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认识路华是在广告论坛上。她或为嘉宾、或为听众。从她的分享中,我听到了睿智;从她的静听中,我看到了学习精神。我在广告界15年的生涯中,从昆明风驰传媒到TOM户外集团到组建上海赢城传媒,认识了不少的朋友。但有一类人我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2.
每当我从广播里听到自己的稿件被采用,心里格外高兴和激动的时候,不由得想起我的老师——《新闻爱好者》. 去年,我还不认识这位老师,更不知道她尊姓大名.平时写的稿子寄出去总是"泥牛入海"没信儿.后来,村主任付华  相似文献   

3.
我挤到电台评论席上,“金毛狮王”巴尔德拉马依然吸引着众人的眼球,这位哥伦比亚巨星的手臂上,套着厚厚一堆五颜六色的手链,金色卷发一如神勇当年,仿佛快要爆炸。我面带神秘笑容给他看一张照片,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你怎么认识拉丽?”拉丽正是“狮王”的老婆,揭幕战时,我竟然与她坐在了一起!看着这个浑身戴满项链手镯各种饰物的女人,我好奇地询问她来自哪里。她用并不清晰的英语告诉我她是哥伦比亚人,我立刻提到了“金毛狮王”,然后就听到了自然平静的回答,“哦,那是我老公。”  相似文献   

4.
春回大地,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很快传遍祖国大地,她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演员。我采访这位著名演员时,她曾不止一次地讲到,自己能为广大群众所知,与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李喜元的发现、扶植分不开。因此,我记住了李喜元的名字。最近,听到李喜元录制的评书演员单田芳播讲反映近代历史评书《百年风云》等四部书,不但又受到听众的欢迎,还得到了薄一波同志的称赞,并书写了“发展评书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题词。这更使我想认识认识这位新闻工作的同行。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1999年5月9日,本世纪最后一个母亲节,全体母亲的节日。我买来了一束雪白的马蹄莲和紫色的勿忘我,花开得正旺,我知道她是最喜欢花的,垫着她曾用过的大红色塞语字典,放在她以前的办公桌上,“母亲节快乐,邵云环!”我在和你说话,你听到了吗?然而,残酷的现实一遍遍告诉我,她去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在母亲节的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归来数月,笔下走过的 人物已有若干,但有一个人 总是欲写又罢,却又时时在眼前闪现。她就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美国洛杉矶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说起来认识她纯属偶然,一位友好多次向我提及她,并介绍我们认识。我去拜访她的那一天,她给我讲了几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讲着讲着,她渐渐地沉浸进去,我也被吸引住了。我感到她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我将这种感受表达了出来,岂料,这却又引出了她30年前的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7.
我从未遭遇过如此冷峻拒绝的采访对象 许鹿希,初见这个名字,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她是谁;如果我说“她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大家就明白了:但是,这却是许鹿希最不愿意听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李春 《图书与情报》2008,(2):120-123
主持人的话:我是在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四川省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班上认识李春的,她向我们大家作自我介绍,她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馆长。对李春,我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精神上的,我成了她的粉丝;另一件是行动上的,在她发言后,我拥抱了她。  相似文献   

9.
看到她,我的心灵如同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读过她,我的眼睛似乎看到了梦破的碎片;放下她我很自然地想起那久违的旋律。我想作为80后的我们,看到这本《80后自己的老照片——令人温暖而伤感的回忆》心情一定是复杂的、矛盾的,她带给我们的回忆是美好的也是伤感的。无论如何,这是我们自己的足迹,她使我们回首、驻足、行走、奔跑、飞翔。  相似文献   

10.
范学贵 《档案与建设》2007,(7):39-39,49
今年3月3日,我接到丹阳市计经委退休干部袁杏秀的电话,说她家有抗战时陈毅和她爸爸(金坛人袁永祥)在一起的照片。她看到报纸报道我是抗战文史研究者,愿意将这张照片扫描一下寄给我。陈毅在苏南、苏中抗战八年,我未听说有金坛人士与他在一起的照片,今天听到这一消息,令我喜出望外。  相似文献   

11.
(一) 新闻发布会之后,记者们相互介绍:这是著名记者某某,这老兄便是大手笔某某,等等。知道知道,久闻大名——绝无瞎捧之意,确实在报上、广播里经常看到和听到他们的名子。然而,面前这一位,介绍人称“中央台的杨青”的女士,我却不曾读到或听到过她的名子。看介绍人对她极其敬重的神情,可以认为老杨是被列入“著名”之列了,但我翻遍了脑袋的所有角落,终无法调出关于“本台记者杨青”的声音记忆。也许她习惯用笔名吧——不少  相似文献   

12.
1988年4月5日上午。新华社驻马尼拉分社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是菲律宾新闻部长兼总统新闻发言人特奥多罗·贝尼尼奥。他通知我:“总统收到了你要求单独采访她的信。她决定后天,即她访问中国前,用40分钟的时间,接见和回答你的问题。请你把要提的问题马上写给我。”放下电话,我不禁喜出望外。很早我就想有一个  相似文献   

13.
不妨闷骚     
很多年前,在宿舍第一次听到姐妹说"闷骚"这个词。由于她发音不标准,晚慧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她说的是"梦骚"。又正好那几天在看三岛由纪夫的《潮骚》,那段牧歌式爱情的透明和温软,让我对"骚"字有了很纯洁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14.
她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她。只为了同一个男人,不得已,进了同一个逼仄的檐下。从此是一段长长的不了情。我说的,是婆婆与儿媳。  相似文献   

15.
首次台湾行     
从台北回到北京已经数天,见面的朋友、新闻界的同行无不要求我谈谈“台湾观感”。的确,时空的转换一时抹不去我脑海里的鲜活印象,眼前似乎还能见到车流如潮、喧闹的台北街道,见到无处不在的广告牌、霓虹灯,见到香火鼎盛的妈祖南天宫,见到阵雨中的客家义民庙……见到许许多多认识与不认识的笑脸;耳边仿佛还能听到亲切的“大陆记者”的招呼声,听到真诚的“欢迎你们来台湾!”听到南方澳小镇上的鞭炮声……当然,也还能听到各种“抗议”之声,听到鸡蛋砸在车篷盖上的“嘭嘭”声。  相似文献   

16.
编辑,特别是中年编辑,他们的繁忙情况,局外人常常是想象不到的!他们长年累月地埋头于书稿中,默默地、勤奋地工作着。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常静之同志,就是我们千百个中年编辑里的一个。我是在文化部出版局表彰先进会议上听到常静之同志的事迹的。会后,我走访了她。她是一个中长身材的中年人,一幅近视眼镜,说明了她跟书籍结下的不解之缘;而那爽快的性格,又使人联想到她的经历。  相似文献   

17.
我与洁若女士只在几次学术会上见过面,但早就拜读过她不少文章。而且在认识她以前,就看到她写的涉及周作人做汉奸、琉球被侵吞等文章中,还提到了我的相关拙文。因此,我暗中引为前辈知己,对她老人家坚定的爱国精神是非常钦佩的!  相似文献   

18.
腾飞 《新闻天地》2006,(10):28-31
如今,已经过完9岁生日的小男孩陈绪,在见到生人时都会害怕地发抖。听到屋外的汽车喇叭声或者轻微的响声,都会马上瑟缩到屋子的一隅,颤抖着对妈妈说:“求求你,妈妈,别把我送人呀,别不要我呀……”“妈妈,你能等我睡着后再把我送人吗?”听到自己的孩子可怜兮兮地哀求自己,作为母亲的陈波心碎了,她一边抽泣一边安慰着小陈绪:“不哭了不哭,乖孩子,娘怎么舍得把你送人?”意外之喜,喜获“爱心”承诺家住黑龙江省铁力市的陈波是该市乳品厂的下岗职工。1999年陈波因为和丈夫感情不和而离婚。离婚后陈波、和她不到3岁的儿子陈绪还有已经74  相似文献   

19.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卢璐性格开朗,在报社的走廊上、饭厅里总能听到她的声音。她身体结实,平时爱穿茄克衫、运动鞋,夏天则爱穿一条中短裤。虽然五  相似文献   

20.
传说:上帝会测量每个人的眼泪,以此来计算世人对世界的爱。于是便听到CHYI(齐豫)的“Tears”,不知她是否真的热爱这个世界,而我却已被她的“眼泪”打动了。记得这曾是首西班牙歌曲,她的原唱者LindaRonstadt,在演绎这首歌时,嗓音激越饱满,会让人有一种难以明状的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