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互惠动机与激励:实验证据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由于员工具有互惠动机,正面激励制度的激励效率高于负面激励制度,不完全合约激励制度的激励效率高于完全合约激励制度。因此,企业制定薪酬激励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员工互惠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管理者-员工纵向信任行为的问题,在一般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同时考虑了员工的物质效用和互惠心理效用的序贯互惠"囚徒困境"博弈模型,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管理者首先实施不信任行为时,若员工具有完全理性或互惠动机不够大时,员工倾向于选择实施不信任行为:而当管理者首先实施信任行为时,如果员工互惠动机足够大,则员工会选择实施信任行为,如果员工的互惠动机处于两者之间时,则会以一定概率实施信任行为.  相似文献   

3.
隐性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行为,是实现知识的资本性功能的有效方式。知识理论中关于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目前仍停留在宏观理论领域,缺乏对微观层面的应用性探讨。隐性知识转移模型与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存在着天然的拟合性,但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前提下的完全合约理论对隐性知识转移行为不存在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借助于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模型的简化形式,通过对互惠性假设下与经济人假设下隐性知识转移行为的博弈均衡的对比分析可知:基于不完全合约的互惠性激励措施在隐性知识转移活动中更具有现实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图书馆馆员激励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依据博弈理论分析了我国现行图书情报体制下图书馆馆员的激励机制.提出必须建立真正的馆员用工解聘制度,明确尽职激励合约与敬业激励合约的激励界区;同时必须建立与敬业激励相容的晋升制度,逐步废除非敬业激励的晋升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员工工作动机的构成和特点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国有企业员工与合资企业员工的工作动机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尤其是改制国有企业员工有效激励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6.
袁留亮 《现代情报》2016,36(2):20-24
为提高在线科研社群成员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把基本心理需求和自主动机引入知识共享研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编制测量量表,以291名在线科研社群成员为样本,通过AMOS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自主需求通过互惠动机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能力需求,通过挑战动机正向影响知识共享、归属需求,同时通过互惠动机和挑战动机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最后提出了激励成员知识共享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激励框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知识型员工呈显著增长态势的新经济时代,对员工的激励日益被认为是保持各类组织竞争优势的秘诀之一自我决定理论(SDT)从内化的角度来分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并详细描述了外在动机转化成类似内在动机的自发动机的机制,国外开始将其纳入工作激励研究的重点。在SDT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提出基于SDT的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激励框架。  相似文献   

8.
郑永彪  张磊 《科研管理》2013,34(9):36-45
委托代理理论重点研究委托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通过制定相应措施来激励代理人朝委托人希望的方向去努力,主要工具是静态激励模型和动态激励模型。本文借助于委托代理动态激励模型,研究了在企业创新管理中,领导如何在不具备某些信息的情况下,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保持长期的创新动力,完善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中的政策激励。分别构建了在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共存等两种情况下,员工在常规工作和创新工作中的努力分配情况的连续时间模型,讨论了两种情况下最优激励合约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比较发现在过去与未来无关的条件下,员工的努力水平与将保持不变,并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努力方向,忽视企业创新工作。建议在企业创新的政策激励动力机制中,将员工的过去业绩及努力成本都纳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来激励员工在不同时期调整其创新努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员工激励的动机诊断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注重对员工激励的研究,本文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着重探讨员工激励的动机诊断与对策。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相对于个体动机的层面,分别从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1五层次需要,对案例企业员工激励的现状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昆  彭纪生  袁艺 《科学学研究》2010,28(1):104-109
在对跨国技术转移现实问题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契约设计理论,参照完全信息下的最优技术转移合约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次优技术转移合约的特征。次优技术转移合约特征显示:在技术信息高度不对称条件下,东道国企业(委托人)应该通过支付一个超额的市场收益分成(信息租)来激励外方企业(代理人)增加对合约中可证实显性知识的转移,同时相应降低对隐性知识需求期望和支付水平。在满足激励相容约束的次优技术转移合约机制下,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将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组织互惠行为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发的互惠量表,通过对5城市27家企业413名员工的调查,考察了三种类型的组织互惠行为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图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义互惠、平衡互惠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离职意图呈负相关关系;负互惠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离职意图呈正相关关系.最后讨论了研究结论对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静 《中国科技纵横》2014,(13):272-272
国企员工激励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国企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目前国有企业员工激励中忽视员工需求、薪酬激励方式和手段简单、激励形式单一,缺乏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王增誉  张领 《科技风》2014,(6):213-213
如何稳定员工队伍,是激烈竞争中的企业一大难题,物质上的激励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优秀员工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思想沟通机制,如建立谈话制度、设立老板信箱、实行领导家访制度、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服务等,这样更能满足企业优秀员工的精神需求,以拴住员工的心,从而稳定员工队伍。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人的行为中,总有一种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是优势动机。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组织中成员的优势动机,并通过一些手段和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些手段或措施就是激励。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以促进个体有效地完成目标的心理过程。将激励一词用在管理上,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的科研院所员工激励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莉  邓培林 《科技与管理》2008,10(3):113-115
目前我国科研院所采用的激励制度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普遍不足。以成熟的激励理论为基础,依据我国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结合国有科研院所特殊的背景和现状,探讨对科研院所的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陶静 《大众科技》2014,(8):149-151
科学设计一线员工薪酬制度,对稳定一线员工队伍、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文章结合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一线员工薪酬结构及特点,分析了其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薪酬制度设计的要求;探索了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线员工薪酬制度的措施:完善薪酬决策和考评机制;完善激励薪酬制度;合理运用非物质激励和负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17.
激励是管理者需要掌握的具有挑战性的技能,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企业员工类型不同,需求各有差异,为使员工最大限度发挥潜能,设计的激励措施应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企业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但员工决不仅是一种工具,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而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要想激励员工,又必须了解其动机或需求。每个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没有相同的员工;第二。不同的阶段中。员工有不同的需求。那么,主管人员能够采用的主要激励技术有哪些?虽然激励是如此复杂并且因人而异.因而也不存在惟一的答案,现在我们就此探讨一些主要的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杨宇  黄俊  贾煜 《软科学》2015,(3):15-18
基于战略、制度以及伦理的综合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292家食品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动机和来源。结果表明:市场对食品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和公共责任的激励作用不明显,而制度压力和高管承诺对该维度的社会责任行为有显著影响;食品企业承担消费者责任具有多重动力,但市场激励的效果低于制度压力和高管承诺的效果。因此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是基于满足制度要求和管理者主动承诺的表现,而非企业的战略打算。  相似文献   

20.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激励作用强化员工知识共享是国外学者研究的新动向。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系统促进企业内员工间知识共享的问题,分析了人力资源系统影响知识共享的众多因素,提炼出基于企业情境的信任、互惠模式和自我效能等因素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假设模型,试图为研究促进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