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用垂直潜流沸石填料人工湿地装置,研究不同湿地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在3个湿地实验装置中分别种植美人蕉、风车草和香蒲,采用蠕动泵间歇式进水。在持续7个月的运行后,采集植物样本,分析须根、根状茎、叶、茎的重金属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美人蕉对铅、铬的富集能力和转移能力均较好,各器官对4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依次为:须根根状茎叶茎。风车草对铜和锌的富集能力较强,而对锌和铬的转移能力则比较强,铅、铜、铬在风车草各器官重金属浓度分布为:须根茎叶,对于锌则是:须根叶茎。香蒲对铜和铬的富集能力较强,对4种重金属的转移能力均较好(TF1),对于铅、铜、铬香蒲各器官浓度分布为:叶须根根状茎,对于锌则是:须根叶根状茎。  相似文献   

2.
增强食用菌对硒生物富集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被人体吸收与其化学状态有关,通过选取不同培养基成分,探讨香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的硒元素生物富硒作用,指出金针菇富集硒能力最强,而硒盐浓度对香菇菌丝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硒,被人体吸收与其化学状态有关,通过选取不同培养基成分,探讨香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的 硒元素生物富硒作用,指出金针菇富集硒能力最强,而硒盐浓度对香菇菌丝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霉菌性肝炎(黄肝病)是由黄曲霉、灰绿曲霉和构巢曲霉等霉菌引起的疾病,而黄曲霉素是一种很强的肝性毒素,可引起动物致癌。现已证明肝病中有一种含硒酶的存在,而硒是人体及动物体每日所需的微量元素,实验采用霉变的饲料和药品(清水中添加亚硒酸钠-VE)同喂小白鼠15d,观察其症状。然后并进行血清和肝组织匀浆的生理指标检查和肝脏病理变化检查,并与正常组和对照组比较,主要研究了亚硒酸钠-VE对霉菌性肝病小鼠血清中ALT、AST、GSH、SOD、MDA含量的影响,实验表明亚硒酸钠配以维生素E可以预防霉菌性肝病的发生,为亚硒酸钠-VE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松花江湿地由于长期承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治理和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了解湿地植物吸收降解重金属的能力,对香蒲、水芹菜、浮萍降解重金属Cd、Pb、Zn做了室内模拟实验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湿地植物对三种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香蒲对Zn还有一定的富集作用,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与污染负荷、植物种类等均有关,而且吸收量有一定限度,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明显高于水中,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以从底泥中吸收为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考虑低硒与饮水中有机场中毒两方面因素,试图探计二者在地方性大骨节病病因中的相互关系。采集并提取了典型大骨节病区饮用水中的腐植酸,以腐植酸配合硒对实验白鼠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硒吸收、分布、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观察病区腐植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腐植酸的掺入使得白鼠口投硒组肝脏硒吸收量下降,脾脏吸收增加;而腹腔注射放射性硒组则腐植酸增加了白鼠脏器总的硒摄取量;在口投硒组加入腐植酸后,鼠体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加,说明腐植酸对硒酶具有一定程度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荣  谢冬梅 《青海科技》2011,18(1):16-17
为探讨富硒带蔬菜对硒的富集效果,在青海省乐都县富硒带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含硒量处于富硒水平,试验作物硒积累结果都是富硒产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地处地下水型高氟区的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进行了调查,采集该高氟区和对照区的灌溉水样、整株蔬菜及其根周土进行实验,研究灌溉水和土壤中的氟对蔬菜氟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氟水灌溉区,土壤中的水溶性氟是蔬菜中氟的重要来源,同一蔬菜的不同组织对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吸收、富集能力有明显区别。但植物吸收、富集土壤氟的具体生物化学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宽叶香蒲T.latifolia和长苞香蒲T.angustata花粉中     分别分离得到几个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个为甙元,五个为黄酮醇甙;用薄层层析分析了     五种香蒲花粉(包括上述三种)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各种花粉黄酮成分基本一致。     从化学上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及可能相关的16个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属与露兜     树科相差很远;与帚灯草科,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相似;与黑三棱属非常相似;因此建议把香蒲     属和黑三棱属同归于一科——香蒲科,成立香蒲目。该目可能与帚灯草目接近。这些结果与    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血清学、胚胎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泡桐营养元素吸收和循环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修  黄冬梅 《资源科学》1999,21(2):62-70
文章对泡桐各器官营养元素储量及其吸收循环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泡桐在大生育周期和年生育期内的养分吸收循环规律:①泡桐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加;②泡桐各器官对营养元素吸收多少依次为叶>枝>花>干>根;③泡桐对各营养元素吸收量的多少依次为N>K>P;④泡桐各器官对营养元素有选择吸收作用;⑤泡桐营养元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7月底之前;⑥泡桐营养元素的循环率为67.34%。  相似文献   

11.
3种植物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月燕  刘秀莲  洪丰 《科技通报》2008,24(2):266-271
以菖蒲(Acorus calamusLinn.)、金叶菖蒲(Acorus gramineus‘Ogon’)和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H.Wendl)为试验材料,将3种植物定植于人工配置的Cu、Zn、Cr和Pb复合型污染的土壤,研究不同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3种植物根部具有较强的吸收与富集作用,除Zn外,其他三种元素在根中的含量要大于茎叶中的含量,表明根系对Cu、Cr和Pb的滞留能力较强;3种植物对Zn的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比较高,而对Pb的吸收量最少、吸收速率比较低,表明这3种植物对Zn污染的土壤净化效果最为明显,而对Pb污染土壤净化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开封市特色农作物大蒜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球化学调查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根据研究区优质大蒜生长所需的土壤元素及其含量值,选取了污染元素As(砷)、Pb(铅)、Cd(镉)、Hg(汞)和Cr(铬)作为有害污染元素,全量B(硼)、S(硫)、Se(硒)、Zn(锌)和Cu(铜)作为有益元素,构建评价模型,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对区域特色农作物大蒜进行适宜性评价以及种植区划。研究区域只有Pb、Cd的污染指数有小范围大于1,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199.07%的土壤处于安全无污染级别,0.93%的土壤存在污染,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周边;2有益元素单项富集指数中S元素比较丰富,其他元素处于适中偏缺乏状态;有益元素区域综合富集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开封市47.94%的土壤有益元素处于丰富状态,37.89%的土壤处于适中状态,14.17%的处于缺乏状态。结合农用地分等结果,确定开封市大蒜种植适宜性分为:最佳适宜种植区、一般适宜种植区、勉强适宜种植区、不适宜种植区4个级别,其中最佳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14.66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33.99%;一般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16.15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37.44%;勉强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5.75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13.33%;不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6.67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15.24%。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开封市大蒜种植现状范围进行了区划调整。  相似文献   

13.
太原市冬季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12月,使用美国PIXE公司的单孔分级式撞击采样仪在太原市区进行大气颗粒物采样。使用质子X-射线荧光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20种元素的浓度及其谱分布,对太原市冬季气溶胶的化学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测到的大气颗粒物中2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主要是由Al、Si、Ca、Fe、S五种元素贡献的,且粗粒子占优势。与历史资料对比,Ca、Ti、S、Cu、Pb等元素谱分布图变化不明显,表明来源变化不大;As、Se、Br三种元素由细粒单峰型变为三峰型谱分布,可能与局地扬尘有关;Al、V、K、Mn四种元素谱分布明显呈向细粒模态,表明来自人为源污染加重。大气颗粒物中Cu、Zn、Br、Pb等元素富集较高,尤其是在细粒子中,表明这些元素污染较重且主要来自人为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冶金尘、燃煤尘。  相似文献   

14.
膳食硒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硒是人体必要的生命元素,人体缺硒会造成许多重要器官的机能推敲,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证实,硒具的抗癌、防治心血管病、防治克山病、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重要生理作用。我国72%地区处于缺硒、低硒带,膳食中硒摄入量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我国几亿人口的身体健康,因此,开发富硒食品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还介绍了膳食硒的存在膳食硒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四川紫色土区土壤养分径流和泥沙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四川紫色土区土壤养分径流和泥沙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土壤氮素主要随径流流失 ,主要土内径流和地下径流携带NO3 N所造成 ;土壤磷主要随泥沙流失 ,泥沙中的养分有明显的富集现象 ,但不同流域以及不同雨次的富集系数明显不同 ;同时泥沙N、P的富集系数与泥沙浓度有一定的关联 ,一般是泥沙浓度高 ,N富集系数低 ,P富集系数高  相似文献   

16.
Trace metals are beneficial nutrient materials that act as essential cofactors in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certain trace metals may be related with risk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This study analyzed some trace elements level in hair and nail of patients with stomach cancer, and compared with their level in healthy controls. Trace elements (Cu, Fe, K, Li, Mg, Mn, Na, P, Se, Sr and Zn) are estimated in hair and nail of the 73 cancer patients and 83 controls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The levels of Cu, K, Li, P and Se in hair and nail sampl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ases than controls. Levels of Mg and S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cases than controls. Fe level in hair sampl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ases than controls.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Fe, Se and 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ancer stage in the hair of patient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k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ancer stage in the nail of patients.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how that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crease in Cu, K, Li, P, Se and Fe, and stomach cancer development.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trace elements could be a potential diagnostic marker to predict cancer progression and its etiology.  相似文献   

17.
侯现慧  王占岐  杨俊 《资源科学》2015,37(7):1367-1375
富硒土壤是发展富硒产业的天然载体和宝贵资源。如何根据地区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是客观衡量耕地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耕地利用分区研究可以为地方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依据。文章以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对福建省三元区耕地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结合三元区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土壤环境质量及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等因素,进行耕地利用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区耕地质量总体良好,土壤磷和钾元素含量是制约该区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将土壤硒元素作为富硒区耕地质量评价的考量因子之一,客观反映了富硒区耕地质量状况。同时通过利用分区研究,划分出富硒产业发展区、基础农业保护区、土壤环境治理区和生态环境管护区等四种类型区,文章根据不同类型区特点,对耕地提出了不同的利用方向和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8.
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种子萌发及叶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OTC-1型开顶式室进行了CO2浓度对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对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发芽势明显增设,CO2浓度有加速种子萌发的作用。CO2浓度升高对C3作物叶面积、叶干物重增加显著,C4作物增加不明显;随着CO2浓度升高,C3作物叶片气孔密度变小,C4作物(玉米)呈相反趋势;水分胁迫使气孔密度增加;CO2浓度升高,气孔阻力增大,蒸腾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镉(Cd)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可引起呼吸系统、肾损伤等多种疾病,对人体毒性极高,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植物-食品-人的迁移途径在人类对环境镉的暴露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Cd通过饮食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和作物进行大规模采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蔬菜、水稻、旱地、果园等4种土地类型土壤及其种植作物中镉含量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地和水稻地有明显的污染超标现象,其中菜地土壤镉含量最高。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各作物镉富集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其对镉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地稻米镉的富集能力最高,单独划为一类。利用定性风险分析技术,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镉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商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下,作物镉风险商值为水稻>深色蔬菜>浅色蔬菜>水果>玉米。镉对个人致癌年风险的计算结果表明,水稻个人年致癌风险为0.6270×10-4/年,高于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年风险水平0.5×10-4/年,为不可接受水平,居民面临较大的致癌风险,应采取积极措施对研究区土壤镉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