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在正常的生活之中,总是在为自己不同的身份得到更好认可而努力着,所以,对身份的探求便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处于族裔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华裔女性文学作家们。当代华裔女作家们,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作品中女性形象进行完美展现。新时代背景下的华裔女性作家们,从平常人的冷暖生活出发,从多个角度对我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34-139
作家审察生活的方式包括艺术视角和分析生活的方法两个方面,从"五四"新文学开始,历经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有着多次不同艺术视角和分析生活方法的转换,但除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期之外,最重要的是从阶级视角向文化视角,以及从理论性、模式化的阶级分析方法到文化化的阶级分析方法的转换,这是文学的文化性本质的回归。社会视角,生活视角,阶级视角都可以产生好的作品,但是,最为深邃的还是文化视角;社会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都可以作为作家分析生活的方法,但是文化分析方法,则是最为深刻的分析方法。在阶级分析方法之中,文化化的阶级分析方法是最具有穿透力的。作家对审察生活的方式的选择,当然最后由作家个人所决定,但在选择的过程中,尚有重要的时代与社会的因由。  相似文献   

3.
孙犁在鲁迅及其作品的引导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为人生"是他思考文学问题的出发点,他结合当时文学工作者的实际,提出作家双重身份论和文学的生活性理论,以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维护文学的独立性,廓清文学与政治的边界。他认为作家的主体意识是靠作家自身深厚的生活和文艺修养来支撑的。孙犁的这些思考的目的在于捍卫作家美学追求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贬谪文学是探讨文学活动过程中作家审美心理的一个独特视角。贬谪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活遭遇,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心理上受到重大创伤,导致一种缺失性情感体验。缺失性情感体验一方面促使主体产生文学创作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主体生成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由于这些特定的感知和想象方式,形成了贬谪文学作品在语言、意象、意蕴层面上特殊的心理蕴含,从而使贬谪者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两方面得到超越性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5.
英国女性文学曾因其在叙述视角、语言风格和作品主题等方面与强调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社会相冲突而遭遇抑制和否定。从18世纪到20世纪,英国的女性作家们在社会发展的激流中义无反顾地与父权制进行抗争,将聚焦的目光定格在女性的生活圈,诉求她们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的认同。在20世纪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她们这一诉求的心灵轨迹,可以了解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女性主体地位的认同历程。  相似文献   

6.
文化碰撞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不同于美国华裔男性作家强调相异文化主体间的硬性冲突,华裔女性文学则对不同文化表现出一种接受吸纳,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期望。这是华裔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潮流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族裔新态度。  相似文献   

7.
王新梅 《文教资料》2007,(25):65-67
冰心、丁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们的女性立场与关照视角各有特点,流动于其文本创作和个人生活中,表现出了复杂的性别意识。本文对三个作家的女性书写进行分析,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女性文学的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对传统的女性主体精神与文学的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照是一位在主体精神和文本创作方面都从男权世界中实现了突破和超越的作家。其主体性格、价值体系、情感世界都超越了时代,显出独立张扬的鲜明个性。其作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宽广的文学视野、清俊的语言风格,突破了男性视角和男性话语体系,自成机杼,新人耳目。  相似文献   

9.
第一节阅读鉴赏准备外国现当代诗歌是指外国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阶段创作的诗歌。就其地域来说,可分为欧美文学、俄苏文学、亚非文学三大块;就其内容来说,大体包括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资产阶级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欧美文学一、传统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前期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走出了19世纪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中失去了独尊的地位。但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社会的激烈动荡,要求作家们多视角、多层面地去观照生活、反映现实,去探究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此时的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远古以来,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藏族同胞,以他们的天赋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近几年来,藏族文学的分支——"新生代康巴作家群"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以昂扬的姿态为略显单调苍白的现代民族文学渲染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深受藏汉两地文化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们,在其文学创作中为我们展示和抒写了康巴文学中颇具典型性、抽象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符号——康巴风情、藏传佛教、康巴汉子等。这些多样的文化符号融汇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创作的字里行间中,不仅描绘出康巴藏地特有的民族风貌,而且也表现出该作家群体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1.
何琼 《贵州教育》2012,(20):35-37
地域文学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的视角进行的创作的作品。一个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注入其中。为了更好的阅读与鉴赏地域文学,有必要了解构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几个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作家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把寂寞、苦闷和孤独的主体创造心态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伤逝》的人物塑造中。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深层的精神领域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性自身的悲哀,被作家以理性的视角和成功的心理描写推向社会,得到了文学欣赏者们的普遍认同和共鸣。  相似文献   

13.
远古以来,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藏族同胞,以他们的天赋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近几年来,藏族文学的分支——"新生代康巴作家群"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以昂扬的姿态为略显单调苍白的现代民族文学渲染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深受藏汉两地文化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们,在其文学创作中为我们展示和抒写了康巴文学中颇具典型性、抽象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符号——康巴风情、藏传佛教、康巴汉子等。这些多样的文化符号融汇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创作的字里行间中,不仅描绘出康巴藏地特有的民族风貌,而且也表现出该作家群体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万智杰 《考试周刊》2009,(22):26-28
作为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中独具个性的两位作家.杰克·伦敦和沈从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关注了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前者以美国西海岸中国移民的生活为题材.后者以湘西世界的“乡下人”为主人公。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创作视角为比较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探讨两位作家相似与相异的人物形象、主体意蕴、审美追求,并由之关照作者的文化背景,从而试图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一种客观公正的方法来关照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是一位在主体精神和文学创作方面都从男权世界中实现突破的作家。其作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独特的女性语言,独特的女性情感世界,独特的文学内涵,给中国的词坛带来一个个清新自然而富有个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形式之一。文学形象的塑造是作家形象思维化与思维形象化双向活动的结果。如果作家将这种艺术创作活动延续到读者方面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就是文学的欣赏活动。文学欣赏的审美心理是这一活动的组成部分。这一审美心理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感受形象阶段 :文学作品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 ,但这些文学形象不具备直观性。它们以语言为载体 ,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所以 ,感受形象是文学欣赏重要的一步。审美主体在头脑中经过具象作用形成并呈现出一幅幅生活图画。比如在我们…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文学中,“人性”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福克纳与金庸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人性扭曲”描写,两位作家把人的本性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描写和阐释,有着某些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与新时期文学前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比较而言,奇峰突起于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唯一能在文学视角和文学思维方式的探索方面由作家们自己树起鲜亮的理论旗帜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的首倡者韩少功在他那篇被称为“寻根派宣言”的文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的文学巨人以他们的文化精神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社会进步 ,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与作家自身的人格因素是分不开的。文章认为 :19世纪俄罗斯作家人格魅力主要有三种因素 :一是公民气质 ,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并存 ,对社会政治的关心 ,对现实的积极干预 ,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 ,俄国作家既是文学上的巨人 ,也是政治上的难民 ;二是平民意识 ,俄罗斯大多数作家是贵族 ,但他们的许多作品创作是以一种“陌生化”的视角 ,平民的视角去透视生活 ,特别是关注俄国小人物的生活 ,形成表现小人物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是“意图谬误”所造成的二重人格。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违背原始的创作意图 ,或者是超越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现实主义作家的良心和与宗教立场、阶级立场相互矛盾 ,在二重人格中见出作家的人格。文章还就俄罗斯作家人格因素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政治乌托邦神话的破灭,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制约逐渐减弱,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角,可以从文化、哲学、美学等不同视点来观照现实生活,新时期文学由此摆脱了“一元”.走向“多元”。虽然新时期文学可以列举许多特点,但从宏观上来看,“世俗化”是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有多种成因。主要表现为文化渊源、文学传统、现实状况以及作家创作心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