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习惯法,而在这些民族习惯法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与环境保护有关。本文首先界定了"少数民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概念,接着从我国若干少数民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入手,对我国少数民族环保习惯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习惯法有着深厚文化根基和历史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长久以来都发挥着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由于经济背景、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不同.瑶族习惯法对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规定,探析了与国家制定法冲突的表现及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中应重视的四个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北民族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在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就必须对一些评估指标格外重视。本文认为,民族关系应成为西北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的特殊指标,环境保护应成为其政府绩效评估的强化指标,对公民宗教权利的保障和宗教活动的管理应成为其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应成为其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准确、科学地对西北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存在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两大宗教文化圈,其对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政府依法行政而言,其既有促使政府行为发展的一面,又有对政府行为制约的一面,消除其对政府依法行政的不利影响,促使其与社会主义法治相适应,对西北民族地区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春萍  蔡斯敏 《学会》2011,(8):11-17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传统宗教观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经济水平整体滞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在实现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与中、东部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差距。作为一种组织化的表达方式,NGO是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承载体,致力于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甘肃民族NGO的实证调研,发现宗教信仰在组织运作过程中的影响明显,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服务该地区NGO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少数民族这一视角入手,简单探讨了少数民族现代化的内涵、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反思了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引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不只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和第一位任务,而且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面临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的多重制约,导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服务水平压力大,问题多.主要的问题有六个方面.针对面临的问题,在国家主导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 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法制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欠发达地区法制建设却由于历史等原因, 法制滞后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认为当前欠发达地区急需重点加强经济立法和教育立法,并提出应从对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法律化和民族政策法律化; 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变通和补充有关法律的权利; 重视对有益的习惯法和吸收和改造; 立法、普法、执法并重等四方面来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试论国家法与民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法包括各种社区习惯、行业习惯和民族、宗族习惯,民间法具有乡土性、地域性、自发性、内控性。民间法与国家法一方面存在冲突,另一方面存在融合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合理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法以外,民间法应起到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政策、法律与习惯法是三种不同的制度支撑因素,三者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政策曾在青年社会建设参与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法律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的支撑制度;民间习惯是对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支撑制度,需要正确处理政策、法律与习惯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础义务教育状况对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影响巨大,影响农牧民生活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农牧民接受基础教育问题进行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在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应提高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的水平,推动西北民族农牧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文章在阐释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指出西部少数民族社会资本建设的重点是改善社会资本环境、加强政府规划引导、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推进文化交流整合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生态环境也逐步突显;改善生态环境、探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已成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法律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作用尤为明显,积极采取各种法律措施,保护和治理西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有形载体,从其诞生时就承载了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学界也从不同的视角对清真寺的功能进行了探讨。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改革的深入,西北农村民族社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真寺作为甘青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农村穆斯林活动的中心和凝聚点,在村域视野下,其社会功能的体现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应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吴鹏 《资源科学》2013,35(2):455-461
生态修复是全新的采煤塌陷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指在人工条件下对原有被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和修整使其更适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生态修复法的价值体现在它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公众社会正义、分配正义需求的满足.生态修复不仅仅追求对于生态环境本身的恢复和重建,更体现了它对生态环境影响下人们权利和义务的修正,这一过程也同时反映出人们对于环境正义的述求,而环境正义的实质就是分配正义.这种正义价值的选择决定了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应当包括经济利益的实现和环境利益的保障这两个基本方面.目前,生态修复实践已经在多个煤炭开发城市里广泛开展,但是理论研究尚局限在技术和管理领域.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相关法律制度欠缺等问题.选取安徽省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作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生态修复理论,探索其理论的社会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完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现实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廉睿  孙蕾 《情报杂志》2021,(1):79-83,61
[目的/意义]在情报法治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软硬兼备”的特殊现象,所谓“软”,即“软法性条款”;所谓“硬”,即“硬法性条款”。由于“软法性条款”(“半软法性条款”)和“硬法性条款”具有效力上的互补性,因此,以“软法性条款”为切入视角,有利于透析《情报法》的内在构成要素,并为未来语境下的情报法治建设提供建议。[方法/过程]运用“连接词”分析和语义分析,可以识别出《情报法》中的“软法性条款”“半软法性条款”和“硬法性条款”。[结果/结论]“软法性条款”和“半软法性条款”广泛分布于《情报法》中,且占比分别为84.4%和3.1%。在立法层面,应拓展“软法性条款”与“硬法性条款”的有机转化模式;在执法层面,应建立“软法性条款”和“硬法性条款”的双重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政治沟通确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理念,在此前提下建构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制度体系,不断消除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人群之间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是包容性增长的基础和前提.在包容性增长视野下,对于多民族聚居、地区之间自然人文差异巨大、现代化发展滞后的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加强政治沟通意义重大.甘肃民族地区政治沟通工作的开展要从抓教育入手、从抓学习开始,加强制度建设,以调查研究为抓手,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