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亭全 《武当》2009,(12):18-18
沾连随粘是习练内家拳,特别是习练太极拳者最基本,也最讲究的一种劲力和招法。这种劲力,人们称之为“沾连劲”或“随劲”;这种招法,人们称之为“粘随法”或“随法”。沾连随粘是太极推手中特有的方法和形式,也是习练太极拳者在较手对抗中应该采用的重要技术手法。  相似文献   

2.
隋代导引七段功图说沈寿(续上期)第二段[题名]拱臂[功别]气功[原文]左右拱手两臂①,不息九通②。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原载于《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上)”之二十“风痹候”,并见于同卷之二十三“风痹手足不随候”。)[注释]①左右拱手两臂:...  相似文献   

3.
徐培良 《武当》2009,(3):18-19
太极推手怎么推?以笔者多年习拳之浅见,首要掌握“懂劲”与“听劲”,以沾连粘随为原则,从不丢不顶中找机巧,实现“四两拨千斤”之巧推.  相似文献   

4.
顾新法 《武当》2008,(5):16-16
在太极推手中,运用“沾粘连随”技艺,不丢不顶,其中体现了摩擦力的存在与运用。 太极推手中的擒拿发放技巧,体现了杠杆原理。 太极推手中“螺旋缠绕”的运行,是利用多种矢向力,在运动中随时变化,可达到“易化能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就医次数是衡量居民健康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从健康不平等的视角探讨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对就医次数的积极影响。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城市居民就医次数增加,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城市居民的就医次数呈现“发散效应”,健康不平等现象突出。收入、体育锻炼对城市居民整体就医次数有一定抑制作用:收入有一定抑制作用的同时“发散效应”显著;体育锻炼的抑制作用和“收敛效应”均显著,且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城市居民间存在差异。体育锻炼对女性、低收入、45岁以上城市居民的就医次数抑制作用显著,呈现出不同性别、城市、收入城市居民就医次数差异不随年龄变化的“平行效应”,但体育锻炼未能改变由社会经济地位引起的健康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张全亮 《精武》2005,(10):36-37
恩师王培生先生1919年3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小韩庄村,卒于2004年9月11日,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九岁开始习武,一生不二,七十余年如一日。国办杂志称他为“中国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日本的《阿罗汉》杂志尊他为“东方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双插子”。系短兵器,为武术训练中不常见之稀少套路。其套路又名“南侠展昭”.其特点是短小精干,结构严谨,动作舒展大方,跳跃旋转敏捷,身腰随手腕而转动,眼神因插尖而运转,时而长龙裹体,忽而彩蝶纷飞,所谓练拳五要素,“手眼身法步”,要领与技巧,尽体现于套路之中。  相似文献   

8.
辅导答疑     
怎样理解“不丢不顶”? 答:“不丢不顶”源于王宗岳修订的《打手歌》“粘连黏随不丢顶”句,是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技法原则之一。“不丢”指推手时手臂不离开对方。“不顶”指推手时毫无与对方抵抗。在推手实践中,“不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动作。但它不是置己于被动地位任人摆  相似文献   

9.
江南人把某种渠道或多种渠道与大海相连随大海潮水起落的水面称为“通潮浜”。“通潮浜”的自然条件虽然复杂甚至恶劣,但其中常藏有大家伙。垂钓“通潮浜”需要一些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10.
林泉宝 《武当》2003,(7):15-15
推手技法,是武当赵堡太极之中层功夫。推手古代叫“擖手”,或者叫“打手”或“搭手”,它是太极拳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太极拳的拳架不但具有养生的作用,又是技击实践运用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技法上运用太极拳八门劲(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基本方法,以沾连粘随为太极拳之技巧,并以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之原则,来探索对方的动向、虚实,  相似文献   

11.
文龙 《钓鱼》2008,(15):24-24
手竿钓鱼,无论是长竿还是短竿,“传统”、“休闲”还是“竞技”,也无论是搓饵还是拉饵.用饵都要讲究状态的精确和味道对路。味道对路,鱼必爱吃,状态精确,每吃必中,这两个关键,前者是随不同鱼群和垂钓季节、时间、场次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只能做到尽量准确,却不可能完全正确。这需要我们在赛前或垂钓前做悉心准备,  相似文献   

12.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太极拳中“沾粘连随”与“敷盖对吞”两大技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大技法的原理一致。所不同的是,“沾粘连随”更抽象,更具代表性;“敷盖对吞”则追求技术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第一讲概述与基本手法[一、太极推手简介]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1600~1680)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创造了太极拳。 同时,他以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和恃巧不恃力的原则,将拿、跌、掷、打融为一体,创编了太极推手这一独特风格的锻炼手段和切磋技艺的运动形式。 传统太极拳推手是在太极拳套路练习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两人搭手,互相缠绕,遵循太极拳“沾、粘、连、随”的要求,运用“ 、捋、挤、按、采、 、肘、靠”八种方法,按照“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运转自如”的原则,双方配…  相似文献   

14.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15.
严昭法 《武当》2005,(2):15-15
推手又名搭手、挤手、打手,是彼我近身训练太极拳用招的方法。本文仅讲“棚、捋、挤、按”四正手定步推手技法。棚、捋、挤、按四个要点,即沾、粘、连、随。提高拔上为之沾,我正人背为之粘,知己知彼为之连,舍己从人为之随。  相似文献   

16.
刘少才 《钓鱼》2005,(11):45-45
在远洋船上垂钓,既不同于钓鱼爱好者那样“独钓寒江雪”的眼巴巴等候,也不同于渔民那样“稳坐钓鱼台”的丰收,而是脚踏浮动的土地,船行到哪里钓到哪里的“随船钓”法,船员们自豪地说是钓遍五洲四海的休闲活动。  相似文献   

17.
应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NE6000T16道便携式无线遥测表面肌电测试系统等仪器,同步对不同等级的跳跃类运动员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下落高度的跳深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跳深时,运动员足着地前下肢所测的大部分肌肉均已“预激活”;运动员足着地前下肢所测肌肉的“预激活”模式因人而异;运动员下肢肌肉“预激活”的个体模式,不随跳深下落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下肢肌肉疲劳会导致下肢所测肌肉的“预激活”模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尚云祥,字霁亭,生于1864年,卒于1937年,“尚氏形意拳”创始人,近代武史上的形意拳三大名家之一,有“铁佛脚”之称。尚云祥聪慧过人,嗜武成性,虽缺乏精武之先天条件,但他却以超人毅力和惊人精神成为一位身怀绝技、名扬武坛的一代师表。投奔名师苦练功成尚云祥自幼随父在京开马蹬铺。白天打铁晚上随拳师马天义学功力拳,十载春秋,武功卓著,但却败于形意拳名家耿继善之手。尚云祥没有气馁,他为投名师,历经三年奔走,方得见威震武林的形意拳大家李存义先生。初时,因身材矮小,李先生不同意收徒,认为其难以成材,幸得周明…  相似文献   

19.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在练习上强调“六合”,每一动作都要求以意支撑八面,用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在理论和实践中,对“用意”的要求十分严格。初学者很难掌握”用意”的要领及方法,内外相合也就无从谈起。调查发现初学者在“用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用“意”过深而造成动作僵硬沉重不灵活;意与形不能合一而造成不整。就此问题,笔者介绍了形意拳“用意”的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全亮 《中华武术》2006,(10):36-39
太极八法即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劲别,也是八种手法。这八种劲法是太极拳技击术的精华和主要招法。《太极八字歌》曰:“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便捷,粘连黏随俱无疑。采、捌、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