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望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导修辞研究,第一个站在理论的高度从美学角度系统全面地探索修辞规律,形成了语言美学的鲜明风貌。在构筑修辞理论体系时,始终以一个美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去观察和认识修辞现象,努力探求隐伏在修辞现象深层的美学奥秘。  相似文献   

2.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首次提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这对概念.文章回归理论提出的背景,探究这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强调提出“消极修辞”的理论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代学者陈骙和现代学者陈望道相隔数代,其修辞学说也各成体系,但他们各自修辞理论的形成和《论语》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认为,儒家经典《论语》中阐发的“文”“质”观,对陈骙确立修辞诸原则和陈望道提出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两大分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论语》与《文则》《修辞学发凡》的比较来探讨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望道的离合研究,是与其析字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析字体现了他重视汉字修辞的理论主张。以析字命名来源于顾炎武,把析字分为三大类来源于王观国。在此基础上,他广集例证后归纳了九个小类,离合则成为其中的一类。陈望道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离合与析字的关系,而且他所列例证及其分析体现了离合中“作者离,读者合”的结构形式,同时也指出了离合的替代功能。但是,陈望道关于离合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把离合看做析字的一个小类,把《郡姓名字诗》这首综合运用离合与减笔的诗作为离合的典型例证,没有体现离合的另一种形式“作者合,读者离”。  相似文献   

5.
情系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已被海内外誉之为“千古不朽的巨作”。在它出版50周年时,复旦大学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会,出版了《<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今年是《发凡》出版60周年,杭州大学倪宝元教授寄来了《情系修辞》。这虽是他一个人的“心花奉献”,但也未尝不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修辞学会、《修辞学习》杂志的“心花奉献”。因为他是顾问、是会长、是主编。他研究修辞较早,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有的著名修辞家,最近,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的《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改笔中学习修辞》很能体现陈望道先生务实的治学精神。他为了完成此书,作了上万张卡片,内容新,方法新,系统新,开一代修辞的新风!他学习陈望道先生可谓学到了家。在纪念《修辞学发凡》60周年的同时,我们应当从倪宝元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6.
谭永祥先生的新著《汉语修辞美学》,把美学价值作为修辞的核心问题来探讨,认为修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言语艺术,是言语和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这是作者评说各种修辞定义,比较得失之后提出的新定义。该书把具有审美意识的辞格和辞趣作为修辞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围,吸收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严格筛选,悉心研探,提出辞格60个,其中新建辞格34个,传统辞格26个,对容易混淆的辞格和非辞格作了精当的辨析。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创意的基础上,作者对“辞趣”这一汉语所独有的亚辞格现象着力描写,于形趣、  相似文献   

7.
以复旦大学语言研究所为核心的学术群体,是20世纪中国修辞学的主流学派。该学派主张以“创造性研究”为宗旨的“继承性研究”,所以又称为“新的古今中外派”。作为杰出代表,陈望道奠定了复旦修辞学派的理论基础,而宗庭虎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为开创中国当代修辞学的繁荣局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其目的是追求“意与言会,言遂意遣”这种语言使用的“极致”。足见修辞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修辞能力的强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关于修辞两大分野的名称,陈望道先生曾用“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后又有人提出“一般性修辞”与“特殊性修辞”及“规范修辞”与“艺术修辞”。修辞两大分野的划分,对于研究修辞手法及认识修辞实质,具有极大价值,这正是我国修辞学开拓者陈先生的功绩之一。至于“消极”提法容易引起误解,陈老也认为不是不可改换的,只是生前未能找到满意的“两个对立的词”。今天,我们如能寻得合适的对立的两个词作一更易,也是无违先生当年原意的。  相似文献   

10.
一、辞律与辞格的比较 陈望道先生提出的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长久以来对其重视和研究的程度不一。修辞学界对“积极”与“消极”的提法,一直存在着异议。1963年,东北师大中文系在编写教材和语言学名词解释的工具书中,提出了把积极修辞叫“修辞格”,把消极修辞叫“修辞律”。之后,修辞学语言学的许多著作,在揭示“修辞”这个定义中,都用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系统阐释修辞原理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着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与观点。《修辞学》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肯定修辞术与论辩术(逻辑)一样都可以表现真理,修辞学以命题的可信性和可能性为前提,这些观点奠定了西方修辞学传统并有助于艺术本体和艺术真理等问题的反思。《修辞学》中关于“怜悯”与“恐惧”情感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悲剧的功用;《修辞学》的性格分析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的性格描绘,它建立在情感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修辞学》中的风格理论并非出于纯粹美学上的考虑,由于它强调了“受众”的作用,成为后世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理解风格的理论的重要出发点。《修辞学》关于隐喻的讨论,不仅形成了古典派隐喻论的基本观点,而且启发了现代美学、诗学的隐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语言科学的不断发展,修辞学再也不仅仅是“词语的修饰”了,它越来越与新兴的科学发生密切的关系。一切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都出不开修辞,它所提供的美学信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修辞即是美—再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修辞为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表现手段,美学为修辞开拓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修辞美学,必将以其独特的英姿立于科学之林,而在这里,“歧解”作为言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发凡》阐释了修辞标准和修辞分野两大问题,并指出了修辞的评判标准是适合题旨和符合情境,修辞的两大分野是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这些开创性的理论,为其后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与发展给予了科学的引导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修辞的“两大分野”,是指“积极修辞”与“消极积极”,是陈望道从日本现代修辞学引进的两个重要概念。在《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对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有过简明扼要的说明,但一直未引起中国修辞学界的重视,更未引起学者们的深究。不仅如此,很多修辞学论著根本就不提这两个重要的概念。我们认为,研究修辞学不仅要重视这两个概念,而且有必要对其内涵作出清晰的界定,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谈到进行修辞活动的要求时,陈望道依据修辞和内容、修辞和语境的关系,提出“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著名论断。①后来的一些著述虽然从不同方面充实了陈氏的观点,但依旧着眼于修辞的对外关系,研究领域并没有新的突破。我们以为,研究修辞活动中如何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除了修辞和外部的关系,对修辞技巧本身也应该有明确的“说法”。一所谓得体,就是从内容需要出发,结合具体语境,选用恰当的修辞方式,以期获得最佳的表述效果。人们的修辞活动是具体的,有目的的,总是在一定社会情境中进行着。不同修辞技巧的选用,不但取决于说…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翻译美学业已成为一门学科,修辞对比也发展良好。本文在分别探求翻译美学和修辞对比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对于将美学理论引入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做了可行性阐释,并对其研究的价值与影响以及任务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曹石珠的形貌修辞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陈望道的形貌修辞理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修辞学分支学科———形貌修辞学;二是理论上多有创新,超越并修正了前人的理论;三是对作家的形貌修辞作了广泛研究。曹石珠形貌修辞研究扩大了中国修辞学的范围,增加了中国修辞学的内涵,为人们的修辞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望道先生提出的“三境界”、“两大分野”说,在“三境界”作为“两大分野”的前提下,提出了“两大分野”的理论观点。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写道“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这三个境界是:“(甲)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  相似文献   

19.
陈望道先生在六十多年前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明确提出了修辞两大分野问题,从功能上分出了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他认为消极修辞的价值“能尽传达事理的责任”,而“积极的修辞,却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的高下全凭意境高下而定。只要能够体现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趋向,便是现实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逻辑律所未能推定的意境也可以存在。其轨道是意趣的连贯。它同事实虽然不无关系,却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在此,陈先生看到积极修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情景、意境塑造的审美方面。他的积极修辞包括辞格和辞趣。可惜的是,陈望道先生从审美角度看修辞这一闪光的思想,并未很好地得到后继者  相似文献   

20.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就贯彻了“以语言为本位”的思想,建立了独创的修辞学体系,随后又多次对修辞学的学科性质作了一再阐述:修辞学其性质属于语言学,系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无疑的。关于修辞学的学科性质,虽然仍有一些局部的争论,但承认它的语言学属性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不过,承认它的语言学性质是一回事,在实际的研究中能否贯彻这个基本原则又是另一回事。笔者最近读到“思想水平和修辞技巧”的讨论:由于语言和思想的非一一对应性,怎样处理修辞的研究跟思想的研究之间的关系?由此我联想到修辞效果的评价问题,这些问题困扰修辞学界已久。例如骆宾王《讨武曌檄》算不算好的修辞?曹植《七步诗》算不算好的修辞?在纪念陈望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通过重读陈先生的著作,想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