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承办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师资培训于2007年7月14-18日在山西省委党校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多学科领域的50余名高校教师、妇女理论研究人员、妇女工作者齐聚一堂,聆听并共同分享了刘伯红、张李玺、王宏维等专家在理论研究、项目开展、教学实践等方面所做的理论探索,特别是她们对学科发展不懈的追求与成功的经验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并诱发大家依据各自不同的工作情形、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及其教学的五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中国高校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有了较快发展。2006年,教育部将“女性学”列入了新设的本科专业,可认为与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有关的高校课程及其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已纳入了学科主流、或进入了主流教育视域。目前,对这一学科及其教学尚未有系统评估,各高校对学科发展和教学也还处于探索之中,在此特提出五点看法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3.
2009年3月28至29日,“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第一届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近百名代表汇聚一堂,就妇女/社会性别学的理论、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展开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各学科的恢复、发展和对外交流,妇女/性别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妇女/性别研究和教学得到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党校、妇联及有关学会的越来越多的重视,跨学科的合作有许多方面的新进展。但是,迄今为止,包括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研究及教学等内容在内的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边缘地位仍难有本质性的改变。针对这一现状,中国妇女研究会与其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理事和团体会员合作开展一系列行动,力图从研究、教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各个层面,推动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科学领域主流。  相似文献   

5.
张芳 《教育探索》2008,(11):38-39
女性学是从人类的性别差异出发,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的性别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其特点,一是突出性别平等,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三是其内容的多样化。其意义和作用,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帮助女性发现自己的历史;二是向男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改变刻板的性别观念和偏见;三是以性别平等的视角审视女性发展的现状,唤醒女性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开设女性学课程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提高女性学课程教师的素质,改进其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与社会性别意识的提升相伴随,近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性别与社会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大亮点。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研究者学科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受过良好学科训练的中青年学者加盟的基础上,在“发展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性别学”项目的推动下,性别与社会研究的学科化建设加速发展。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特征不断明显;二是学科建设全面展开;三是挑战主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妇女 本土的研究方法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西方女性主义传入中国,女性学课程被陆续推上我国高校讲台。女性学课程自开设以来,课程名称和内涵由以女性研究为主渐变成女性研究、性别研究并存,反映了女性学研究立场和视角正在发生变化。高校最初开设的女性学课程基本上属于各学科中的女性分支学科,这个阶段开课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向传统学科中的性别歧视宣战,以改变男女学生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定型。90年代后期,学术界中使用“社会性别”来替代“女性”成为一种潮流,一些十分明确的女性学课程被冠以社会性别、性别诸类标签。“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对社…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性学长期由中产阶级精英白人女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美国女性学叙事主体单一且边缘化了其他女性群体。梳理近20年来美国正式出版的女性学学科历程的文献发现,有色人种女性以及其他妇女群体对美国女性学建设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探讨性别与种族交叉影响的黑人女性主义,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女性学的学科内涵。美国女性学学科发展从不断变化的命名、“交叉性”概念的形成,到由“姐妹情谊”向“姐妹差异”的转变,折射出重构后的女性学学科样貌。美国女性学的发展历程也启示我们,中国女性学应将自我叙事置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之下,以参与亚洲女性学学科建设,建构中国的女性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探索妇女/性别研究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诸多学者在妇女教育和女性学学科建设方面做过许多努力,在是否应该"独立设置学科"这一问题上长久徘徊不前。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在总结多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将妇女/性别研究与高等教育改革结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一反"独立设科"的传统做法,它倡导的是"渗透"和"互动":将妇女研究成果直接带进校区,以性别分析这一崭新视角全面参与教育改革,使妇女/性别研究原本具备的跨学科、综合性质在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中得以体现,将"可持续"前景建立在人才培育、课程建设和校区/社区互动发展进程中。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匹配是当前中小学科学科目教学备受非议与关注的焦点,渗透在其中的性别问题更是成为制约科学科目日常教学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文章尝试突破为性别刻板印象所遮蔽的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性别社会学理论来探究社会性别分工对女性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走进行动主体,阐明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通过访谈探析科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现状,厘清其专业发展的社会结构性成因,梳理女性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学科性别隔离与职业性别区隔的双重桎梏加剧了女性科学教师的弱势地位,科学教师需要打破性别藩篱,从组织制度生活中和社会性别建构缝隙中寻找专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社会性别(Gender)研究传统人类学中的妇女研究包含婚姻家庭、亲属制度、性别角色的研究,女性人类学者米德、本尼迪克特,大多被视为实践者而非理论构建者。70年代以女性主义和文化决定观结合为前提的女性人类学,论析文化多变性与社会因素对性别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开始了社会性别(两性差异)的探讨,改变了传统人类学的女性研究,使社会性别成为妇女人类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贯穿始终的重要课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与妇女地位,社会性别与人类起源、进化及社会生物学研究,社会性别与亲属制度,社会性别与劳动力分工,社会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妇女/女性.性别研究学科资料建设已具有良好的基础并呈现出以下特点:学术研究与资料建设的互动和良性循环;综合性、跨学科性;传统文献与网络文献资料建设的结合与创新。重视并加强学科资料建设,关键是要改变传统的对学术资料工作的轻视和偏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高校的女性学、性别研究研究的课程近年发展推进较快,已在一定意义上开始进入了大学教育的主流。然而,从高校教学管理的角度看,还没有对各层次的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等有进一步详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在此局面下,各类高校的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实际上存在较大差别,其教学效果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校承担该教学的教师的个人意愿、专业、兴趣、特长及偏好。与现有高校的其他主流课程相比较,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大部分仍处于自发、自生的状态,尚未列入常规课程的评估和建设体系,因而缺乏必要的教学保障机制,并且,因内在和外在的原因,这一课程本应当具备的社会批判立场及理论背景极有可能被不同程度的稀释、曲解。对此,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需努力解决好三个主要矛盾:国(海)外女性主义与本土化女性主义在学理背景、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实用性、应用性女性课程与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在政治主旨与技术性之间的矛盾,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教学中理论与社会行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量史料和统计数据,证明中外妇女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心理、生理特征和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不是造成男女两性数学能力差异的原因。导致出现数学上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原因,只要继续清除"传统性别观"的观念,加强女性的数学教育,建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那么,在数学上和在其他学科一样,女性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女性学的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发现,中学体育教学中隐藏着性别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性别偏见制约了女生获得体育资源的条件和机会,影响了女生的体育参与.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女性体育的发展,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性别社会学是在社会学和女性学的基础上形成的。80年代初期,社会学在中国的学术界得到复兴,发展的势头迅猛;无独有偶,在80年代后期,中国的妇女研究也兴起热潮,发展到现在,女性研究已经走出了“问题研究”阶段,开始进行理论的构建。为此,它寻找到了社会学这个理论背景和依托,构建出了性别社会学。那么,性别社会学的来龙去脉如何?性别社会学将有什么特色?以及性别社会学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是构建性别社会学必须思考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尽管近年来缩小性别差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学科教学、学业成就和教育培训等方面,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优秀者,将引领全社会女性的性别观,并对男性性别观的树立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意义,制定长远规划,构建实施体系,促进两性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女性学课程设置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女性人才培养策略。高职院校女性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女生教育为基点,以社会性别意识培养为平台,循序渐进,注入女性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提升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女生们学会用性别视角观察、发表意见和采取行动。女性学课程建设对女生发展、社会性别观念、高职教育改革、男女和谐发展均有促进和改变之效。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理论强调男女两性自然性差异的基础上的社会差异,追寻所谓的动态的性别公正.动态的性别公正在实践中的应用即社会性别主流化,探讨性别平等的具体的实施战略,在实践中必须把社会性别纳入到决策的主流中.只有把妇女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推动女性与男性协调发展、妇女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加快人类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者将女性解放运动追求的性别平等与社会主义所致力的阶级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它为中国女性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中国女性学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合理思想,使其与中国本土女性学相结合,不仅使西方女性主义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丰富中国女性学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