X不过"结构甚为独特,"不过"在其中作程度副词,表"X"程度很高,而非最高。"X"成分以感官型形容词和心理情感型动词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吉林方言程度副词"诚"的研究层面过于零散,学界几乎没有对其进行具体、全面的研究。根据张谊生(2000)对程度副词的分类,将程度副词"诚"划分到"高量级"程度副词类别中,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特别、十分",从程度副词"诚"的使用地域分布入手找寻规律,分析其语义、句法功能和语用特征,简要分析程度副词"诚"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张雪平 《天中学刊》2005,20(6):67-71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可"除了作语气副词表强调语气的意义外,还兼属程度副词,有程度意义."可"表程度义主要出现在感叹句中,一般表主观程度.它这种用法萌芽于战国末,发展于两汉六朝,成熟于唐宋时期,由兼表主观客观程度到现代汉语中主表主观程度.这其间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泛化、语境影响共同作用,并有强化和更新现象发生,使得"可"在虚化程度一步步加深的同时又保留了其表程度高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