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宁运河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历史最为古老的运河之一,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千百年来,人们在对京杭运河的开凿、治理与利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创造了运河文化。济宁运河文化是指运河文化在京杭运河济宁区的显现,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巨大的兼容性和时代的先进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济宁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许多方面至今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运河文化”的概念,但见仁见智,缺乏共识和规范。《济宁运河文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该书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科学地界定了“运河文化”的概念,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现了济宁运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运河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实现新时代的跨越,唱响运河文化,再创济宁辉煌,该书编辑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京杭大运河有“人类历史奇迹”的关誉,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是贯通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千百年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大运河也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但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航道淤塞、黄河改道、漕粮河运改为海运等自然、社会原因,京杭运河一度走向衰落。随着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出现.昔日沟通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大动脉的繁盛局面一去不复返。本文选取京杭运河主要是山东运河在近代以来的衰落情况及其原因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
试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运河航运的刺激下,山东沿线的临清、济宁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坐地贸易与转运贸易的繁荣与活跃,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的扩大,而且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运河作为沟通南北商品流通的基础上.也就决定了城市经济的不稳定性。这是认识这类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论京杭运河山东运道的开辟与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关键运道,元明清三代王朝全力经营山东运河。山东运河开辟与经营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水源补给、水量分配、水位平衡、洪水调蓄以及避黄保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保证了大运河的全线畅通,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了京杭运河开发史和人类水运史上璀璨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民俗,作为运河沟通和漕运过程中由民众所创造的传承文化,是一个包容百川的文化体系,其脊梁是工商业文化,且强有力地呈现出一种“人定胜天”的气格精神。它对流经地旧民俗不断冲击,渐而呈一种互补汇融的状态,最终达到相互交会共处的结果。在水一方的运河民众首先创造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民俗,并伴生有精神民俗的奇伟壮观;同时呈现出鲜明的开放色彩,在重整大运河的今天,运河民俗文化为建设“大运河经济带”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第一手材料和可待弘扬的精神;促进运河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焕发青春;这笔珍贵资源还将为未来开辟一条风光绮丽的旅游热线。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阐述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入手,剖析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所具备的对接物质基础。认为:体验需求、资源共享、关联互补、产业链延伸是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对接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对接协同发展的市场拓展路径、品牌引领路径、创意提升路径和项目带动路径,指出政府是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对接机制的有力保障。建议建立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政策激励、优化管理的政府推动机制和品牌塑造、产品创新、竞合互动、知识共享的企业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歌剧《运河谣》是一部具有民族气蕴和现代审美情趣的歌剧新作,它以有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意境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和喜爱。文章重点对《运河谣》中女主角"水红莲"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唱段演唱艺术技巧的处理、对《运河谣》中主要唱段演唱方法及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研究,旨在为中国歌剧在创作技巧、创作思维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部运河史,即是半部中华文明史。中国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之际,定型在元、明、清三朝。现代意义上的运河研究始自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走向壮大。运河对中国整个人文社会的影响,无论就其范围还是程度而言,都要比已有研究涵盖面复杂宽广得多。要全面深入地阐释这些复杂现象,应该跳出单一学科的限制,从跨学科角度作综合的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门“运河学”。运河学研究囊括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跨越时空,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极其广阔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
史念海教授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60年来,编绘过500幅以上的历史地图,涉及历史地理学几乎所有学科,内容丰富,绘制精详,影响很大。主要成就有三:运用地图法和实地考察法大幅度提高了历史地图特别是自然地图、军事地图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在对中国运河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绘出一系列运河图,集运河图之大成;各类经济地图内容充实,风格独特,自成一家,某些图具有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济宁古运河主航道船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沟通我国五大水系,流经六省市,全程约三千六百里。山东段古运河长约占京杭运河总长的近三分之一;济宁古运河占山东运河总长的三分之一以上。元明清三代于山东运河主航道共建船闸七十二座,其中济宁段古运河建闸三十六座,恰为山东运河建闸总数的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运河南旺枢纽文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旺枢纽工程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完善繁运于明清,营运五百余年,为促进我国五个世纪的物质文化交流谱写下千古绝唱。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与都江堰相媲美。南旺一代人杰地灵,运河文化,渊运流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亦被誉称为“江北小苏州”,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有着与苏州相似的千姿百态的私家园林。明代中晚期已有40处,清代有增有减仍保持在40处左右,清未民初则锐减到20余处。私家园林荒圮增加,是随着运河兴衰而变化的,这反映出私家园林的修造乃至城市建设.是因了运河漕运、商贸业的发展繁盛而出现,并随着运河的兴衰而变迁的。它给近古济宁的城市环境增添了亮色,由此也折射出了运河文化深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京杭运河与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曾积极促进了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强大的运河交通、运河上的众多流动人口,为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5.
运河行旅诗产生于文人沿大运河行旅的途中,是诗人就地取材、随见随写、即兴而成的作品。这些诗歌与生俱来地有着“实录”“纪实”的鲜明特征,具有较高的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世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大运河生态以及运河沿岸的民风民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末清初是历史上一段天崩地坼、风云激荡的特殊时期,产生于此际的运河行旅诗真实地记录了动荡时局中文人的行旅踪迹、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当时大运河实际的运行状况,是研究文学史、大运河史、大运河文化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有着“以诗证史”“补史之阙”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三侠五义》等武侠小说影响广泛联想到对侠义思想如何评价和引导的现实课题,同时联想到《三侠五义》等元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促使连接欧亚的北极东北航线(Northeast Passage,NEP)逐渐开通,由于集装箱海运为西欧与东亚间的海运贸易的主要部分,故以集装箱船运输为例分析NEP的经济性.对NEP经济性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依据NEP和苏伊士运河航线特征,确定经济性分析模型的各参数,模拟集装箱船在这两条航线的必要运费率和利润,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运价变动引起的利润变化进行损益分析,对燃油价格、NSR通行费率和舱位利用率的变化进行灵敏度分析.虽然NEP在必要运费率上高于苏伊士运河航线,但在考虑收入因素之后,NEP集装箱运输可获得更多的利润.研究成果可丰富北极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我国北极航线海运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台儿庄运河号子的产生、完善、鼎盛,以及它诸多艺术风格:独特的旋律织体和节奏;浓郁的乡土气息;别具一格的行腔和歌唱形式等,对研究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元统一中国之后,定都大都(今北京)。为了解决京城粮食供应的困难局面,先后开挖了济州河与会通河。其南北两端衔接了隋唐以来的旧运河,从而使京杭之间水运贯通。此后,明清两代继续整治和使用。自明成祖永乐时开始,治河中枢机构即设置在济宁城区,历经500多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而裁撤。治河中枢机构及其直属各官衙在城区的位置与规模,裁撤之后的使用单位演变概况,以及现在可寻找的遗址.文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表述,以此印证历史上济宁确是运河枢纽。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价值向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新时期传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定位进行探讨,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论述。结果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