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初识经典《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汉书》以西汉一朝历史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记载了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其中,班固的父亲班彪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在此基础上撰成《汉书》,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汉书》以史料丰富、  相似文献   

2.
《汉书》是研究西汉历史和文学的重要典籍。班固因其才学得到汉明帝赏识,被召到京师任兰台令史,负责掌管皇家图书秘籍,不久迁为郎,典校秘书。任职期间,班固充分利用皇家藏书的大量图书资料的有利条件,以司马迁的《史记》和父亲班彪所著的《后传》为主要依据,写成此书。因此,《汉书》保存的资料比较丰富。对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记载,《汉书》虽然基本上移用了《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一,移用时也常常增补新的内容。《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汉书》又称《前汉书》,“二十四史”之一。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彪为《史记》作续,但壮志未酬,抱憾离世。儿子班固继承父志,前后历时20余年,使《汉书》初具规模。班固去世后,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了《汉书》中的八表,而《汉书》天文志则由班昭弟子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学巨著,在体例上,《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是从黄帝到汉武帝的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是西汉王朝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所写的西汉二百三十年历史中,前一半和《史记》相重,其五十多篇人物传记,就是依照《史记》原文增删改易而写成的。因此,前人很早就注意了对这两部史书的对比。从晋代张辅写《班马优劣论》开始,散见于各类文集中的“班马优劣论”、”班马异同论”等,代不乏人。其中,有一个语言现象引起了历代研究者的  相似文献   

5.
西汉孝惠帝缺位于司马迁《史记》,而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其增立《惠帝纪》,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史记》、《汉书》中涉及汉惠帝相关篇目的细读,在史学视角与文学视角进行对比之后,窥见出《史记》发展到《汉书》,史学性增强而文学性减弱。  相似文献   

6.
一、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同为我国汉代的良史,司马迁在西汉,以《史记》开史学之先,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班固在东汉,他本《史记》之体例,以《汉书》开断代史之先.所以后世以"史班"或"班马"并称.他们二人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研究二人的经济思想,对于弄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读史·汉书     
<正>《汉书》,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为与《后汉书》区分,也可称为《前汉书》。《汉书》开始了断代史的写作。在体例上基本采用了《史记》的体例,并略有改动,将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都提到"外臣"和"属国"两个名词.和后世所称的外国臣民与附属国有所不同.它们在汉代的历史中有特殊的含义和重要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探讨.先谈"外臣"问题.对"外臣"问题讲得比较清楚的,莫过于与南越有关的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越已成为秦的郡县.到了秦末汉初,南海郡的龙川县令赵佗发展势力,独立称王.西汉朝廷承认这种现实,于汉高帝十一年  相似文献   

9.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是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精神,《汉书》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实录”精神远不及《史记》。虽然如此,但《汉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在《史记》与《汉书》中都有传,但有很大的不同。《史记》是合传,《汉书》为其单独列传;司马迁对董仲舒并没多少的正面评价,而班固却称其为"王佐之才";司马迁仅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班固为董仲舒增加了许多生平。究其原因,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及时代的背景等都不同。  相似文献   

11.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作者是班固。他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65篇)的基础上,于明帝永平元代(公元58年)着手撰写《汉书》,至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大致完成。后经其妹昭续撰和马续补修始成完本。《汉书》记西汉一代二百余年间的史事,较全面反映西汉各方面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不少重要史料,受到后代史学家的推誉。《汉书》武帝以前,纪、传、表多采用《史记》旧文,但重加整理剪裁,其中有增删改易,或新立传目,或增补事实,并提供不少新的史料,又较多地转录重要历史文献,使我国古代不少重要历史资料得以保存。《汉书》开创新代史的新模式;开拓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新领域;进一步发扬中国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采自《七略》,载录了西汉官府藏书,分析了学术源流和派别,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目录书,是目录学史上的一篇代表作,是我们研究目录学的宝贵遗产。班固在《汉书·艺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史记》首创"循吏传",班固《汉书》承袭此体例。司马迁笔下的循吏注重守法敬法,而班固笔下的循吏更注重教化及事功能力。二书"循吏列传"中所记述的循吏各有特点。司马迁与班固家学渊源、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二人政治思想、著述宗旨的差异,是形成二者笔下循吏的不同及其背后不同循吏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汉书·陈胜传》围绕着文字考据、史实征订、人物称呼等方面对《史记·陈涉世家》进行了诸多删改。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班固的"剪裁"多有论述,并提到了二书对陈胜称呼的差异,对《史记》的"世家"之体也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5.
钟淑凤 《文教资料》2011,(15):104-105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这两部历史巨著,前者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冲破儒学思想的束缚,抨击暴君酷吏的丑恶;后者则力求“纵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治安良策,巩固维护专制统治。虽然二书均为纪传体,且《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就它们的史学思想而言,马班之异是十分明显的。从现代的角度而言.我们不得不说.班固的思想水平比不上那位先他一百多年的前辈。  相似文献   

16.
《汉书》在记述西汉一代前期历史时,较为集中的从《史记》中摘引材料,很多篇目从文字相近,改动不多。这为训诂学提供了重要的互证材料。笔者谨从班氏书中摘取若干段落,将之与《史记》中相对应段落中文字进行比勘,指正二书中的文字错讹。  相似文献   

17.
班固在《汉书》的撰述中,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自注的方法,以自注形式说明正文,阐发见解。本文围绕《汉书》诸志、表以及纪传中的自注,试图对《汉书》自注的内容和形式、历史影响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二十四史“,也称“正史”,是我国古代24部历史书籍的统称,为一种纪传体史书。这套书卷帙宏大,内容丰富,总共3259卷,约4000万字。它记述的时间,从《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始,至《明史》记叙到明崇债十七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详细记载了我国4000多年各个朝代的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所以说它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史大事记”。具体地说,“二十四史”指下列史书: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东汉班固及其妹班昭著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等著的《后汉书》,晋陈寿著的《三国志》,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  相似文献   

19.
《汉书》宣汉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宣汉看作班固及《汉书》史学思想的消极面是很难成立的。班固撰史宗旨是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故以宣扬刘汉大一统为己任;《汉书》宣扬西汉社会的一统成就,确立了她在中国古代史上的盛世地位;宣汉并非对西汉帝王及封建统治阶级无原则的颂扬,而是秉笔直书以为政治借鉴,是实录精神和历史借鉴功用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