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笔行楷书体从书写方法上看,承楷书风格而简约;从学生长期养成的书写习惯上看,行楷书体是学生最易接受和掌握的;从师范生“三笔字”的基本要求看,行楷书体可使学生避繁就简,在一致的笔法中达到快速、有效提升书写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邢研 《美育学刊》2024,(1):83-92
“游”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之。考其字形,在甲骨“■”(斿)字中,■乃作为或动或静的旌旗之状,而“■”(子)实际是特指当时的统治者或宗族的领导阶层。结合上古旗帜所具有的沟通神灵祖先的作用与巫术道具或祭祀礼器性质而言,“斿”的本意即是由“子执■而舞”或“子执■而行”之形所会意的人神“交通”活动。在其中包含有“出行”“无定”“过程”与“愉悦”四个字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游”之活动的特殊的时空结构维度与生成属性。也正是在这些特殊活动结构与活动模式中,“游”之活动的美学意蕴才得以显现,并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书法的笔法问题,必须从书体发展的根本原因上加以研究,应从辨证与运动的角度,充分认识到融合和博取才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绝不能用西来之词,抱守旧之意,否则将不利于书法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颜筋"是颜真卿书写笔画过程中"横细竖重"、"撇轻捺重"、"左轻右重"、"里方外圆"、"笔断意连"等丰富而可感的线条笔法中表现出来的"筋味";"柳骨"则是柳公权用笔时由上往下、由里而外边顿边转突出的"棱角"与"瘦硬"笔画线条和如剑似刀的"利锋"相互衬托表现出的特有的"骨味"。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书法艺术,从甲骨、籀文到秦篆,是文字的实用阶段,尚属雏形.进入汉代,书体由篆书演变成隶书,文字相应地从实用性发展到观赏性,是书法和文字史上的一次飞跃.从隶书演化的脉络来看,汉代隶书的流传途径有二,其一是碑刻,其二是简牍.碑刻多在东汉桓、灵帝时代所树,此且不谈;竹木简犊,即“汉简”(汉简是两汉时书写文字的材料),因当时字多刻在木板上,又称“木简”,目前全国出土的主要在甘肃的敦煌、武威和甘谷等地.这些书法珍品,人们常以其出土地名和文字的书写材料命名,称为“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和“甘谷汉简”.  相似文献   

6.
书法文化论     
中国书法集各种艺术的美学特性于一身,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艺术的三要素是:笔法、结体和笔意。书法审美讲求“以力为美”、“力由功来”。  相似文献   

7.
甘肃成县西狭中段新发现镌刻于东汉章帝刘炟元和二年(85年)的《汉将题刻》摩崖,早于同地的《西狭颂》摩崖八十六年。其字法简古严正,笔画细劲,质朴味醇,字随石势,散逸自然。摩崖虽仅存十余字,但其年代久远,书法风格独特,这也是迄今甘肃境内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8.
书法美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线条的艺术组合,但人们在创作书法或欣赏书法时,往往会受到客观世界具体形象的启悟,产生联想,从而使抽象线条中寓有一定的形象性。这种形象毕竟不是形象本身,而是依附于抽象表现的“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自由联想。书法艺术这种形象的联想与异化,正是书法线条本身的抽象与综合,这种形象思维是美的艺术作用的显示。  相似文献   

9.
书法作为造形艺术的范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不同于一般文字书写.它具有自身的规律.书法与书写的分界限,在于有没有艺术的价值和内涵.众所周知,中国的方块文字起初属象形文字,它不同于纯符号文字,是广大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根据表意的需要,将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日月天地等物象删繁就简、概括提炼而成的,它保留着物象的图画面貌.因此,古人创造了形文字,也就是创造了艺术之美.所谓“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就是指它们之间相通之处,都是以线条为主体的艺术,讲究线条的结构布白等技法.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线条是宇宙万物在人类视觉中构成形象的基本要素,极短的静止的线条就是点,排列的线条义形成面.”那么,线这个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然形式怎样被我们利用继而创  相似文献   

10.
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它作为殷商王朝的历史遗产,向后人透露出商代先民的造字理念。一方面它表现出了甲骨文字尚处于文字初创阶段,有着正反无别、偏旁不定、繁简无定等情况;另一方面则又体现出商代先民已有一系列造字理念为造字指导,如反义理念、省略理念、以三为众理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偏旁互换使用的理念等。本文即从甲骨文构形入手,探讨甲骨文字所体现的商民的造字理念。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而大学校名由何人题写,以及采用何种书法风格,这都在不同层面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文化积淀。在我国,大学校名大多由政界名人来题写,即便不是亲笔题写,也会采用其"集字",此外,亦有许多大学邀请学界泰斗、书法大家来题写校名。此法虽无非议,但是,如若邀请"有实际联系之人"来题写校名,势必更加妥当。  相似文献   

12.
李晓愚 《阅读》2023,(90):48-51
<正>在四季划分出现之前,人们认为冬季是秋天的延长,不需要专门当作一个季节来对待。不过甲骨文里头倒是有“冬”字,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的“冬”字是个象形字,就像一根长长的绳索,两端各打了一个结,表示终结、终了之义。有的甲骨文“冬”字会把实心的绳结写成空心的小圈,  相似文献   

13.
书法艺术的欹中取正之美体现了动态平衡的审美效果,具有生动的神采,表现出灵动、骏健、奇险、潇洒、奔放等审美意境。仰俯、转侧、向背是书法欹中取正的主要结构规律。书法史中的不同书体作品具有丰富多样的欹中取正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4.
我从离骚、九歌和九章等屈原的作品搞出下列十多组诗句;每一组包括一句、两句到四句不等。对这些诗句的解释我阐述自己的看法,是由于我对别人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解释多少不能同意。 一、余既不难乎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王逸针对头句注:言我竭忠见过,非难与君离别也。以难字注难字,今人容易误会为难易之难。头句和《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的“难”字语法功能相同。因为都以动词为宾语,所以应读去声,词义同患,也可解作惮字;而王逸在“岂余身之惮殃兮”下,便是以难字注惮,和《释名》以惮释难形成转注。不怕离开朝廷,也就是不贪恋富贵爵禄,含义自然是深刻的。而难易的难常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如“行易知难”、“行路难”,与此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5.
书法艺术源于我国.在历代书法家的努力下,它成为了我国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在东方文化中,它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种类之一,并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而,学习、继承我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光大,也是我们莘莘学子肩负的责任之一.就我国书法艺术而言,它的书写对象是汉字.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书写汉字,使之规范、整齐、美观.做为一名大学生每人都应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尤其是我们职业大学更应把书法办成一门特色课,使走进我院的学生每一个人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开设书法课不仅仅是只为把字写好,它的作用是很多的.首先,书法是使这一传统而又极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释“瓜子”     
“瓜子”一词,是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常用的方言俗语,其义与通语称白痴为“傻瓜”或“傻子”相同.前人所作的笔记杂著,偶也记述“瓜子”一词,而于词源则语焉不详.如清代黎土宏《仁恕堂笔记》中说.“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则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辞书转引记述此词甚为纷乱,或作“瓜子”,或作“爪子”,或“瓜子”、“爪子”并存而不辨其误,所以本文首先辨正各书引述讹误,然后考释其词源本义.  相似文献   

17.
学会读帖     
在学习书法中,读帖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过程,是增强一个人书法基本素养、享受书法艺术乐趣的有效方法和极佳途径。读帖必须弄清字义帖义,抓住其笔划特征,掌握其结字特点,领会其章法妙处,感悟其神韵风采,还要处理好与笔临尤其是与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科学领域中任何一门学问都有自己的历史观、理论观.编辑出版学只有确定全面而完整的历史观,理论研究才能够科学地确定其逻辑起点.殷商甲骨卜辞是由编辑刻契版面、复制、收藏传播等不同的角色和程序共同参与创造的文化媒体,它在文化内容和版媒体形式上已完全属于编辑出版活动,称得上是中国编辑出版历史的源头.后来的缣帛写版、竹木刻版、刻石出版、印纸出版与现代化的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同甲骨文版比较起来,可以说都是同质异构或异质异构的版媒介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表示“秋季”的词义早在甲骨卜辞时代就已经产生,然而学界对“秋”的造字本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龟的一种,一种认为来源于蝗灾之义。通过对卜辞中“秋”和“龟”的用例考察后发现,无论是以同文卜辞为证,或是与“六”的字形相互印证,亦或从语法角度探赜,卜辞中均尚未发现“秋”用为“龟类”的辞例,因而《简明甲骨文词典》中的例证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释"春"     
"春"一词的命名理据,实源于"屯"."屯"的本义为"草木之初生",而"春"一词实际上是"屯"的引申义."春"字的"从屯,从艸,从日"的甲骨文形体,是在所从分化的"屯"字的基础上加上部件"",以强化春天开始草木萌芽之义,又加上部件"日",以表现春天和太阳的运动有关.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春"的形体构造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