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末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各方言材料和现存语料的考察,把句末语气词"着"分为两大类:表先行义的"着,"和表暂且义的"着<,2>".根据所表语气的差异再把"着<,1>"分为三小类:表祈使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未然的事态语气.  相似文献   

3.
调查发现河北方言保存了近代汉语中语气助词"着"的一些用法,还有一些有特点的用法。根据所表语气的不同,我们将语气助词"着"分为表祈使的语气助词"着",表疑问的语气助词"着"和表假设的语气助词"着"三类,其中表祈使的语气助词"着"可以表示命令、嘱咐、威胁、警告等不同语气,有的在表祈使语气的同时兼表先行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一现象使汉语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虚词 ,“着”就是其中的一个。它由一表“附着”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份 :一是表示持续态的动态助词 ,即表进行的体标记 ;二是表示祈使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5.
"罢休"一词本由表示"休止"义的两个动词"罢"与"休"同义复合而成.而"罢休"在发展过程中,因受语用环境复杂化、主观化及类推机制的影响,至明朝始,产生了语气意义.明清时期,语气词"罢休"又嬗变出新的意义,可细分为"表示姑且算了"语气的"罢休1","表示姑且这么决定"语气的"罢休2",以及"表示某种建议、祈使"语气的"罢...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对比的角度探讨汉英语中祈使语气的表达方式1、祈使语气的肯定表达形式;2、祈使语气的否定表达形式;3、祈使语气的强调表达形式;4、其它形式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篇课文《伶官传序》有这样一个句子:"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对句中"其"字的含义课本上是这样注释的——"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笔者认为这个释义不够严谨,值得商榷:因为同样是祈使语气,"应当"和"一定"的差别却相当大。"你应当少抽点烟,少喝点酒。""你应当找他(她)好好谈一谈。"不难发现,作为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应当"表示的往往是规劝、商量、建议一类语气;而"一定"呢?"你一定要少抽点烟,少喝点酒。""你一定  相似文献   

8.
"不敢"一词在西北地区的方言中表示祈使语气,其语气要比共同语中的"不要"等更委婉些。"不敢"的这种祈使用法与秦汉律中的"毋(勿)敢"有源流关系。"毋(勿)敢"开始可能还不算是方言词,但后来由于语言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的原因,比如朝代的更替、首都的迁移等而沦为一个方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古代的"毋(勿)敢"逐渐演变为现代的"不敢",其表祈使语气的用法还一直保留在西北地区的方言中,只是在语气上更含蓄些。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及裴注中的语气副词“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及裴注中语气副词"其"主要表示命令希望等祈使语气,其次为推测判断语气、反诘语气等。这与《左传》中"其"主要表示推断、反诘语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借此可以看出语气副词"其"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用法变化。  相似文献   

10.
“怕”在北陀客家方言中除了作心理动词、语气副词外,还可以作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可协助表达疑问、祈使等语气.在“怕”表达的多种语气中,它们都含有一种“不确定”的句法语义,这种语义是来自于其语法化源头语气副词“怕”的“推测”义.虚词多功能的认知和统一解释需要加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相互结合,“怕”的研究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基于前人对“A点儿”的研究分析,阐述“A点儿”的含义,论证“A点儿”属于构式,并列举实例阐释“A点儿”祈使构式固定的两个构式义,探讨两个构式义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关系,同时分析“A点儿”祈使构式中“点儿”的祈使语气作用,A的三个语义限制条件(非贬义、静态、可分等级形容词),并从构式语法视角考察“A点儿”构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含有疑问形式的"吧"字句有表达祈使和表达猜测两种类型,单纯的疑问形式与"吧"构成"Q+吧"句式是省略了述语动词的疑问祈使句,"吧"负载着祈使语气,Q负载着询问功能.说话人意图使用"Q+吧"结束对方当前偏离自己意愿的行为或意图,急切地希望对方回答问题Q.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二合复句内分句语气同类组配是主体,异类组配是次要的。前后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的使用频率具有一定的倾向性:陈述与疑问/祈使/感叹的组配〉疑问/祈使/感叹之间的两两组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疑问/祈使/感叹+陈述。陈述语气与疑问/祈使/感叹共享特征的数量都多于疑问、祈使、感叹两两语气之间共享特征的数量,因此前者是优势组配。疑问/祈使/感叹居前时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居后时不受此限制,因此疑问/祈使/感叹居后是优势组配。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有三种不同的语气: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和虚拟语气。陈述语气为最常见的语气,表示说话者认为他所陈述的事件是真实的;祈使语气多用于请求、命令等:虚拟语气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愿望或假想,而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所说的是一个条件,不一定是事实,或与事实相反。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不存在什么动词祈使语气语法范畴。所谓祈使语气的动词形式就是动词现在时第二人称的语法形式,是动词现在时的现联性表示将来动作的一种语用功能,其主语毫无例外是第二人称。  相似文献   

16.
语气,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人表达看法,态度和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在英语中有四种语气: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虚拟语气。  相似文献   

17.
"嘎"是昆明方言中一个很有特色的词,可作句首语气词"嘎_1[ka~(44)]",无实义;作句中语气词"嘎_2[k?~(53)]/[ka~(53)]",表提醒、警告的语气意义;做句末语气词"嘎_3[k?~(53)]/[ka~(24)/ka~(53)]",表祈使、不满、商量、催促、感叹的语气。能与语气词"了""呢"连用,有停顿照应、凸显焦点信息、缓和话语的语用功能。"嘎"的虚化、具体语境中对听说者心理认知因素的影响使得语气词"嘎"凸显出主观性。  相似文献   

18.
重庆方言助词“起”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方言助词“起”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并且还可以构成重叠式或出现在连谓结构中,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持续或动作行为的方式、结果。它的语法分布比较接近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而表祈使语气、动作可能和起垫音作用的“起”则是重庆方言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19.
"嘇"类语气词分布于汉语的不同方言中,这类语气词来源相近且语音近似,在语句中具有表达提顿、虚拟或祈使的功能。内部语法化方向和程度的不一致,导致部分"嘇"类语气词能表提顿。有些"嘇"类语气词不能同时表达虚拟和祈使语气,这是因为起源的差异。"嘇"类语气词的产生和"时"的语法化有关,表提顿和假设的语气词由"时"虚化而来,表祈使的语气词有共同来源,多为"些"的音变形式或转写形式。  相似文献   

20.
陕西洋县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语气助词 "ga[ka]", 与ha[ha]、xia[cia]并存使用,它是中古音的保存;ga[ka]作为语气词,主要表达祈使语气,还可以用在表陈述、疑问、感叹、虚拟等语气的句子中,以强化语气,还可以表示停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