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 一点哲学的思考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实际工作中的片面性,其基本特征都在于违背了这一规律。不同性质的对立的双方是怎样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又怎样相互排斥、相互抑制、相互对立着,这是我们观察事物时应注意思考的问题,亦即从对立面的斗争、对立面的统一去观察和思考,思考得越清楚就越接近于科学,越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同时又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8页)。列宁的这一断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于我们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对于我们做好高校工作也不应例外。  相似文献   

2.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一分为二”,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扫除林彪、“四人帮”制造的混乱,坚持辩证法观点是十分必要的。毛泽东同志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什么是“一分为二”?“一”就是矛盾着的统一体,对立面的统一性;“二”就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两种因素、两种趋势;“分”就是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以及分化、分解和转化。简言之,即统一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具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才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可见,“一分为二”首先是表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绝对性。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一个统一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对立双方互相联结、互  相似文献   

3.
重点的选定     
记得有一次去中学听一节初一历史课,课的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任课教师讲述老子时,在简要介绍了老子的生平之后,着重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为了使学生理解“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一思想,教师首先提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要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十分踊跃地答出各种对立的概念,如好与坏、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难与易、有与无,等等。接着,教师介绍老子的观点,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老子关于祸福倚伏的论述,并加以解释,又用动画片的形式生动地演示塞翁失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子的这一辩证思想有什么意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4.
事物总存在着两个对立面,如"内"与"外"、"前"与"后"、"新"与"旧"、"虚"与"实"、"多"与"少"等等,并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不断发展,教学同样如此。假如把这相对立的两个面看作相辅相成的两条"平行"的直  相似文献   

5.
的意义上来分析否定的,它是矛盾对立面的一个方面。“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而,达到对事物的自身的否定。”④第二个层次,作为“扬弃的环节”的关于“否定”范畴,人们总是从“否否定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上去理解它,井认。辩证法的特征的和本质的东西并不为这是否定范畴的最高层次的意义和作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用。这样理解无疑是正确的,但又…  相似文献   

6.
"雅"与"俗"都是中国诗学的审美范畴,作为审美意识,"雅"与"俗"的对立是分明的。虽然尚"雅"观念在古代文人的意识里根深蒂固,但在文学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雅"审美内涵自出现之日起,就与它的对立面——"俗"结下不解之缘,二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经历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姚思彧 《文教资料》2008,(13):15-17
<入梦>一诗通过大量意象的组合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空间、时间和个体精神意识层面构建出既存在相互对立,又刻意含混的内在结构,营造出朦胧玄妙的特殊美感,是对梦与现实这一问题的细腻思考与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8.
论艺术优美     
优美作为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其区别于崇高、悲、滑稽的独特之处,就在它的和谐性。什么是和谐呢?我认为它应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对立面构成的统一整体;二、各个对立面具有某种一致性;三、这一致性消除了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冲突,使它们获得协调。所以,所谓和谐,就是各种矛盾因素的协调一致。这是优美的基本规律,优美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探讨艺术优美,主要应当从它们的协调一致性入手。周来祥先生认为,优美起码有形式、内容、内容与形式以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等四个方面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内容分析】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同一性。斗争  相似文献   

10.
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是这一整体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是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既要充分肯定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坚决反对钢琴伴奏可有可无的"陪衬论",同时,又要反对无限拔高钢琴伴奏的"独立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题,若按常规思路去解、证常感繁、难,无处入手,有“山穷水尽”之感,怎么办?这时不妨转换角度,从问题的对立面考虑,重新确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往往能“柳暗花明”,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正深刻地体现了“事物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哲学范畴的同一性,反映了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同一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对立面的同一。它以差异、对立为前提,是对立两极的同一;它是对立面之间的运动的、发展的、活生生的关系,通过转化,达到对立面的同一。对立面之间的同一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归结起来,只有两个内容,即它们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互相依存指的是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它们互为存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对立面,处于被驱使和驾驭的地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打破这种对立,在她的作品中着力表现女性对男性生活的巨大影响,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重塑,从中可以看出莫里森对黑人妇女独立和自我解放这一主题的极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作为与形而上学发展观直接对立的“基本的发展观点” ,是辩证发展观的实质和总特征的科学概括 ;在理论上 ,这个命题与列宁把辩证法归结为研究对立面的同一的学说完全一致 ;在认识论上 ,它是以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辩证法为现实基础的 ;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仅有预设是不够的,因为预设表现在课前,教师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  相似文献   

16.
与往年相比,今年各省高考作文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议论文的指向性占了优势.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是把相互矛盾的对立面或明或暗地提供给考生,迫使其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上海卷可为代表: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相互融合   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科学文化的对立走向合流,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所谓同一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而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严”与“爱”是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对矛盾。二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严”是“爱”的表现,“爱”是“严”的前提、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动力。爱之深、求之严,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  相似文献   

19.
著名英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暂的一生里却创造了八十八篇短篇小说,为英国短篇小说的写作和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花园茶会》就是其中的一篇经典。故事所揭露的深刻的阶级问题和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及探索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回味。本文用二元对立解读花园茶会中典型的、突出的对立面,以期展示作者新颖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意思是说:有与无相对立而产生,难与易相对立而完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形成,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增长。这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是他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