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聪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129-130
就业乃民生之本,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就业问题的解决。扩大就业是中国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统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劳动密集型增长,实施积极的就业战略,缓解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8,(5):1-4
基于2001~2015年中国31个省份FDI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样本数据,采用LMDI分解模型对FDI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动态驱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动总效应分解后的活动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呈显著差异性特征,即FDI的活动效应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动的总效应贡献最大,整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造成总效应显著为正的主要原因;FDI的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动的总效应贡献不够显著且呈微弱的非显性正相关关系,地区投向结构不尽合理现象依旧凸显;FDI的效率效应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动的总效应贡献显著为负,多数省份仍处于外资低效率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3.
通过假设建立了经济增长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的单因素影响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纳入同一分析框架,验证两者共同作用对就业弹性影响的显著性,采用1991-2007中国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弹性不存在明显促进关系,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显著,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对就业弹性有显著影响。结论认为,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分析安徽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其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之间建立了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对1990~2004年期间安徽省GDP对就业总量的弹性分析和三大产业就业弹性分析,提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安徽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安徽省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之间建立了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对1990 ̄2004年期间,安徽省GDP对就业总量的弹性分析和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从容  段兴民 《预测》2005,24(3):44-48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分阶段和分行业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以及偏离度的实证分析,提出解决陕西省就业问题的思路是实施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通过发展第二产业促进"蓝领就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完善社区就业体系;通过工业化加快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施以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两者存在明显的非一致性。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将中美两国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其中用有效就业理论证明出我国同样存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机制,并用计量工具对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科学与管理》2006,26(6):24-26
本文以中国1979-2005年的每年GDP总数、GDP增长率、总就业量及其增长率为分析指标,分别从总量、就业弹性、增长率等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从总量指标上对经济增长对就业能力的拉动力进行了量化,考虑了两者在增长率上存在着不一致性的问题,得出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步伐存在不协调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同步上升的趋势,符合经济增长与失业两者之间负相关,即失业率越小经济增长越快的奥肯定律。运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数量关系证明了在中国存在奥肯定律,而且奥肯定律的效应较大。建议用适宜的经济增长率来拉动就业率的增长。对我国而言,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办法,在拉动就业增长的问题上,促进就业的措施应多管齐下,但这是减少失业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就业与经济增长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实证分析表明,1978年-2009年我国GDP增长是决定就业总量增加的前提条件,但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在逐步减弱,就业弹性系数1978年-2009年间是0.23,1978年~1992年间是0.39,1992年~2009年间是0.1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劳动就业仍是当前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杨爽 《软科学》2007,21(6):55-57
探讨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和条件,阐明其转换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前瞻性人力资本培育,在对前瞻性人力资本培育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配合关系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配合为结合点,进行前瞻性人力资本培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应做好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笔者发现,高校图书馆在就业信息服务中,普遍存在主动参与就业服务意识淡薄、开展就业服务力度不够、缺乏长效发展机制等问题。本文引入学科服务理念,探讨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以学科服务深化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条件下的劳动就业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立波 《情报科学》2004,22(8):924-928,932
通过对美国的劳动就业领域的实证分析认为,在信息化条件下,就业方式突破传统的工时制度和空问形式;就业产业结构高度软化,就业职业结构与信息与知识关系越趋紧密;人力资本因素在实现就业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力市场表现出高度的弹性和漉动性。预知这些重要特征,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调整信息化发展中的就业政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区域差异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1990-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对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两类地区技术进步政策选择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不管是对就业总量还是就业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技术进步对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的总体影响表现为负效应,但教育导向型和科学导向型政策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最终能够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机制、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守贵 《软科学》2001,15(2):84-88
本文通过一些相关统计指标的计算对比,证明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机制,认为沿海与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同步性以及提供就业岗位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共同影响了这种人力资源的初次配置过程,接着分析了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消极影响,认为它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同时也不利于调动高校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二是调整西部高校的专业结构;三是在西部建立“地区年功序列”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对就业的影响——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剑平  郑光凤 《资源科学》2014,36(11):2361-2369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持就业稳定增长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两项不可或缺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与就业稳定增长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位GDP能耗每下降1%,将使就业增加1.143 2%,环境保护力度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化创造了就业,工资水平上升、资本深化减少了就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为保持就业稳定增长,我国需要合理安排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强保护环境的力度,实现这两方面政策的有效搭配。  相似文献   

17.
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困扰辽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经过30年的结构调整,辽宁产业结构演进呈现"三产化"趋势,但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缓慢,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矛盾.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应兼顾"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提高结构变动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18.
李东生  路海峰  吕优 《科教文汇》2011,(13):191-192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成为影响其就业成功率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结合这一问题开展了调研工作,本文将结合调研结果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化增加了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尤其是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带就业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工结构性失业、农村隐性失业的问题,而且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产业经济拉动和国家政策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当前大学生农村创业前景乐观,但创业比例依然较低,面临种种困境,亟需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农村创业,从而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