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泉,包孕着民族文化的原始初象和文化精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理念和审美期许。从文化人类学、审美学、神话学的视角探讨英雄神话与中国武术的文化渊源,目的在于从民族文化的思想源头探寻中国武术精神的文化缘起和审美意蕴,有助于丰富中国武术文化的基础理论建设。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阐释了神话、英雄神话及民族文化间的关系,由此探讨了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符号的中国武术与中国上古英雄神话间的文化渊源。中国上古神话英雄的勇武刚强、高尚道德、牺牲精神等精神特质和审美境界积淀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英雄情结”,催生了刚健奋勇、崇德尚礼、舍生取义等价值取向的中华武术尚武精神。原始武术、巫术、舞蹈三位一体的原始社会文化背景下,英雄神话成为原始武术活动的文化主题,为探寻中国武术精神与中国上古神话间的文化渊源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因而,中国武术审美文化的源头应追溯到中国上古英雄神话。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天问>与中国上古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问>中涉及我国上古神话内容的有七十多问,其中大多是关于自然神话和自然社会性神话的.屈原作为一位熟悉和热爱神话的诗人,在<天问>中质疑了中国上古的大部分著名神话,表现了作者以怀疑的精神走出神话、以哲学的精神思考神话的态度.本文梳理了<天问>中涉及的中国上古神话的内容,并求解屈原质疑神话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欧洲文明的一个重要起源是古希腊文明,其中的神话传说曾引发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浓厚兴趣。爱尔兰诗人叶芝通过将神话元素与爱尔兰本土文化融会贯通,使其诗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该文本通过分析《一个荷马讴歌的女人》和《在学童中间》两篇作品中的古希腊神话元素,来研究其对叶芝诗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上古神话是上古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起源于母权制氏族社会,繁荣于父权制氏族社会,顶峰于奴隶制社会,之后逐渐衰弱。在这进程当中相应地形成了上古神话中的两性崇拜的现象,即从崇拜女性神发展到崇拜男性神,这不仅是上古社会生活变迁的体现,也是对人类两性关照的另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5.
论神话在汉代传播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在汉代的传播过程中生成着新的文化形态。这一新的文化形态是在认同上古神话的基础上发生的。在与汉代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契合的过程中,它张扬着汉代人的社会理想和文化追求,折射着汉代人的文化心态。质言之,神话在汉代的传播中一方面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另一方面则添加着汉代的认识、理解和追求。  相似文献   

6.
缔造美国神话是美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作为美国现代诗歌界五大巨擘之一的华莱士·斯蒂文斯意识到神话建构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在诗歌中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梦想,描绘了缔造伊甸园的困境,从而解构了美国神话。  相似文献   

7.
中原文化多姿多彩,并非只指儒家或<诗经>.屈原的政治观点属于中原文化;屈原诗歌中的神话包含在中原文化之内;楚辞的体裁在中原文化中也已存在.总之,屈原诗歌没有超出中原文化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满族是我国56个兄弟民族之一,世居白山、松水地域。溯源可追踪上古肃慎,中古的勿吉、靺鞨,近祖为女真,它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满族的神话更是神话中的瑰宝。满族神话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萨满创世神话,其中《天宫大战》被誉为重中之重。本文将采用结构主义和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叶芝将爱尔兰民俗和神话作为自己的诗歌创造题材,致力于恢复凯尔特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他在创造中采用了基督教文化元素,将爱尔兰凯尔特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叶芝诗歌中兼具凯尔特传统与基督教元素,此外,他坚持用英语写作,体现了他诗歌中凯尔特文化与英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依赖与对抗。他在保持与本民...  相似文献   

10.
在东西方文化汇流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传统的国学研究如何革故鼎新以走向世界?叶舒宪新著《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从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中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实际的启示。该书总体特征是突出的跨学科与跨文化意识。叶舒宪从比较文化视野出发去沟通文、史、哲三领域,明确提出“中国哲学思维模式的神话基础”这一新课题。本书的重要成就在于神话思维与哲学思维渊源关系的阐释,在于神话中的哲学胚胎和神话向哲学演进过程的独到描述。它以世界神话为参照背景,吸收当代国外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人类学的模式分析法,使古老的文献得到新的理解,为素以残缺、零散、含混著称的中国神话材料构拟出原型模式系统,进而对若干已失传或残损不全的上古神话做出原型重构。这种自觉寻求国际学术的共同语言,使中国神话、哲学和文化研究走向世界的努力,确是一种可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明发源地的两河流域与中国,在远古时代都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笔者作出上古两河流域和中国大部分神话的对照分析图,并通过比较它们相近主题的神话,总结出各自神话所具有的特点;最后探讨形成各自神话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汉族神话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及失传原因之我见陈金文20年代,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把我国上古神话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域。北部神话,主要是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华夏集团创造的神话。“北部神话大多烟消云散,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只是在《山海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存在两大弊病 :一是在进化论理论支配下视神话为人类早期历史的写影 ,视神话创作为野蛮人的专利品 ;二是神话解释上滥用清儒开创的音韵训诂之学。我们认为研究中国神话理应用中国文化来解释中国神话 ,而把域外文化仅作为启发和参考。语音文字不可不注意 ,但应禁绝无边无际的任意通转。只有这样 ,中国神话学研究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战国时期形成的“羿杀凿齿”、“羿射十日”神话及汉代出现的“嫦娥奔月”神话都是几个文化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为综合而成的 ,根本不存在一个“神话历史化”的过程 ,支配 2 0世纪神话学者研究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是值得认真反思的  相似文献   

14.
陆新伟 《阅读》2011,(10):18-18
创世神话是人类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的结晶。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神话,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这些神话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特色鲜明,动人心魄。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和英雄神话中。它的不少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甚至是悲剧性的。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起舞、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与英雄的崇高情怀。因为这样的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所以悲剧故事并不使人感到哀伤,而只是使人产生悲壮的感情,引起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此,这类神话形象不仅是悲剧性的,同时又是乐观主义的。而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悲剧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小说与神话有悠久的渊源关系 ,中西方现代小说中更是兴起了古老神话复活的热潮。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 ,也是小说家族之源。中西小说神话意识存在着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神话视野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神话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中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价值观、自然观进行比较研究,在揭示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差异的同时,阐释了神话与体育文化的内在联系: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势必会深深烙刻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家国一体化国家形成模式决定了祖先崇拜成为主流地位的宗教形式,自然崇拜被深深压抑未能充分发展起来,这导致中国古代自然神话呈现单调贫乏的面貌,神话发展一直沿着历史神话化的轨迹运行,祖先和文化英雄成为神话中的主角,英雄神话成为庙堂文学的大宗。与之相反,两河流域最早的国家形态是以城邦形式出现的,每个城市崇拜一个自然神,这决定了自然崇拜在古代两河流域宗教历史上长期占居主流地位,自然神话获得充分发展呈现发达面貌。透过神话这面镜子能够生动反映两大文明类型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这个神话王国中,由于有其特定的文化语境,一直续存着多种存在形态的神话,如活形态神话、口承神话、以及早已被用文字笔录写定的文献神话。各种存在形态之神话,其发展演进脉络仍较清晰。此外,神话的多向性发展,如从氏族神话发展为部落神话、民族乃至国家(地方政权)神话,由单一型(独立)神话发展为复合型(体系)神话,以及神话之文学化、哲学化、历史化的发展倾向,也依稀可见。通过梳理,可以透视出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与文化生态系统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神话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离奇古怪而又难以理解。就其表象来看,是“一大堆语无伦次”的荒谬的故事:月中吴刚常折桂树树创即合,天地相婚生十二男女提坦巨神,女婚持土造人,鲸被杀后腹生禹等,扑朔迷离。从神话的内容看,包罗万象,人类社会、自然的一切现象无不在其解释的范围,它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无边无际,苍苍茫茫,在这里长度,宽度、高度和时间、空间都消逝不见”(《神话哲学论》)。面对纷繁芜杂的神话世界,手足无措,倍感迷们。其实,跳出被神话包围的圈子,审视与之紧密联系的内容,从建构神话的主体入手,即从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