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o.1唐山大地震专题档案收集工作正式启动新华社7月29日消息:7月28日是唐山抗震30周年纪念日,上午,河北各界干部群众1000多人集会隆重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据唐山市档案局官员介绍,我国将着手收集整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专题档案,其中包括24万多名遇难者的系统资料。目前唐山地震档案虽然已保存了一些,但还没有形成较系统完整的专题档案。根据国家档案局和河北省档案局的安排,目前唐山市档案局已开始唐山地震专题档案的收集工作。征集内容将包括唐山地震预报、震前自然情况、伤亡损失、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等情况,每个主题、每个阶段都将有完…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冯小刚执导的地震电影——《唐山大地震》正在杭州紧张地拍摄,剧本原著小说,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和其他五部张翎作品近日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上市。《唐山大地震》导演冯小刚这样评价原著《余震》的故事:这部戏的  相似文献   

3.
"重温感动,激励生者",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以此为主题,在今年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推出特别节目《唐山1976》,节目通过一个个普通地震亲历者"讲述"地震发生后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对唐山大地震进行全景式、立体式的展现,深刻地体现了亲历者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唐山大地震资料为研究地震的发生与预防提供了丰富素材,为唐山市抗震设防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对唐山大地震史料及其科研成果进行了综述,对其在地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唐山大地震》与国产灾难电影美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作为1976年唐山地震的34周年纪念之作,颠覆了以往重走历史事件题材电彩的宏大模式,在国产灾难电影美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它的成功将给国产灾难电影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1976年7月28日凌晨,曾创造了中国的诸多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一瞬间,20多万人丧生,4千多人成为孤儿,成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30年来,唐山经过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从废墟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把目光也聚焦到当地媒体——《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尽管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以此了解他们是以怎样的笔触、怎样的激情,在记录这一非同一般的主题、非同一般的时刻。[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新闻通讯》2011,(7):64-64
日本大地震余波未了,搜狐网就用和新闻赛跑的速度推出了第一本由网友撰写的“微博体”地震书。这本名为《大头条:“3.11”日本大地震搜狐微博全纪录》的书,  相似文献   

8.
刘占武,这位当年唐山地震监测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事隔20多年后终于说出埋藏心底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2010年7月22日,由唐山市政府独家冠名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震撼上映。《唐山大地震》成功塑造了唐山的城市形象,使得唐山的知名度得到极大提高。城市形象界定西方对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20世纪60年代出现高  相似文献   

10.
《视听界》2008,(4):4-6
要是在唐山大地震时我们也能像今天那样,最大限度地让人民了解真相;要是历史没有被遗忘,当汶川地震发生时,当全国人民面对这场空前浩劫时,或许能更加镇定,更加成熟,有些损失或许能减少以至避免。  相似文献   

11.
《大观周刊》2010,(47):26-26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让原著作者、旅加女作家张翎走入公众视野,她的代表作《金山》日前却被网友“长江”在网络上发文指责为“搅拌式抄袭”,把多名加拿大华裔作家英文作品里的细节拿过来引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天地》2008,(6):18-18
32年前唐山大地震,四川人民千里迢迢送去巴蜀大地的关爱和支援;32年后汶川大地震,唐山人宋志永和他的12个农民弟兄,带着感恩与回报的心,不惜举债,千里迢迢来到四川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13.
“震撼世界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前曾被准确地预测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谢培  王迅 《新闻天地》2010,(9):47-47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无论是“催泪弹”也好,“伪灾难大片”也罢,“电视剧电影”也成,但它绝对是2010年最大的电影赢家。3天破亿、4天1.7亿、5天破2亿、7天破3亿、11天破4亿。截至本刊发稿,这部以1976年大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命名的电影,票房已经超过6亿——这也刷新了冯小刚和整个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  相似文献   

15.
冯小刚导演的新作《唐山大地震》上映以来,以其情感对心灵的强烈冲击,在全国掀起了"感动"潮流。影片以家庭和亲情为核心,赞美了亲情的无私,肯定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影视传媒业和观众的热议,也赢得了票房的一路飙升。本文试图从电影的创作初衷、影片的具体内容以及主题三个方面探讨《唐山大地震》透视出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磊 《档案天地》2017,(8):26-29
经历过大地震的无情摧残、涅槃重生的唐山,以她繁华、宜居、和谐、开放的靓丽新姿,先后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暨2016年中国·河北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和“中国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值此,国际国内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唐山。弹指一挥间,震惊世界的毁灭性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1年。历史见证:唐山能有今天的腾飞与发展,能有现今的幸福生活,完全归功于我们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唐山人永远感恩共产党,感恩社会主义,感恩人民解放军,感恩全国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与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关联有多紧密?下面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较为切近的案例。在一次面向大陆访台代表团的讲话中,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谈到了去年热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他说,大陆同胞应该对台湾岛内民众的历史悲情多一些理解:甲午战败后,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这段殖民伤痛在台湾人心中历久难消。试想《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明知女儿和儿子都被活生生地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却只能决定营救其中一个,放弃另一个,不也是给方登留下久久难平的心理创伤吗?  相似文献   

18.
张广友 《传媒》2000,(8):23-25
在我30多年记者生涯里,所采访的重大事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1976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 当时,我在新华社总社当机动记者。地震发生后,我是首批于当天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记者之一。第二次地震(7.1级)发生时,我就在唐山市内。从那以后,直到毛泽东主席逝世前夕(9月8日)的50多天中,我一直是在  相似文献   

19.
李雯 《声屏世界》2010,(12):36-38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热上映再次掀起影坛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讨论。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提出,“现实主义如何穿越现代化的洗礼,完成其在现代化程序中的蜕变,使之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最大课题。”而《唐山大地震》在电影产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让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1976年的大地震与现在相隔整整30年了。30年来.唐山人始终没有忘记解放军的深情厚谊。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人民解放军十万官兵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唐山。其中沈阳有个师,他们行了300多公里,在到滦县滦河东岸时发现公路桥被震垮,师长李德章迅速来到车上,自己开车通过多年未用的数百米铁路桥……某师装甲步兵团3连。在7月28日中午路过受灾严重的唐山新华旅馆时,听说里面被压了很多人,连长、指导员立即指挥战士们扒救里面的人,三班长牛玉柱首先冲了进去。他往返3次救卅了3名幸存者后,而他自己却晕了过去……在地震前线。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战士,怀念他们,成了唐山人心中解不开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