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电导率法研究了在35℃和45℃下,乙酸异戊酯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介质中的碱性水解反应。结果表明,乙酸异戊酯在CTAB、LAS、Tween80介质中的碱性水解反应速率常数都小于不加表面活性剂时的速率常数,且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显示出CTAB、LAS、Tween80对乙酸异戊酯碱性水解反应的禁阻作用。本文还讨论了上述表面活性剂对乙酸异戊酯碱性水解禁阻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对硝基苯酚乙酸酯(PNPA)在聚氧乙烯醚(Brij35)-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氧乙烯(Brij35)-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曲拉通(TritonX—10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曲拉通(Triton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胶束溶液中的碱性水解反应.结果表明:PNPA水解反应的速率随反应体系中氢氧化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复配胶束对对硝基苯酚乙酸酯(PNPA)的碱性水解反应速率均有较大的影响;应用Menger和Pommy提出的动力学数学模型计算了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并讨论了胶束对对硝甚苯酚乙酸酯水解反应的影响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合成了N,N,N′,N′-四(2-羟乙基)-1,3-间甲苯二胺。在30℃,pH7.20的条件下,研究了该配体与Ce(Ⅲ)形成的金属配合物对双(对硝基苯酚)磷酸酯(BNPP)的催化水解反应,探讨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35对催化水解反应的影响,建立了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数学模型,获得了催化水解反应相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中活化的羟基作为亲核物种对磷酸酯有强的亲核反应能力,能有效地促进BNPP的水解。本文同时还研究了pH对BNPP水解反应速度的影响,获得了酸离解常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NNN'N'-四(2-羟乙基)-13-间甲苯二胺。在30℃,pH7.20的条件下,研究了该配体与CeⅢ形成的金属配合物对双对硝基苯酚磷酸酯(BNPP)的催化水解反应,探讨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35对催化水解反应的影响,建立了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数学模型,获得了催化水解反应相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中活化的羟基作为亲核物种对磷酸酯有强的亲核反应能力,能有效地促进BNPP的水解。本文同时还研究了pH对BNPP水解反应速度的影响,获得了酸离解常数。  相似文献   

5.
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其临界胶束浓度(Cfitical M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1]。本文利用电导率法分别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CMC进行了研究,测试了这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及添加不同量的无机盐NaCl和有机物乙醇时电导率变化,从而得到温度、NaCl、乙醇对CTAB、SDS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有关实验结果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多元络合物在分析化学特别在吸光光度显色反应中的应用日益迅速发展.它的许多独特的分析性质已引起分析工作者的广泛兴趣.这方面的文献内容丰富,数量浩翰.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一阳、阴、两性、非以及混合型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均形成胶束,这些胶束对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多元络合物产生下列的增益效应:增溶、增敏、增宽PH范围、增择、增速、增加对比度(红移或紫移)等效应,这些胶束溶液的独特功能和性质都是由于胶束的存在,其中胶束增溶又是起首要作用的效应,所以此种方法又称胶束增溶光度法.一、胶束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Sf)缔合而成的一种实体,其特点:1.胶束是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它和Sf单体保持快速的动态平衡,其平均寿命为10_(-3)秒;2.胶束是一种微小的,具有一种极性外衣的“油滴”,这种油滴内部的性质(如介电常数、极性)是按径向分布的,比较复杂,内芯介电常数较小,极性极弱,表面则反之,而在内芯与表面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类新型的两性表面活性剂-3-[N-(3-烷氧基-2-羟丙基)-N,N-二甲基铵]-2-羟丙基酸性磷酸酯甜菜碱(AHDHPB)的物化性能,包括两性特征、泡沫性能、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临界溶解温度。研究结果表明,这类表面活性剂在pH=4.0~7.0范围内显示两性特征;在pH=5左右具有优良的发泡力、泡沫持久性和室温下优良的水溶性;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表面张力(γcmc)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要低,属于高效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潜溶剂法合成了咪唑啉表面活性剂(命名为IM-14),核磁共振氢谱证实为目标产物;通过芘荧光探针法探究其胶束化性质,测得临界胶束浓度为9. 3μmol/L。选择氧化铝纳米颗粒(Al_2O_3NPs)作为固体模型,研究了咪唑啉表面活性剂在纳米颗粒上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确定了吸附方式是多层吸附;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和引入竞争吸附确立了吸附主要通过氢键作用、π-π堆积和疏水作用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pH9.00-11.00的水溶液和Brij35,TritonX-100,SDS,阳离子和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及小分子离子液体中,本文研究了氯化血红素(Hemin)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甲酚红反应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Hemin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能显著提高过氧化氢氧化甲酚红的反应速度,表面活性剂胶束微环境对该模拟酶氧化反应体系有较大影响,Brij35,TritonX-100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表现出禁阻效应,而SDS则表现出加速作用.阳离子和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使反应几乎不能进行,小分子的离子液体对反应有抑制作用.探讨了反应的机理以及溶液酸度和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获得了有关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评述了在胶束增溶显色体系中添加第四组分——配位体(或另一类表面活性剂,或有机溶剂,或无机盐类)对显色反应作用的研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以芘为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分别测定了3类典型表面活性剂增溶芘后的荧光光谱,确定了芘的适宜浓度为1.0×10~(-4) mmol/L,二苯甲酮的适宜浓度为0.4~0.5mmol/L,以373nm与384nm的荧光强度之比(I_1/I_3)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曲线的突变等结果为基础,建立了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聚集数(N_(agg))测试的荧光光谱法。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3种含不饱和双键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丙烯酸乙酯二甲基(辛基、十二烷基、十六烷基)溴化铵,并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此种表面活性剂为疏水单体,丙烯酰胺为亲水单体,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复合引发剂作用下,聚合得到疏水缔合的两亲高分子。采用表面张力仪分别测量了单体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了3种阳离子单体展现了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类似的表面性质,而两亲高分子产物具有典型疏水缔合共聚物的聚集行为。对单体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而言,其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随疏水碳链的增加而增大,导致临界胶束浓度(cmc)数值下降;而其降低表面张力的效能随链长增加而减弱,这是由于链长增加后发生弯曲,在气液界面上排列更疏松造成的。聚合后的两亲高分子,在低浓度下单链两亲高分子形成分子内胶束,浓度升高疏水长链之间相互缔合形成分子间胶束,因而在表面张力曲线上出现了明显的两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导法和最大压差法分别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5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实验结果表明,电导法测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较最大压差法更为准确,更适合作为本科实验为学生开设。  相似文献   

14.
新型咪唑啉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二醇双氧乙烯基乙酸为原料,与二乙三胺反应合成了咪唑啉环,进而合成了乙酸盐型咪唑啉两性表面活性剂,测定了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起泡性能,临界胶束浓度,讨论了反应条件对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表面活性剂溴化十二烷基二甲基苄铵(DDMBAB)和邻羟基萘并非荧光酮(β-HNF)分别与Sn(Ⅳ)、Ge(Ⅳ)、Sb(Ⅲ)和Mo(Ⅵ)显色形成配合物,表现出一些特征的光谱性能,本文对其配体和配合物的主要光谱性能进行了归属,探讨了配合物的结构,证实其表面活性剂不仅仅起到胶束增溶稳定作用,而且参与配合,邻羟基萘基荧光酮上2-位羟基氧原子,3-位羰基氧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表面活性剂胶束和预胶束对结晶紫褪色可逆反应的影响,建立了1-1型可逆反应的胶束和预胶束催化模型,获得了胶束相中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和预胶束的平均聚集数。结果表明,SDS胶束和预胶束对正反应有禁阻作用,而对逆反应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反胶束萃取体系的定义和特点及其溶解和蛋白质的萃取原理,并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表面活性剂种类与浓度、离子种类与强度、蛋白质分子量与浓度以及水相的p H值等因素对反胶束萃取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应用研究,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活性剂和蛋白质作用的方式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结构、浓度和其理化性质有关。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多种类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非离子型、氟表面活性剂及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以蛋白质-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特征为出发点,综述了该体系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包括二者作用时所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理论,复合物的吸附机理及其作用过程中蛋白质结构的变化;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总结分析了蛋白质分别与各类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过程中作用力特征、相行为、作用机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F127(EO_(106)PO_(70)EO_(106))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复配体系中,通过酸性介质中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得到了形貌均一、孔道规则的介孔氧化硅。通过对反应物F127、CTAB、HCl和TEOS浓度效应和温度效应的单因素探究,发现反应物浓度和温度的改变对产物的形貌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在一个很窄的浓度区间且室温条件下才可以得到形貌规整的螺旋结构。在该混合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CTAB起到了致孔剂的作用;而F127则起到了调控产物形貌的作用,且F127的浓度需要控制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下一个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者均为非手性试剂)复配体系中得到了螺旋状介孔SiO_2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合成了N-十二烷基二乙醇胺,在30℃、pH7.00的条件下,研究其作为配位体与金属离子Ni(Ⅱ)形成的金属配合物对a-吡啶甲酸对硝基苯酚酯(PNPP)的催化水解作用,以及pH值对催化水解反应的影响,获得了催化水解反应相关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