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知识>载陈学文<<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一文,认为<橘颂>是"屈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生平自我总结和自我勉励之作."笔者认为就<橘颂>文本和现存文献来看,赵逵夫先生<橘颂>为诗人行冠礼后明志之作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谷口   《职大学报》2007,(1):40-45
朱熹注意到<九歌>既是屈原作品又是楚国祭祀歌谣的双重性格,企图摆脱汉儒经学的约束.汪瑗比较注重其作为祭祀歌的侧面,但是明代大多数注家只认为<九歌>是屈原所作的抒情诗,忽略其宗教文化背景.清代注家十分重视<九歌>与祭祀的关系,考证日趋严密,但又带来了"比兴"、"寄托"等经学旧概念.闻一多认识到<九歌>的叙事性与抒情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昆仑是屈原楚辞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体现为神人相连接的"天柱"和群帝所从上下的所在.在屈原<离骚>中两次提到昆仑之行,一是在遭到打击以后,登上昆仑之巅,欲向诸神倾诉.在这点上,具有与"重华陈辞"一样的悲剧意义;二是表达顾恋家国、不忍离去之意.屈原的昆仑之游同时也是其灵魂之旅.  相似文献   

4.
"登遐"是古人对人死的讳称,由此义延伸,<庄子·大宗师>中有"登假于道",屈原<远游>中亦有"载营魄而登霞",二者皆通"登遐",但这里已表示达到某种境界的过程.庄子、屈原都幻想通过登遐去达到一定的生命境界,二者有相通之处,亦有区别.但最终他们的"登遐"都通过各自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回归了古之"登遐"的本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把握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应该注意以下十大关系,即:①屈原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圣贤的关系,②战国时代与春秋及春秋前社会以及秦以后社会的关系,③楚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④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⑤屈原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系,⑥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能的关系,⑦湖北湖南与战国时期楚国其他地方的关系,⑧真实的屈原和文化传承中屈原形象的关系,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⑩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天问>所表现的屈原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因为其目的是以古为鉴,开导后人接受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态度是冲破传统历史观的束缚,实事求是,保存历史真实性;思想是表现深沉的历史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惜往日>的作者仍属屈原,但其中个别地方有被后人窜改或亡加之嫌,需要注意识别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白话讽喻诗的语言风格极为相似,应是杜甫对王梵志诗歌的有意模仿.结合王维诗歌中的"梵志体"题注,再以杜诗为佐证,可以判定王梵志应生活在初唐时期,其白话诗对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雨巷>诗中象征与传统、原型意象与隐喻及象征修辞策略的相互融合,体现了戴望舒在学习借鉴西方象征派诗歌时,对西方象征派诗歌的特质有所选择的特点,该诗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象征意蕴,实现了西方象征派表现手法与民族传统相融合,创作出了中国式的象征派诗歌.  相似文献   

10.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03,2(1):18-22
朱熹的<楚辞集注>和<楚辞辩证>,对于王逸<楚辞章句>,不是局部的"祛蔽陋"、作辨证,而是本质上反对、全方位否定;也没有"明屈子微意",恰恰相反,是竭力淡化甚至抹杀屈原作品强烈的思想性、战斗性;不过,朱熹在批评王逸的楚辞研究只是顺文滚解、"不先寻其纲领"的"蔽陋"时,强调层次分析,抓住了文学批评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环节,在楚辞学史上有着开辟创新的功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