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系统论社会思想家,卢曼基于"差异即沟通"的定位来理解广义、一般的媒介,并阐发了媒介本身作为"自创生"系统的运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解析沟通媒介的社会意义,并考察作为技术性传播系统的大众媒体运作问题。从人与媒介的系统性关系来看,卢曼的媒介-沟通-传播思想包含着去人化、将人视为系统运作而非独立自主个体、强调差异而非理性沟通的观念,是一种后人文主义式的媒介系统论。  相似文献   

2.
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梳理了弱势社群概念在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渊源,回顾和整理了弱势社群概念进入传播研究的理论脉络,并综述了欧美传播研究中关于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提出当代中国社会大众传媒与弱势社群关系的研究问题提供启发,并提供方法论的示范;同时成为未来研究可资对比和展开对话的文献平台。  相似文献   

3.
何静 《今传媒》2011,(12):23-24
社会的发展,新闻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新闻与司法二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新闻界和学者的重视,就有学者提出大众传媒滥用、错用监督的权力而易于出现"媒介审判"的现象。本文从"媒介审判"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国当前司法体制下传媒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新闻传媒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如何正确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力图展示现实社会,以传媒的力量将都市摩登气息广泛传播,而受众在传媒影响下日益滋长的消费主义观念亦促使传媒愈加关注现实社会,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城市与媒介的关系更加亲密。文章以《上海壹周》餐饮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份刊物的饮食栏目与上海"海派文化"之间的关联。具体而言,是通过对餐饮栏目的媒介研究,分析饮食文字背后所倡导和体现的文化观念,考察民众对上海的都市想象,并试图揭示大众传媒所构建的饮食世界与城市现实空间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5.
传媒的不断发展使媒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众传媒的侧重点发生改变开始为了迎合市场而片面的改变传播方针和传播内容,导致当前我国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失调。本文主要从大众传媒社会功能失调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大众传媒社会功能失调的补救。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是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理论源头,其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大众传媒是国家控制的意识形态机器,资本主义传媒文化是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在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包围和灌输下,人们成为了缺乏批判和否定之维的"单向度的人"。对大众传媒成为德国法西斯残暴统治的帮凶的记忆,以及目睹美国资产阶级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温柔统治的现实,是法兰克福学派传媒批判的生成语境。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批判。  相似文献   

7.
李清波 《传媒》2014,(6):73-74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本文探究了大众传媒的四项教育功能,即承载社会责任,传播精神文化;坚守科学精神,塑造传媒公信;雅化教育内容,发挥导向作用;"隐化"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崔琼 《新闻传播》2012,(8):38+40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政治文化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在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作为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之一,是当今一个极其重要的传播载体和工具。本文将对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大众媒介如何发挥好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这三个方面做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论传媒大众化倾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和传媒大众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中介物,广义包括的较多,挟义是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新闻性期刊等。传媒大众化,则是指媒介的传播形象、传播取向、传播定位。提出研究并重视传媒大众化倾向这洋一个问题,是新闻理论及新闻实践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性课题。传媒大众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反映时代、反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和传媒大众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中介物,广义包括的较多,狭义是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新闻性期刊等。传媒大众化,则是指媒介的传播形象、传播取向、传播定位。提出研究并重视传媒大众化倾向这样一个问题,是新闻理论及实践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传媒大众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反映时代、反映时尚、适应大众的一种传播形态。传媒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包括媒介文化、通俗读物、流行音乐、广告文化及时装模特等亚文化,其倾…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13)
本文梳理了功能主义传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比较的视野讨论了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即"传播的功能即传递意义"、"社会结构是预先给定的"、"传播主体是理性主体"。本文强调这三种预设虽然是该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如果一味不加反思地将其运用于当代传播研究之中,必然会造成其研究的局限乃至狭隘。本文通过将其理论预设置于比较的视野之中,探索了各个学科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传播功能"、"社会结构"、以及"传播主体"的不同解读,有利于打开功能主义传播观之外更为宏大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开创者之一的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梳理了他有关传播和大众传媒的论述.本文认为,对"文化"的再定义是理解威廉斯传播思想的出发点,而他对"大众"和"传播"等传播学核心概念的与众不同的论述,值得我们重视.威廉斯从当代文化的现实情形入手,讨论了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及其被商业化的扭曲,最后把视野投向了现代传媒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他对美国当代实证学派的批判,同样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2008,(6):5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组建《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课题组,在理论逻辑和实证研究的架构下,提出“传媒发展指数这个概念,从系统依赖的角度来考察传媒经济的发展及其社会性、环境性的制约因素。针对媒介产业以及与其密切相关产业的关系以及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分析媒介发展指数。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传媒与社会民主化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的社会民主化进程加速; 同时, 中国大众传媒也开始具有一定的公共领域的功能。本文运用“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 分析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其对公共事务的知晓和社会政治参与价值观之间的关联, 考察中国大众传媒在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功能; 并且希望能为丰富相关的媒介效果理论, 以及为探讨社会民主化、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5.
在新传媒环境下如何加强儿童媒介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环境,是指由个体或群体接触的传播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环境.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传媒环境. 有调查显示,现代社会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媒介的技术特征(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等)决定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比例,信道特征与容量,而媒介的社会特征(媒介的立场、风格、传播内容及其选择标准等)则决定着人们的社会视野和社会认知(如看到什么以及以何种方式从何种角度看到等).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2,(4)
当前的媒介事件研究大多聚焦于事件边界概念和社会功能属性的考察,忽视了戴杨、卡茨的理论创建是立足于大众传媒以讲述故事的独特叙事方式对事件的探索。本文以媒介事件研究的“叙事”为核心,围绕这一概念的应有之意、价值意涵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叙事作为一种符号资源的结构系统,既是媒介事件的建构语境,也是实现社会中心神话权力的关键来源,系统内的诸要素在数字技术驱动下被再度分配,导致事件语义功能的割裂与语用关系的转型。将叙事的概念与媒介事件理论相勾连,不同于当下学者们对事件研究的细分领域,而是基于戴杨、卡茨“媒介事件”研究衍生而来的,重新考察媒介事件这一经典理论的分析视角,在方法论和理论创新层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存在频繁互动,因而对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类型进行分类必须重点考察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据此将大众传媒的组织文化分成四种类型:操控型、引导型、追随型、独立型。分属不同文化类型的传媒组织所采取的传播策略也往往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根据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信息环境理论和勒纳、施拉姆的发展传播理论,同时联系我国的现实,可以发现大众传媒的一项重要功能:期望设置功能。现代化发展有赖于社会一人一大众传播的协调进步,社会的稳定需要公众有客观的社会满意度,这两点都与受众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形成的现代化观念有关,而观念的直接体现是人的期望值。  相似文献   

19.
一、窥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制造 近几年来,"剩女"已经成为街谈巷议、报刊杂志和影视传媒热议的焦点.以此观之,"剩女"既是个社会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性别传播问题.但是学界同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剩女"成因的不少,从性别传播角度讨论"剩女"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生产与制造,及其所隐含的性别与社会意义,却无多.  相似文献   

20.
李本乾、臧海群日前在复旦大学被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成为我国首批传播学博士点培养的博士。 李本乾、臧海群两人的导师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传播学研究基地——复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国良教授。据张教授介绍,李本乾的博士论文《中国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研究》,从综合受众特征、媒介类别、地区差异等方面,系统考察了我国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臧海群的博士论文《多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