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所谓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突然引发的事件,包括恶性事故、人为灾难、自然灾害、涉外事件以及其他敏感的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知、危及公众利益、易引发媒体关注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威 《青年记者》2016,(6):96-97
2015年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天津港爆炸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情况,强调要及时准确、主动发布事故及其处置权威信息,有效沟通回应社会群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持续不断发布事件的权威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但是突发事件的信息建构要遵循有益的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理解和建构风险信息,以便受众迅速理解风险发布信息,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不仅包括伤亡通报、救援进展等信息,更需要关注受众理解相关信息的能力、突发事件引发的高强压力状态下受众情感方面的潜在问题.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增强我国政府部门突发事件信息的建构和发布能力.本文主要分析梳理美国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原则.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是指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形成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的事件。突发事件已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突出问题。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突发事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疏缓社会矛盾,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要认识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的特点,把握突发事件报道的原则,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丁为 《新闻窗》2011,(3):18-19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或危机性的特点,公众的信息需求尤为急迫,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把握新闻规律,发挥舆论引导主动权,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息短波     
《今传媒》2003,(4)
新闻机构不得擅自发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最近公布实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25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条例同时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卫生部疾病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政府、社会、民众、大众传播媒介等无法事先预见.其产生的影响及后果往往更加严重、广泛,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既要担负起及时、准确、全面、公正地传播信息的责任,又要担负起更为关键的舆论监督和引导责任,以及全面解读事件、引导深层次思考、推动社会运行机制更有效科学运转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着自身的时效性、海量信息、多媒体互动性等优势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社会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强大传播实力和深远影响力。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事件的有效报道和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能够消除社会恐慌、保护公众的生  相似文献   

8.
《当代传播》2003,(4):18-18
国务院日前公布施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 条例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  相似文献   

9.
公共突发事件频发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9·11"、汶川大地震、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不期而至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对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危机事件处理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因此,研究媒体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频发.在突发事件面前,传统媒体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往往无法实现较为及时、准确的报道.而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拓展了重大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渠道.手机报以其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在突发事件领域为公众搭建起了跟踪事件进程、参与事件解决的重要平台,赢得了公众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1.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12.
"泛维特效应"是指社会突发事件产生后,经过媒体报道扩散,引发社会上的跟风效仿行为,使得特定突发事件系列化和舆情衍生化,出现后续连环事件,造成更加严重的不良影响。"泛维特效应"可以从社会学习、行为传染、"第三人效果"等理论获得解释,具有首发事件的负面性、媒体报道的集中性、后续事件的相似性、事件后果的严重性等特征,造成突发事件系列化呈现、政府组织公信力弱化、人们社会安全感下降等不良影响。媒体、政府、个人等应采取措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避免产生"泛维特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遇到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分两类:一类是自然性突发事件,指由于自然原因引发的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和较大影响力的非正常事件,如自然灾害和非人为的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等;一类是社会性突发事件,指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引起的对社会具有强大的震撼性和破坏力的非正常事件。对自然性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顾虑较少,一般不存在什么争议,而社会性突发事件由于牵涉到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冲突,对人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均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在报与不报及如何报道的问题上分歧很大,成为报道中的难题,因而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而发生,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冲击和震撼,但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者失真,突发事件就可能演变成公共危机。因此,坚持正确的信息披露原则,主动及时、真实准确地披露事件信息,不仅体现对民生的开放程度和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而且能促进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稳定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广播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无论是自然灾害的报道,还是人为事件的报道,广播媒体直播报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播报道的质量高低和主持人的表现有着重要关系,因此在突发事件的直播过程中,我们要想获得更加清晰、具体、全面的事件信息,就需要广播主持人对自己的角色和作用有着清晰的认知。下面本文就对广播主持人在突发事件直播中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如今,已进入信息传播时代,突发事件具有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等特征,同时,也存在随意性、片面性、虚假性的问题,极易误导社会舆论,引发舆情危机。形成虚假舆情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信息发布人掌握情况偏颇,以管窥豹形成误解和人为故意造势等。在主观上则存在当事方故意封锁信息,设置报道障碍,使得信息发布缓慢;舆论应对方面没有力度,传播技巧过于单一等方面。所以,作为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和处置应对部门应该尽快改变陈旧的应对观念,与媒体联动及时主动公开信息,与网民有效互动,引导社会舆情,形成主导舆论。  相似文献   

17.
张刘芳  金婧 《传媒》2016,(19):59-60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普及,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微信、微博等逐渐成为手机和平板用户了解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这形成了小屏传播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小屏传播时代,突发事件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同时,小屏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存在不足,很容易导致流言的滋生与传播,甚至引发群体极化事件,给社会发展带来重创.  相似文献   

18.
一目了然     
社会转型期媒体影响力构建的四个关键词一、解渴:及时提供突发事件的信息全景,在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中扩大影响力。在社会转型期,受众不仅需要及时获知新闻事件的准确消息,而且希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自然和社会问题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如何发挥主流媒体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及时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流量空前增大,信息内容鱼龙混杂,令人真假难辨。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错误的、虚假的信息往往容易引发社会恐慌。作为社会舆论的代表者和组织者,新闻媒体如何影响突发事件中的社会舆论?本文试谈一些粗浅看法。一、要及时反映社会舆论突发事件因其时间上的突然性,往往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心理危机随即出现,各种小道消息也就蔓延开来,这些信息一方面作为新闻欠缺的补充品,客观上起到了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