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丹 《江西教育》2006,(2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现在,在国内中学优秀师资比较集中的城市也聚集了一群“陪读”父母,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个人乐趣,甚至牺牲事业来陪孩子读书,愿望只有一个:让孩子上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目前,陪读风气有蔓延之势,以往陪读现象主要是高中学生,现在有少数家长从孩子读初一就开始陪读了,一些名校的周边成为陪读村,陪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水涨船高,名校周边房租抬价据山西晚报网今年9月18日报…  相似文献   

2.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时下,陪读现象在我国之所以愈演愈烈,必然有其存在合理性和深刻的社会原因.调查发现,笔者感到陪读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中国家长普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要成龙成凤,首要条件是学习成绩优异,能上个好大学,而要取得优异成绩就不能让孩子分心.几乎90%以卜的陪读家长认为,如果没有专人打理孩子身边的琐事,就会使孩子分心,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这些家长们认为,如果不给孩子租房陪读的话,孩子会浪费很多学习时间.  相似文献   

4.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古时就有书童陪读的事。历史上"孟母三迁",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陪读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对整个陪读过程我们应该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每逢开学,在大、中学的周围,“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牵动着一个家庭内每个人的心。本文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切身感受,探析中学生“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A5):180-181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历史上"孟母三迁",即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影响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的陪读是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所以这类家庭的教育问题现实存在,小城镇环境影响对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7.
“可怜父母心”,家长陪读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学有所成。陪读,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在生活水平高的城镇,陪伴学龄前儿童乃至初中高中学生学习的“陪读族”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父母陪读的现象。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以后,再忙着陪孩了学画、学琴、陪着孩子做功课、陪孩子参加校外辅导;考试期间,家长请假在家陪孩子,中考高考陪孩子去考场;当随着孩子的学问加深时,家长再请一位家庭教师,父母陪着孩子一起住家学习父母如此一种“好学”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心甘情愿的陪读呢?这又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呢?  相似文献   

9.
浅议陪读     
家长陪读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一种产物。所谓陪读就是孩子在家里做作业或学习时,家长坐在孩子身边进行指导、检查、督促或监视,直到孩子做完作业或学完功课为止。家长陪读从近期看,孩子的学习困难暂时被解决了,学习成绩似乎也有所提高,家长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时的平衡和安慰。但是,在忽视学习主体积极性的陪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效应!即强化了孩子的依附性人格,剥夺了孩子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锻炼的机会,最终可能使孩子成为缺乏责任心和坚持性、做事犹豫不决、胆小怕事、缺乏主见的人…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陪读正成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陪读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陪读虽然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方便,但它确实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必须要引起重视,引发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陪读,是近年来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36.8%的家庭存在陪读现象。陪读现象的出现,说明一考定终身的教育考试体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远不配套。陪读确实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方便和帮助,但副作用远远大于正面影响。我们不提倡陪读。首先,父母陪读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生陪读现象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陪读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产物和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产生有着多种复杂因素。正确认识陪读现象,深入分析陪读产生的原因,深刻剖析陪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更加直观、公正地了解陪读现象,本文通过对本地部分中小学学生家长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合对话访谈、数理统计、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中小学陪读的形式、结构、时段及原因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陪读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经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小学陪读现象呈上升扩大趋势,并逐步由农村向乡镇、由乡镇到县城、由县城到大中城市发展;陪读的原因错综复杂,陪读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最后建议有关部门、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对策,消除陪读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彼得·潘”是苏格兰剧作家巴里所著的同名幻想剧本中的主角,他是个永不长大的孩子。“彼得·潘”病症喻指依赖他人不肯长大的孩子。小学生学习上“彼得·潘”病症喻指小学生学习时学校里依赖教师、家里依赖家长的依赖心理及其行为表现:不会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以依赖家长为例,表现在陪读现象严重。“陪”者,伴随、辅佐,通“赔”也,陪读可分为“陪伴督促”型、“学习辅导”型、“简单替代”型,据某  相似文献   

15.
现在,家长“陪公子读书”的现象已很普遍了。“陪读”的方法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曾经有位家长和我谈起他的“陪读”体会。开始,这位家长也和别人一样,每天晚上陪着自己的孩子做作业。孩子遇到问题,他就帮助解答。孩子做完作业后,他就逐一检查,帮助改错订  相似文献   

16.
“陪读”,曾是夫妻双双跨出国门求学海外的代名词,如今这一词有了更加名至实归的含义。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为数众多的家长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事业,专职照顾上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一“陪读”现象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父母、孩子意味着什么?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一、形形式式的“陪读”A.南京某大学浦口分校食堂里,小吉正和母亲一起吃饭,对于这种情形,她的同学早已见怪不怪了。小吉的母亲住在校外的一排农民出租房里。开学半年来,对小吉照顾无微不至的母亲不仅每天要为女儿打扫床铺、清理衣服,还三…  相似文献   

17.
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并签字;给孩子听写生字、陪着预习课文:周末带孩子上辅导课,来回接送,耗上大半天时间:更有甚者放弃工作,举家搬迁,专职陪读……如今这样的家长陪读潮汹涌而至,不仅小学生读书要陪,初中生要陪,就连高中阶段的陪读现象也已不是个案。“过度陪读既苦了家长自己,更害了孩子。”专家建议,家长要学会适时抽身,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陪读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陪读正成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大学生陪读分父母陪读和“伴儿式”异性陪读。陪读现象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系的不科学。陪读不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的进程,应该“叫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移,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县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日趋丰厚,在广大农村,大多数家长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不惜代价,千方百计择校将子女送到教育资源优厚的县城学校就读,在孩子离家求学,担心其不能自理生活的情况下,这些家长也一同离乡背井当起了“陪读生”。从家长陪读的层次上看,有高有低,有高中,有初中,有小学,甚至部分幼儿家长也赶浪潮当起了幼儿“陪读生”。  相似文献   

20.
曹蕾 《教育界(基础教育)》2013,(收录汇总):161-162
本文从“教师:守住本位,授之以渔;家长:尊重教师,陪伴孩子;平衡关系,把握尺度”三方面,就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陪读现象做了一些肤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