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今社会,文学经典话语权力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不断嬗变,依靠大众媒介掌握了商业意识形态话语大众读者,已成为建构文学经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文学经典建构的也形成新的形态:文学经典的"戏仿"和"商业化",进一步体现出大众读者掌握着话语权,这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无疑是一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影响及原因、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教师在媒体中主要呈现出神圣化与妖魔化这两种对立的道德形象。神圣化的教师媒体道德形象,使教师背负了沉重的道德重担,既不利于推广和学习,也不利于师德楷模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妖魔化的教师媒体道德形象,则进一步恶化教师道德发展的社会舆论空间,动摇师德榜样的正当性,降低教师的道德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教师身份认同的焦虑。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当前媒体权力的重新分配、媒体价值取向的商品化、媒体影像的"超真实"呈现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改善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基本思路在于,一方面赋予教师专业组织监督媒体的权力,增强教育媒体人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增强教师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对教师媒介文化的批判和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激烈的政治与军事斗争过程中,"妖魔化"对手是一种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刘邦楚汉战争中两次采取"妖魔化"项羽的行动,刘邦"妖魔化"项羽为其获得道义优势,利于击败竞争对手项羽。汉代史官司马迁与班固"妖魔化"项羽,目的是为刘氏政权合法化提供法理依据。从项羽坑杀秦降军"二十余万",到"火烧阿房宫",再到"弑杀义帝",无不一一反映了这一现象。班固"妖魔化"项羽的笔法比司马迁走得更远。项羽形象和行为经过汉代官方史家精心"妖魔化",已经真伪参半。汉代史书中项羽形象的书写与评价,是胜者意识支配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阈来说,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建构了"温情中国"的形象,但由于注视者观看时的距离不同,造成了描述结果的差异:一个深沉忧伤,一个单纯明快。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信息传播的时代,新闻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的"第四权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媒介与外交的结合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国家形象又是在国际外交事务中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媒介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主要讨论了二者的关系,为传媒外交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在两极化的框架下,其一是本国新闻语境的积极自我建构,其二是他国媒体的消极他者呈现。基于Wodak历史性分析框架的批判性研究表明,在对中国60周年国庆大典报道中,中方建构的国家身份认同与美方报道呈现的国家形象存在两极化的差异性。中方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致力于建构团结稳定和平独立的积极国家认同感;美方语料来源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着力于呈现具有威胁性、由政党强硬控制的负面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台奥多·冯塔纳的婚恋小说不仅是女性主义佳作,更在立体的社会语境和生动的两性关系中揭示了隐匿的男性性别焦虑和身份危机,呈现了性别结构和权力关系影响下的男性气质模式转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以丰富的实践话语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或参与自身男性气质构型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并反向影响社会性别机制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重庆文学史"的学术支点问题谈"全球化"语境与地域文学史建构之间的理论关系,并就此关系探讨"全球化"语境下20世纪中国地域文学在建"史"上可能出现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0.
所谓"大陆形象",是指一定时期台湾岛内社会公众对大陆相对稳定的总体印象、看法、态度和评价。大陆形象长期被台湾社会所误读、扭曲,甚至"污名化"、"妖魔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固然与两岸长期隔绝对峙、资讯匮乏、互信基础薄弱有关,同时也与我们大陆的自身建设不甚健全和传播力不足有关。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建构和塑造良好的"大陆形象",使正面的"大陆形象"在岛内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不仅关系到大陆人民的福祉,而且日益成为对台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西行漫记》发表前,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被严重扭曲、污损甚至妖魔化。《西行漫记》发表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行漫记》通过真实的客观呈现、文学的政论表达、现场的直观感受,将一个被贬损的“赤匪”形象还原为了一个真实的“救星”形象,特别是将读者心目中被妖魔化了的反面形象转化为了真实的正面形象,仍具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3.
郭仙 《巢湖学院学报》2007,9(6):118-121
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采用一种关系主义视角,认为对文学现象的解读必须语境化、历史化,要结合文学行动者的性情系统、社会轨迹以及文化资本来加以探究,把文学艺术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空间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二元对立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超越。论文沿着布迪厄的轨迹考察了文学场诞生的历史过程,在内部,文学场围绕文化资本展开斗争,遵循输者为赢得逻辑;但在与外部权力场的关系中,文学场又总是处于被统治地位。文学场符号斗争的基础是对文学幻象的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尤其在消费文化冲击下,文学场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作为信仰空间的生产场,从某种意义上,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不过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新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个体自我会借助镜像阶段在动态的关系结构中建构主体;在人类社会的文化接触和交流中,文化认同也会在文化镜像的原理下不断更新和发生变化。同时,无论个体身份还是文化认同,在交流语境中遭遇他者和展开对话时都会持有特定的态度和立场,即异质文化会激发文化主体的认同想象,但是文化接纳却会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认同不必也不可能固守文化原貌,但是面对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失衡的文化潮流,人们有必要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抵抗不合理的强势文化,一方面维护文化传承的合法性地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新的反抗和价值选择也是形成新的主体认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的衍变历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话语格局的整体变动趋势.当前,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的主动建构入手,聚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文化建构与传播体系建设,以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为目标,谋求可持续的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交点就是权力关系问题,基于这种权力关系的差异,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这种行为中是不平等的,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交锋,胜负关系显而易见。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文化翻译策略,解构翻译中的"文化霸权"行为,搭建后殖民语境下合理化翻译的平台,以便使"失语"的异质文化在与强势文化交往中发声。本文在论述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的基础上,研究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如何合理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的建构与文学价值的取向密切相关。1950-19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文化权力下确立,赋予文学经典较多的政治内涵。199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的确立在多元化语境中进行,这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有了自主性,另一方面使文学经典泛化。当下文学经典的规范和重构在此情形之下显示出了必要性,文学经典的确立既要尊重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  相似文献   

18.
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室内"硬写"表达了以"写作"谋生的一般性创作焦虑;体现了在"五四"落潮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随着文学领域的日渐独立化、专业化和狭小化,作家对文学如何实现自我安放、如何介入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思考;反思了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丁玲1928年至1931年间的作品,描写了一系列青年作家的室内生活及"硬写"的焦虑。重审丁玲笔下作家的"硬写"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微观地把握1920年代的"硬写"赖以产生的时代语境以及作家在"自我"重构中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1957年《诗刊》的"编者"采取"投其所好"、"放大描摹"和"谨小慎微"话语方式,建构应对国家意识形态、顺应国家权利主体和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文学文本——"编后记"。《诗刊》"编后记"话语方式的时代特性,展现了195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文学话语讲述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夹缝中生存的文学期刊"言说"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语境与文学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是承载信息的关系场,文学语境是负载审美信息的关系场,是一种审美语境。语言生成文学语境,文学语境制约着文学语言的形成;文学语境是文学语言存在的关系场,文学语言实质是一种文学语境关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