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每年大概有20多万种新书出版,加上重印的大概有40万种,这个数据跟美国相比要低很多。难道说中国人不愿意去写东西吗?不愿意去阅读吗?王留全认为绝不是这样,而是因为原本的出版模式里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原来的出版,我定义为精英出版——对于很多人来说,出版门槛很高。但故事不是只有精英阶层才有,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分享的价值,只  相似文献   

2.
出版与出版行为继续存在吗?有必要继续进行出版研究吗?这是我们进入数字化媒体时代后人们所提出的疑问.  相似文献   

3.
核与辐射灾难离我们有多远?生活在核电站的周围安全吗?我们居室中有放射性危害吗?日常生活中有放射性废物吗?中国工程院组织,中国科学院支持,科学出版社紧急出版  相似文献   

4.
去年10月,<南方都市报>将自己评论版的文章结集出版,书名<南方的立场>.南都的评论在国内享有立誉,此番集萃出版,没想到书的名字在业界引起了一番争论.媒体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吗?"南方的立场"是什么立场?如粟这种立场是一种偏见怎么办?如果媒体都怀有偏见,那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公正价值又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5.
"慢"许多时候可以战胜"快"这是一个信息奔涌与新闻力量都超越其它任何时候的时代,但也是新闻生产非常容易浮躁、跟风、迷失、追逐泡沫的时代.我经常自问的是,《南方周末》的报道与写作,能在热点消褪后还被人所记亿与称道吗?能真正为记录、解释这个时代提供有分量的东西吗?能把"易碎品"做成经得起时间与思想考验的东西吗?能留下与这个时代交相呼应的新闻作品吗?  相似文献   

6.
声音     
《出版广角》2012,(11):94
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时关于"幸福"的回答。中国出版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很不情愿地接受了一个事实——数字化是出版的大趋势,现在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出版业态。  相似文献   

7.
传统出版进军网络出版的困境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林 《编辑之友》2006,(5):17-19
编者按:出版社进军网络出版的前景无疑是非常光明的,但道路也是非常曲折的.出版社办网站靠什么赢利?能像新浪等专业网站一样靠广告赢利吗?或者能靠点击率赢利吗?做到这两点似乎都不太容易.出版社网站靠付费下载阅读赢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可是出版社网站能拥有足够的内容资源吗?能有足够的资金开发新技术吗?出版社将现有的内容资源拱手交给专业的电子图书出版商,这是利还是弊?  相似文献   

8.
行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4,(10):5
正未来出版链条中,还有出版社位置吗?3月,大型电商京东推出自有图书品牌"京东出版",重点书《大卫·贝克汉姆》的广告贴满了京城大街小巷的公交车站。京东员工自诩京东"打响了出版的第一炮"。去年年底,承诺"不做出版"的当当网打破承诺,推出自有品牌电子书;而早在2011年,亚马逊就直接与作者签约,推出超过100本的纸质书和电子书。《中华读书报》报道:我们丝毫不怀疑,当越来越多的IT巨头进入图书网络销售渠道,聚敛了大量的用户,获得了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垄断了出版者与读者在线上交流的渠道时,它们会有进一步踏足上游内容生产,以获取整个产业链利润的冲动。那么,未来的产业链条中,上游出版社如何自处?出版社会消失吗?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数字出版大潮兴起,于是做传统图书出版的开始坐不住了,一边惊呼"狼来了",一边拿图书销售数量下滑来吓唬自己。其实,数字出版有那么可怕吗?不然!在我看来,这更像是数字技术商们编织的一个美丽童话。当然,我丝毫没有否认数字出版的先进性与划时代意义的意思,它所展现出来的美妙优势,确实是传统纸质出版所不能企及的。比如:  相似文献   

10.
陈肖人 《出版广角》2013,(11):89-90
出版也如此,要有找食物的蚂蚁(策划编辑)和搬运食物的蚂蚁(案头编辑),这样分工协作,才能把图书出版运作好。广西美术出版社有一位编辑李钟全,人称"半个编辑"。为什么得此绰号?大概是他一年当中仅有"一半时间"做编辑工作,其余时间搞他的爱好:摄影和玩赏古物。如此,社里能容得下他吗?不但容得,年终还给他一定的奖金。为什么?因社里规定:只要每个编辑每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14):24-26
<正>方是民、崔永元争论转基因食物安全因何走上法庭?法庭是对转基因食物是否安全作判决吗?转基因食物安全议题对判决有影响吗?方崔的公众人物身份对判决有影响吗?中国法官有权"造法"吗?一、历史有时惊人相似1993年在武汉,有位周姓造船工程师与另一位周姓船舶教授就造船理论发生论战。周教授发表3篇文章指责周工程师的理论是"伪科学",称他是"地  相似文献   

12.
出版改革是近两年来出版界各方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热”虽有日矣,实践的步伐却不能不说是比较迟缓的。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说编辑工作情况特殊不能大动吗?是广大编辑人员没有改革思想吗?很显然,都不是。事实上也不是一点改  相似文献   

13.
教材啊,教材     
教材出版争夺战根本原因何在?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使命所致吗?是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之必然吗?  相似文献   

14.
出版物向读者传播了信息,即出版服务于信息传播。同时,读者通过阅读达到了解信息、享受信息甚至利用信息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版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信息服务。曾在和出版界朋友聊天过程中听到过这样的对话:"你们出版社做数字出版了吗?""已经做了几本了"。显然大家都正在积极地尝试开展数字出版,并且很多机构也取得了诸如"已经做了若干本"的业绩。但是当今各种数字出版探索鲜见规模化成功的范例,同一内容的数字出版市场收益甚至还比不上相应的纸本出版的市场收益,原因和谜底何在呢?  相似文献   

15.
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话题,大家已说得纷纷扬扬了。不过,WTO的概念与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理解,WTO对中国出版究竟会带来多么大的冲击力,应该说大家心中还都没有一个完全明晰的认识。入世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个关于市场开放与贸易规则的问题,它对我国的出版会有影响力吗?会有怎样的影响力呢?我的看法是,加入WTO之后,境外出版机构的竞争当然应该正视,但中国出版业是否面临危机与加入WTO应该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换言之,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出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潜伏的危机,但却不必惊惶失措,也不必夸大入世后外国资本对中国带来的冲击。对中国出版而言,WTO更多带来的反而可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颇有几种儿童读物在市场热卖后,却在文坛遇冷,有的还遭到了严厉的批评.这就引起了争论,并出现了一些大相径庭的结论.大致看来,可分两派,一派站在市场的立场说话,一派则貌似站在"文坛"一边.而我以为,对此需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是市场盲目狂欢而文坛独具火眼金睛吗?是评论家瞎了眼而小读者最具判断力吗?应该遵循"民主"原则让购买者说了算吗?评论家应按照市场动向修改自己的评判标准吗?市场应在文坛高人指导下走向良性发展吗?……凡此种种,似都属"一概而论",皆不可取.  相似文献   

17.
《八千湘女上天山》电视连续剧播出后,有多个年轻同事问我里面的情节是真实的吗?这不禁想起编辑《八千湘女上天山》一书时对我的触动和图书出版后在乌鲁木齐首发式及与主人公座谈会的情景,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感慨这部书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1985年12月,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在重庆召开了全国首届出版科学学术讨论会。笔者有幸出席这次会议,阅读了会上交流的一部分论文,参加了有关编辑学问题的讨论,不禁为与会同志在出版科学领域热情开拓的精神所感动。建立出版学的问题是在1983年提出来的。从那时起到这次会议,不过两年多时间,但情况的发展比人们预料的要快得多。全国几百家出版社,出版过介绍各门学科的书籍,但不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出版学、编辑学的书。因此,当问题刚刚提出来的时候,有些人不免感到疑惑:出版有学吗?编辑有学吗?发行有学吗?如此等等。于是,赞成者提出种种理由,论证建立这些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怀疑者说:“学在哪里?拿一  相似文献   

19.
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些大的媒体一再使用"民营出版"一词,这样用合适吗?使用这一概念的媒体包括很多国家大报、党报、刊物、著名门户网站等.但究竟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名词概括民间资本参与的出版活动呢?  相似文献   

20.
海飞 《编辑之友》2011,(3):18-20
2010年,对于中国童书出版是个什么样的年份?据统计,2010年是中国童书出版界和儿童文学界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论坛最多的一年,平均每月超过了3次,达40多次;据统计,中国少儿出版在经历了十多年的10%以上,甚至15%的环比高速发展后,2010年继续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领涨"中国出版业。"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红色儿童歌谣的前两句。2010年初,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中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