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都以浸润式英语教学作为其教学特色,而学术英语(EAP)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本文尝试探讨实践多重"双导师"制度,构建从入学到离校伙伴式、书院式、科研为导向的渐进式共同学习体。从导师遴选机制、课程机制和组织建设三方面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双导师"制度。  相似文献   

2.
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从树立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师德源泉、不断锤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文章以敬德书院为例,阐述通过构建书院式课程体系提升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应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展开,涉及哲学思想、德行修养、文化传统和技艺研习等方面,包含研修、读经典、学术、会讲、游学五类课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在促进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生全面成长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从现实来看,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传统书院制与西方住宿书院制模式移植的结果,在精神理念与性质定位、顶层制度设计、学问之道建构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思考。回溯历史,近代新儒家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坚持中国文化本位,沿循“哲学—文化—教育”思想理路,积极创建勉仁书院、复性书院、民族文化书院等新型书院以实现“教育救国”之伟业,为现代大学书院建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有鉴于此,现代大学书院建制要把握时代机遇,建构高质量发展方略,从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哲学维度出发,明确现代大学书院的内核精神,重视现代大学书院的传统文化研修与传承,践行现代大学书院的学问之道,最终实现本土生长的终极目标,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77):151-152
幼儿园课程提倡园本化、班本化,其目的是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推动其主动学习、探究和表达,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将结合大班的"揭秘山药"班本化课程,从发现孩子兴趣,探寻课程之"芽";了解孩子的经验和问题,寻找课程之"生长点";追随孩子的学习需要,搭建课程之"架";发挥家长资源,施课程之"肥";回顾与反思,助推课程再生长,谈谈生成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期发表三篇论文。第一篇是邓洪波撰《清代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其主要内容为:(一)省会书院的建立;(二)省会书院的特点(经费充足,频频受到皇帝的关顾,师资水平高,肄业诸生须在全省范围之内通过严格筛选方可入院,规模大、招生多,课程设置由朝廷议准通行);(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清朝中、后期新兴的省级书院,呈现出一种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势,如两湖书院试图以中西结合之方,为传统的书院注入新的活力,求是书院以讲求新学、西学为主,尝试将中国书院制度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沟通,皆是书院改革的产物。又如诂经精舍、学海堂在嘉、道年间兴起朴学之风,校经书院、时务学堂在光绪年间掀起三湘新政之潮。再如崇实书院讲求“格致”,设置制造课程,开中国近代机械工业教育之先河等。作者认为,总结清代省会书院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建设重点高校及学术研究基地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院既是学术组织,更是教学机构.王守仁将书院定位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湛若水主张圣学、举业合一,在书院大谈科举之学.影响所及,人谓"书院者,宅名胜,居来学,以广国家兴道育才之意,官政之最善者也"[1];"学校治化之原,而书院学校之辅也蚪"[2];视"书院为谈经课士之地,与庠序相济为功"[3].甚至有人说:"夫学,士之田也,有庠序以职之,有科举以劝之,而又为书院以课督之,与催耕促织何异?"[4]凡此种种,说明将书院视为谈经课士、准备科举的教学机关,已是明代的一种普遍共识.当讲会盛行之世,书院除了"升堂会讲",根据分定课程进行"讲解"、学习之外,还组织诸如文会、诗会、酒会、茶会、面会、舫会、遥会、会课、课艺、考课、作文、经史会、史学会、理学会、古文词会、昭代典故会等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会事.一般而言,这些教学型讲会皆和科举关系密切,历来为人们所鄙视.但细探究竟,我们发现,即便是科举之会,也有多种文化取向,值得引起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考课目标而自我安排的学习规程。清代广东书院存在着两种课程模式,一种为应付科举而设置,一种为崇尚经史古学而设置。这一差异导致了"无课程"与"有课程"之书院的分野,展现了两类书院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而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无课程"书院注重围绕科举内容进行考课,这导致书院生徒不能潜心做学问,而有追求科名等沽名钓誉之行为;"有课程"之书院注重经史教学,强调学问的经世致用,进而保障生徒的自主学习,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本真的回归,这是晚清书院改革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试从书院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办学特色,以探寻书院教育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实施"亲情德育"课程一体化,需要从"目标"入手,在"大德育""全课程"观念及前瞻性视角引领下,进行学校课程综合化建构、协同化靶标性实施、均衡化发展,探寻课程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总体路径以及与各学段、各领域、各学科课程相互牵连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含书院史)研究有许多新成果、新见解。文章仅以若干个“三”为例:如书院教学是三体现象的典型模式;中国学校发展有三个阶段;具有学校性质书院有三个要件;教育史可划分为思想、制度、实际活动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三种教育;唐末书院产生的三个原因;书院讲会有三种活动方式;历史上出现讲会式,宣讲式,聚徒式三种类型的书院;对北宋四大书院三类不同的概括;有北宋三大书院的说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书院的关系密切……等十余项,以供学者一笑。  相似文献   

11.
探寻微课程之"微",它在呈现形态上"微小"或"短小"、知识挖掘上"精微"与"适切"、课程研制上"草根"与"开放"等表征的背后,还蕴含着特定的认知理据、视点差异与技术悖论。透视微课程之"课",它以学科知识点为起点,以学习者经验为依据,以经验的改造为旨归。审思微课程之"程",它以"课程要素的整全性""知识点间的系统性""微课程间的耦合性"为内在逻辑。从"微""课"与"程"三个向度加以判读,有利于建构微课程的分析框架,创新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信息化时代的课程开发范式。  相似文献   

12.
荣誉学院是培养拔尖人才的一个重要模式,具有重课程、重研究、重指导、重活动等特点。荣誉学院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有利于提供专门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要实施"书院制"管理模式,就需要建设"书院式"荣誉学院建筑群,实行集中住宿,继承和发展书院教育方法,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研讨学习空间,建设以"有灵魂的卓越"为目标的荣誉学院文化,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形成全方位指导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陈岩 《江苏高教》2017,(12):35-38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5.
以"DSP技术"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过程化考核三方面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DSP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该教学改革包括以问题为导向、采用思维导图和案例教学方法、利用"面授+网络"混合教学模式和过程化考核方法等,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课程方式的变化、变革,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培育儿童的个性。目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如同三驾马车,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相辅相成,如何将这三大课程体系科学融通?我们认为:以"选课走班"为路径的学校教育教学的系统变革势在必行。我们从构建校本化的课程理念、研发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营造最优化的课程环境、探寻科学化的课程评价等方面切入,使"选课走班"高效实施,从而推动学校多彩发展,促进教师多彩发展,最终成就学生多彩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课程游戏化精神为切入点,从幼儿的兴趣、生活出发,因园制宜的生成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活动。在此理念下,结合当下疫情,本文尝试从生命课程的生成、绘本资源的运用、生命乐园的打造这三方面探寻立足儿童、生活,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一所高品质的幼儿园,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关键。以"有生命力"课程的建构为出发点,从对课程生命力的追寻、追问与如何增强生命力等三方面探寻,通过对幼儿生命成长的追寻、对教师生命发展的追寻、对优化幼儿园课程的追寻,形成"以儿童为本、源于生活、真游戏、真体验"的课程建设策略与经验。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伊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逐渐走入我国大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书院制的发展,是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的一种良性补充,它足以弥补高校在历史的沉淀中所遗留下来的"以专业为中心"缺陷。本文从书院的由来、书院制的发展、书院制在我国高校中的探索以及书院制的前景与展望四大部分来综合论述,通过国内外书院制高校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书院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占有极为浓重的色彩,从而我们可以从西方的书院制(即住宿学院制)中借鉴到一些适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法,同时也为其他高校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之道提供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是当前转型期的地方民办型院校的人才培养之道.针对该类院校原有园林设计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框架、培养方向、课程门类、课程体系等方面重塑课程结构,并尝试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法运用于规划设计的样本课程中,更新以问题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课程内容实用化、教学过程实战化,培养"易上手、后劲足"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就业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