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海清 《文教资料》2011,(29):93-94
综观老子《道德经》,可以看出其人生观蕴含着丰富的处世智慧。具体表现有:无为而为、和光同尘、贵柔守弱、谦下不先、不争之争等。本文就其“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作简单探讨。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独特的人生进取观。  相似文献   

2.
教育诗性智慧是最早发育也是最早成熟的教育智慧,《论语》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教”,而且也在“以诗论教”,具有丰富的教育诗性智慧。它以“志”、“思”和“言”三元所形成的结构为基底,通过“启发”得到典型表征,《论语》所彰显的教育诗性智慧具有理性、真实、简约等显著特点,很难用西方传统诗性智慧的特点来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3.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子书”中较重要的一部著作。曾有人指出《老子》是一部写给“圣人”——管理别人的人所看的书。因而也可以说《老子》是一部管理学著作。本文将主要探讨《老子》的两个主要观点“无为”“清静”作为管理原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对“欲”的理解包括满足人的生存之欲及去除贪欲。《老子》所谓“无欲”,不是完全没有欲望,而是肯定人衣食住行的应当之欲,满足于人的真实需要,反对的是不知足的贪欲。《老子》的欲望叙述为我们构建和谐人生提供了一种智慧策略。  相似文献   

5.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言简意骇,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经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学生的“诗性智慧”与生俱来,古诗词蕴含丰富的生活情趣,具有可以“诗意地栖居”的条件。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思维品质和言语能力,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唤醒学生的“诗性智慧”,实现教学和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有效融合,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古诗词中的童趣,提高审美素养,让课堂回归生活的本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开启学生的“诗性智慧”,注重学生在阅读时思辨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理解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以“无”为立足点,在“有无论”的广度中,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鉴于目前对老子“无”的研究中存在不少误解,以至于低估了老子作为一代圣哲的智慧。从古今西方哲学家对“无”的论述中,尤其把老子的“无”与西方现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无”进行了比较,给予老子“无”的思想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反映在《老子》中。“道”、“德”、“道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为宇宙本体,“德”即“道”的体现,“道德”是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9.
<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孟子》二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以及《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等篇目,让同学们在课本中汲取圣贤的思想精髓,品悟古老的人生智慧。本期《本刊特稿》,我们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引驰教授介绍“孔孟老庄”四位名家的身世背景和文学特点,以此帮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老子》认为“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当人们一再诟病老子的“小国寡民”时,恰恰忘记了老子之“道”那种难以被“下士”们所体认的特性,因而就往往忽略了其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甚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话语中所蕴含的极其伟大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后,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中两次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确立了从“人民性”文艺思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提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确立了“人民性”文艺思想。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文艺工作应该朝着“人民性”方向发展,并且在文艺作品中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正式被提出。  相似文献   

13.
各位学界同仁:大家好!近日鄙人很荣幸受《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的邀请担任“新时代中华老学研究”栏目(暂题)的主持人,并全程负责组稿及其他相关工作。为了更好地组稿,特向海内外老学研究专家约稿。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努力推动老子思想研究,既建有《道德经》慕课,又出版有《中华老学文库》,还与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等单位联办《中华老学》集刊。现在,我们又设想通过办专栏的形式,将老子道学“尊道贵德,大顺天下”的理念透过学界同仁的研究成果及时向海内外传播,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5.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6.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成语“大器晚成”出自《老子》第41章,原文经过传写,沿袭千百年,无数学者都以讹传讹,词句的本意反被淹没。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最初在1978年出版的《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中,也按照世传《老子》将“大器晚成”一句译为“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诗性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从原始诗性思维生发成为充满诗性智慧的“天人合一”精神。在理解世界的生成和变化方面,它表现为二项生成的诗性哲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它表现为让物性保持本真、充分自我呈现的诗性直观;在处理人间秩序方面,它表现为以天道提升人道,以人道顺应天道的诗性伦理。这种诗性智慧的本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对“生”的深深眷顾,它让我们看到了克服现代文明弊病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战国初年,伴随七大诸侯争霸天下的急骤马蹄声,儒、墨两家论争所煽起的百家争鸣之风气,使一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起来。这时,从老子的“众妙之门”走出了一名宋国蒙城漆园小吏庄周。他就是《庄子》这部道家著作的立论者,史称庄子。他及其追随者,以《老子》的“无,名(谓之)天地之始,有,名(谓之)万物之母”的基本观点为指向,“循道而趋”,以洋洋十余万言构筑了道家思想体系,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述形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20.
水是老子哲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本文就以其“上善若水”的哲学观为对象,总结《老子》中所体现的“水”之内涵,分析其“水”之哲学观,并对老子以柔胜刚的政治观加以阐释,最后分析“水”之哲学观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