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阶段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灵动"体育是指基于对新课程理念和体育教学深刻的反思,提出的带有鲜明个性的发展性课程概念。运用"灵动"理念实施运动技能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让体育教学走向轻松高效。  相似文献   

2.
体育新课程实施后,体育新课程的课程性质、价值、目标以及重要的理念已深入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心中,但由于对课程标准强调的"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1](44)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在实践中不知道到底如何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造成在实践教学中出现"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突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运动情感体验,尊重个体差异,采取多元学习评价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对《标准》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导致了一些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认识误区”。本研究着重探索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动技能教学方面存在的认识问题,以当代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教育基础理论为指导,对运动技能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澄清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程的性质、价值、目标以及教育新理念已深入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心中。但由于对新课标所强调的“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偏差,导致一些人认为就是要淡化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运动技能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进行探讨,旨在为“运动技能学习是推动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必要条件”的论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体育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就中学体育课堂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对广大同人有所启发。现总结如下:一、影响体育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因素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有效教学。1.淡化运动技能教学,使体育教学变味了。在"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口号的影响下,一些体育课上成了"玩耍课"。一节课游戏占了绝大部分时间,而把体育教学最根本的东西,即运动技能的教学丢到了一边。2.片面理解"关注学生的运动兴  相似文献   

6.
在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是一个基础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笔者重点分析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针对其不同阶段的特点,教师需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有利于教授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达到一个自动化掌握运动技能的状态,并进一步使学生达到"终身体育"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中学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也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改革是体现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自学的能力,不以大的运动量和大的强度为主,这时教师关注和困惑的是教不教运动技能、让学生学什么运动运动技能和让学生学多少运动技能等问题,这是新课程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高效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保健新课程标准分为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课程目标包含学习领域目标;内容标准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我认为实施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在探索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每个人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的综合素质,正确把握体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富有活力的体育课程。在这个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改革实验,就教材编排、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体育知识技能的摸底,让学生简单做些体育动作,观察他们与同学合作的表现、情感等。结果表明,儿童在学前已经掌握了许多的体育技能,走、跑、跳是人人都会的技能,学生在入学前已基本具备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强壮的体魄打下基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同其他学科课程有共同之处:通过师生互动,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的学习活动呢?  相似文献   

14.
丁凤良 《考试周刊》2014,(49):17-17
<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标准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五大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更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要真正落实全新的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创造学习的能力,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下针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5.
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认为,我们体育教师在实施这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时,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首位。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要使学生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要对体育活动有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他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亲身感受自己进步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获得乐趣。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标准,改变了过去固有的框架,将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虽涌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需研究和探索的新问题。例如:体育课堂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全身心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无论体育课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转换,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定位等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从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学生的运动技能来看,大多数人为新课程的改革而改革,却忽略了体育教学实质的内容:学生的运动技能评价。我们都知道,学生只有在学好运动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才能真正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和乐趣,其运动欲望才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8.
陆洪良 《生活教育》2008,(11):40-41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基础课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并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教学时应强调健康意识,以发展学生基本活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为目  相似文献   

19.
从体育教学的认识误区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当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在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学评价、运用新的学习方式和技能教学等认识方面存在误区,并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阐述当前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程实施价值取向的转变、3级课程管理模式的落实、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需要体育教师实现角色的重新定位,主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由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由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由体育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